孟子的名言
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 、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4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5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 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1 3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 4、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 5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 7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9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 0、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 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 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 3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5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7、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2 8 、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2 9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3 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 1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