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四篇
胡同文化篇1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胡同文化篇2
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众生:(沉默)
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请大家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有什么感觉?
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
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篇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这些话?(明确: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我们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而委婉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中为什么用了十三个引号?(明确: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标点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我们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的,这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只顾自己。所以,在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三,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读“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对胡同的感情的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2,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说说作者对对胡同文化这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句话中“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所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理智但委婉地劝人们告别。)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四、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委婉劝告告别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篇3
1、走近北京胡同: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2、走近汪曾祺,了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图片: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搜集到的胡同的图片(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老师给图片配上悠扬的乐曲,运用音画效果来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近胡同。
2、说一说感受:
看了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看了胡同图片后的感受。
3、读一读课文,找找胡同的特点:
重点阅读一~四段,采用圈点段落要点,根据要点理思路、概括要义的寻读法,引导学生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特点:走向——正名称——俗数目——多环境——静生活方便安静
4、议一议胡同文化:
1)阅读第五自然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明晰“文化”的有关概念。
“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让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点化要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胡同居民: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3)进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质。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作者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名称来源、宽窄、居民居住方式,谈市民文化形态——“封闭”;从北京人生活的理想“舍不得挪窝,独门独院”,写他们“安土重迁”;物质要求不高,写“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管闲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胡同文化的本质是“封闭”、“忍”。
探究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要让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并不代表胡同文化的全部。
4)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采用讨论法。
建筑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胡同安静闭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响到思想意识,且长期处在政治统治和政治风暴中心,正统思想严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命运有何必然联系?
A、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B、胡同文化中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C、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也同时产生了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5、品读、体味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情感。
1)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配乐朗读文后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绪)
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这些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学生自读自品,老师点拨。
明确: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2)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麽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极为复杂的情感?(教师点拨与学生品读、讨论相结合。)
首先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谈起。作者的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是他生活的家园,胡同是滋长他文化的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无不寄托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浓浓的情感。细品此文,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之细、熟悉之深和喜爱之浓。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传统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损的烙印。对于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老人来说,胡同的消失,难免让他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留恋之情。
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丰富内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钟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这么认为)。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迁等。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安土重迁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这种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共有的一种怀旧情结。
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又决定了胡同的衰落命运。作者态度是达观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6、听一听歌曲: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7、评一评: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8、想一想:
1)北京在发展,胡同文化在发展,畅想一下今天的胡同及胡同文化。
2)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
1)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也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到这一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阐明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
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7、听一听: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8、想一想:试给北京、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做一个发展规划。
阅读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西安这座城》,在读、思考、与《胡同文化》对比中感受两者文化意蕴的不同。
选定四个对比点,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1)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作者感情的异同;2)对比两文的语言特色;3)对比两文所表现的不同城市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习惯;4)讨论“文化”一词的内涵。
1)《西》除了那悠久的历史古迹之外,跟有那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作家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西安,在浓酽的历史古意中发现着生命的活力。
2)《胡同》语言京味浓、幽默。汪曾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余年,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醺人欲醉。有独特的京话词语,如约二斤鸡蛋、“挪窝儿”“处街坊;还有北京人特殊时期的独特话语,如把学生与东说成“闹学生”、“过学生”
3)《胡》一文市民的文化心态“封闭”、“忍”,《西》一文对古风古韵是一种赞赏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