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 / 朱熹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翻译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古诗解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古诗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古诗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古诗作者介绍
朱熹 :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
朱熹的名句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诗 / 偶成》
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出自宋代朱熹的《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偶成》
出自宋代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 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出自宋代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
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一作:艨艟)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自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出自宋代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 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古诗
春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九曲棹歌
墨梅
偶成
训蒙绝句 九思
中元雨中呈子晋
咏岩桂二首 其一
读书要三到
劝学诗 / 偶成
游烂柯山
咏红白莲
题林择之欣木亭
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其二
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 其一
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 其一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登梅岭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梦山中故人
泛舟
武夷精舍杂咏 茶灶
菩萨蛮(回文)
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
小均四景诗 其四
百丈山六咏 其一 石磴
司马光好学
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 其二
末利
十二月旦袁州道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