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简介_杨贤江的个人资料
杨贤江是近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出生于清末,早年担任《学生杂志》主编,不久加入共产党,是我党的早期成员之一,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前往日本,在日本进行革命工作和翻译工作,后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因积劳成疾病逝!
杨贤江
1895年出生,又名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等,余姚下垫桥(今属慈溪长河镇分江市村)人。
1911年毕业于泗门诚意学堂
1912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7年毕业,回余姚任暑期教育研究会讲师。同年秋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职员,旁听大学课程。
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
1921年1月,应上海商务印书馆聘,《学生杂志》,历时6年,发表论文190篇、通讯130篇,引导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负责学生工作,协助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帮助家乡青年创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
1925年五卅运动时,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并任上海市学生会会长。次年被选为国民党左派组织的上海特别市党部委员,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7年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任上海临时市政府教育局代理局长。四一二政变后遭通缉,秘密至武汉,任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社长兼总编辑。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东渡日本,任留日学生中共党组织负责人,从事著译。
1929年5月回国,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
1931年7月去日本治病,8月逝于长崎。
1958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个人贡献
是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思想主要见《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两书。曾翻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主要教育论著收入《杨贤江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