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简介_蒋梦麟的个人资料
蒋梦麟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出生于晚清时期,曾经考中清廷的秀才,后奔赴美国留学,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跟随杜威学习,回国后担任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等等,解放前夕奔赴台湾,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后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
蒋梦麟
1886年1月20日,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生于浙江余姚蒋村。
1892年入私塾。
1898年,入绍兴中西学堂,蔡元培正好是那里的“监督”。
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全体学生离校。
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因闹-被列入黑名单,改名梦麟。。
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次年中秀才。
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8年8月赴美留学。
1909年2月,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
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
1917年3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教育杂志》和《新教育》杂志主编,并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
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后,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为教育学教授兼总务长。
1920年,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与胡适共同发表《我们对学生的希望》。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国考察,蒋梦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务。
1923年,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而羞与为伍、愤然辞职,蒋梦麟第三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
1924年11月,蒋梦麟在《晨报》发表《知识阶级的责任问题》,进一步讨论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4月,北方政局出现变化,蒋梦麟被北洋军阀列入黑名单,他只好离开北大逃到东交民巷躲在六国饭店长达三个月。之后悄悄离京出走,奔向南方。同年秋天,抵达上海。
1927年,出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兼秘书长,8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
1928年,接替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后,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任内制定并颁布《大学组织法》,取消单科大学的设置,整顿无良的私立大学,遏制住滥设大学及以教育谋取不义之财的现象。
1929年5月——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
1930年12月,受蒋介石之聘,正式出任北大校长。
1935年11月,与北平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发表宣言,斥责冀东伪政府,反对华北“自治运动”。遭日本宪兵挟持,后被释放。
1937年在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蒋梦麟与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筹委会主持校务。
1937年12月,到汉口向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建议,把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1938年4月,临时大学由长沙迁到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大,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来主持校务。凡遇到与清华争利益时,蒋梦麟总是顾全大局选择退让,成就了西南联大,但也招致很多北大教授的不满。
1945年6月出任行政院秘书长。
1945年8月,蒋梦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退出西南联大,由胡适继任。
1947年后,随宋子文辞职而从行政院辞职。
1948年,受命出任由中美两国政府新成立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
1951年,率先提出人口节育问题。
1958年,因为台湾农村的复兴作出的贡献获得菲律宾政府颁发的“麦赛赛奖”。
1959年,主张节育、限制人口增长,遭到指责、诽谤和谩骂。
1964年6月19日,因肝癌病逝于台湾台北,终年78岁。
主要著作
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