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整理7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23 手机浏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一、新授内容参与度高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很多次,很多同学有给大家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把自己的观点结合长方体的物体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这节课也有不少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受到了同学们给予的掌声。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比较明确,合作比较快,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小组成员也配合的很默契,一人说小组的发现,一人进行演示和讲解。其他小组也听讲很认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还进行了及时的补充。

二、巩固应用积极性高

在做巩固练习的时候,所有同学抢着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都听讲很认真,随时准备着,如果同学回答错的话,自己好有机会抢到回答的机会。

三、抽象能力提高的快

没有想到大家的抽象能力提升的那么快,对于面的特征掌握的很好。每个面的长和宽能很快的说出来,会利用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来解决问题。还有针对比较抽象的12条棱掌握的也相当好,对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应用的也很好。算12条棱的总长度还能想起来两种办法。还有最后一个思考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知道棱长之和,还有长和宽,下课后还几个同学围着我就开始讲了起来,兴趣很浓。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高兴,老师讲的很轻松,可是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些小问题自己还有待于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新课开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了一些批平面图形,又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导入是在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面、棱、顶点知识作的铺垫,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培养,也是带给他们深层次数学思考的过程。

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

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没说到点上。对棱与顶点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因处理不当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我还设计了一部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遗憾的是前面把时间浪费了这部分题目没能出示。

综观本节课,本来的设想没有实现,本该处理的习题没能够完成,这节课可以说,“草草收兵,虎头蛇尾”,而学生肯定也只学了个“囫囵吞枣”而已!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一开始的导课,应该开门见山,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必要再去复习原来的平面图形。再比如对于面、棱的探索研究,太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头脑有点乱。

2、没有抓住重难点,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长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最后看来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是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讲得多,引导多,限制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5、对于教材的解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教材的解读中去,导致均匀用力,也造成了西瓜芝麻都要抓的局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数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激情、发挥智慧与张扬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强化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这样指导学生:数一数(注意数的顺序)、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以及注意看法要有理有据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理论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回答要有理有椐,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大胆质疑等等。特别是在教师的点拨环节,通过教师有顺序的演示,指导学生思考和说理要有序。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本节课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展示,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昨天我上《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我先带学生读了一遍书,把主要的数学定义给学生解释了并教了手语的打法。如:顶点、棱、面的定义。然后,我就让给学生实物《长方体的认识》,观察,然学生自己完成一些问题,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点?有几条棱,它的棱有什么特点?有几个顶点?学生认真观察,把这些问题都独自解决了,并且在实物上能指出来。我要求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不要像以前那样只说数字,学生一开始不太适应,不知道怎么完整的回答,我先示范,然后,让丘英辉和张显洪进行再给大家做示范,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完整答题的格式。几个程度比较差的同学,如吕柱荣、曹其斌等我都一句一句地交给他们,直到他们学会。同学们整堂课都表现的很兴奋,都希望自己能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每个人都表现的很积极。今天,我上课复习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昨天的知识记忆很好,每个同学都能把长方体的特征表述的清清楚楚。甚至连一个实物的长方体的对棱、对面都能指出来,这使我很吃惊,因为在以前的课堂上,他们对于以往知识的记忆是很差的,往往是前一秒学了,后一秒就忘了。我现在回顾上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坚持应用。

1、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多用实物教学,让学生能看到、摸到、感觉到,让他们形成直觉的经验,对他们的记忆有好处。

2、让学生多参与课堂,让他们多说,多思考,把句子说完整。

3、主要的定义、定理和算理,不仅教师要多次重复,同时求学生也要有次重复,最好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到一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将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作了对比,有如下变化:

第一,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第二,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第三,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首先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利用媒体清晰地演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深刻,为下一步探究长方体局部特征作好了支撑。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采用从实物到图形再回到实物这样一个过程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感,发展空间观念。我把教材上28页表格的填写放在本教学阶段的最后,目的是待知识进行了有序整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阶段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是我很欣慰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

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第三、做好课堂小结,完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