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大全 > 我眼中的庄子

我眼中的庄子

作者:第一作文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2-19 字体: 手机浏览

我眼中的庄子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等篇,感触颇深,遂在此分享。
初读《庄子》,只觉其晦涩深奥,虽不明觉厉,但和我想象中的千古佳作仍大相径庭。细细品读,发现这其中别有一番境界,这也正是庄子的大智慧所在。而如下,便是我粗略品读《庄子》之后对他的一些认识。

视名利如水

其一,庄子视名利如水。

《庄子·秋水》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日风和日丽,庄子在濮水边钓鱼,见两位楚国的大夫来请庄子作宰相。庄子一边悠然自得地钓着鱼,一边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放置在竹匣中,珍藏在庙堂上。可这只神龟,它是愿意因受人祭奠而死去,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头也不回地说:“请您两位大夫走吧,我就是那只乌龟。”

可奇怪就在于,庄子为什么连衣食温饱都无法顾及,却总是谢绝王侯们送上门来的惠与利。很多人并不理解庄子,说他这只是愤世嫉俗。可庄子所追求的就是精神的逍遥,宁可做一只在泥里爬的乌龟,也不被凡俗的政务所困扰与束缚。按照他的才华,区区一个楚国的相位怎能难倒他,可庄子正是因为崇尚心灵的自由,才谢绝一切高官与厚禄。他表面上贫穷,内心却并不潦倒。他从来不贪一点点小钱,只在迫不得已时获取少量钱财来谋生。庄子虽瘦骨嶙峋,箪食瓢饮,却有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旷达,他在精神上已经获得了极强的满足感,何苦再在尘世间不辞辛劳地为名利而奔波呢?

或许,常人无法达到庄子的大境界,更淡泊不了眼前的一切名与利。而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提醒自己不被金钱财富所困扰,不嫉妒、不贪图一些小名小利,恐怕就是迈向庄子大境界的第一步。许多人会成为“上班族”,每日起早贪黑,只为一份可靠的工作与可观的薪水,从而养家糊口。但很少有人会真正抬起头,看看蓝天。生活的压抑下,谁不想做一只大鹏鸟,自由地遨游于寰宇?而在我看来,闲暇时间,品一品庄子的人生观,暂时忘却一切名与利的厮杀,就是一种最好的身心逍遥与解脱。

破常规思维

其二,庄子不被常规所框定,能看出事物的多面性。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当属《逍遥游》中庄子于好友惠子的一番对话。原文曰:惠子谓庄子:“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意思大概是惠子种得了一个特别大的葫芦,因为过大,所以没用,惠子就把葫芦给砸了。

庄子听完故事后,却相当困惑,问惠子:“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别看就是一个葫芦,就能看出一个人眼界与心智的开明与否,而庄子正是能跳出一般的思维方式,看到事物的多面性,才拥有大智慧。

人人都向往逍遥游,但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说的,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

面生死淡然

其三,庄子对生死的意识——“鼓盆而歌”对我们的启示。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早他离世了,惠子来吊唁,却看见庄子敲着盆儿唱歌。惠子有些恼怒,责怪庄子他妻子亡了却不去哀悼,太过分了。庄子却淡定地回答,他的妻子当初是一股气息,逐渐转化为形体,从而孕育出了生命。现在,他的妻子又沿着这条生老病死的路回去了,宛如春夏秋冬一样自然,何必哭哭啼啼呢?

这个看似有些顽皮的故事,却蕴涵了庄子内心的写照。前文说过,庄子会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这也是他看待生死的本质。他认为生命的轮回是一条环形的路,而庄子的妻子只不过是走了一圈,现在又回到了起点。仿佛庄子的妻子只是走累了,在天地间安息了。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哪里有哭哭啼啼的理由?

人们发现,庄子时常很幽默,很快乐,因为当尘世间繁琐的事物不再困扰他,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简单,从而快乐。庄子从不循规蹈矩,从不被名利所折磨得身心疲惫,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心灵的逍遥游,已经超脱世俗,觉悟真理了。

仍是一名初中生的我,虽还没经历过太多人生的坎坷与挫折,但也能感受到日益紧张的学习压力。而我认为时常清心寡欲,像庄子一样没有过高的追求,就是一种值得赞同的解压方式。

无论名成也好,名败也罢,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它。生也自然,死也自然,学会顺应自然,才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或许你我悟不出庄子的大境界,无法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但生活中,处处向往自由,崇尚自由,用心去感悟每一事物,或许就是逍遥游大鹏展翅的起飞点。

    本文链接:http://www.gaozhongzuowen.net/a/114209.html

    上一篇:这件事真让我受教了

    下一篇:绿豆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