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与家
我眼中的国与家
作者: 卢启玄金风送爽,云淡天高。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1岁生日。看着街上张灯结彩,国旗飘扬;看着大家结伴外出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看着几个月前还“病”着的城市现在已经恢复了生机……我也来谈谈爱国应应景吧。
爱国,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苏武“持节南望”的坚毅,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从顾炎武在国家危难之时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信念;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无数的历史人物都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爱国情、报国志。
以前我眼中的爱国也莫过于此了,虽然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鼓舞和支持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似乎又离我很遥远。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对国与家有了新的理解,对爱国也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满是戒备与疏离。就在这危难之际,一声令下,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夜“封城”;一声令下,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紧急驰援;一声令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快速建成……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这种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这种用生命诠释的大爱无疆让人震撼和泪目……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国是家的国”。
疫情期间,我一直被“圈”在家中,虽然也有过彷徨和不安,但起码是安全的、健康的。而我的妈妈从大年初一开始就一直坚守在防疫最前线。从青山区的最东头武东到最西头钢都花园,距离有近40公里,她每天都要去“打卡”,收集掌握各小区的防疫物资情况,检查指导封控管理。当物资紧缺的时候,她还经常跑到新洲、仙桃去采购,回到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我心疼地问妈妈:“你不害怕吗?你不累吗?”妈妈笑着说:“怕呀,但是害怕就不去做,那大家怎么办?”妈妈有一件黑色的棉袄,她从大年初一开始每次出门都穿它,从来没有换过,一条裤子因为搬运84消毒液被染了色,我心想平时这么爱“臭美”的妈妈,现在怎么像变了一个人?妈妈像是看懂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这是‘战袍’,等我脱下它时,疫情就结束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这几个月,我只是觉得亏欠儿子一份陪伴,但是我并不后悔。”是啊!我们都不后悔,我也一点都不埋怨妈妈,妈妈的乐观和勇敢感染着我,我们全家以她为荣,并默默地支持她。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让我懂得“家是国的家”。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就是我眼中的国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