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好奇去探索
带着好奇去探索
巴扎黑小站小时候,我经常会有很多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怎么想都想不出答案,长大后,我知道了这三个问题自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后就成为备受争论的哲学问题。小时候,我问过爸爸很多类似“我”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长大后,我知道“我”可以是所有人,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后,就只能代表我自己这个个体,所以我说“我”的时候就是在诠释着我是谁。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就像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然而问题的答案却是永无止境。小时候,我也会问爸爸很多关于天上的星星,地下的动植物的问题,会问什么是空气,什么是水,天上的星星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当我越来越长大,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我通过数理化、科学课、地理课的学习,回答了自己曾经问过的许多问题。
《银河》By 爸爸 2020.7.9拍摄于新西兰Tekapo
我最近在家看一部很棒的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该片以生动形象的讲解串连起世界上重大科学发明的缘起和历程,同时配以精心制作的动画和特技,让我非常喜欢。
很多科学理论的发现都源于一些人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好奇心是我们的学习和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富兰克林由于好奇心揭开了雷电之谜。爱迪生由于好奇心把东西一件件拆开,然后装上,发明了很多东西。牛顿由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知道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问题,这部片子我还未全部看完,不过看到现在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黑洞。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看不见,空空如也的天体。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因为质量非常大,所以它的万有引力吞噬着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那么黑洞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即使有人进去看到了什么也出不来,无法告诉我们。有人说黑洞里面就是另一个宇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宇宙,因为只有另一个宇宙才能有足够大的空间容纳吸进去的星球。有人说进入黑洞能穿越时空,这种说法虽然太过于科幻,但是也确实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假的,难道黑洞里面是我们的过去?或者未来?这些问题都等着以后的我们去解答吧!
《人类拍摄首张黑洞照片》
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越多,就会有越多新的未知,有些我能找到答案,有些我现在也找不到答案。爱因斯坦曾如此描绘有知与无知的关系: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是圈子的里面,无知的东西是圈子的外面;知道的东西越多,圈子越大,圈子的外沿也就越长,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是因为我们要不断学习知识,将来才能提出疑问,并且去解答,去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就像纪录片里看到的艾萨克.牛顿,他也从小就通过对事物的好奇,不断去研究并获取知识,慢慢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光是由不同颜色组成的、行星绕恒星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等等……他是第一个用数学公式的方式来计算和解释恒星和行星之间运动的规律的科学家。这些发现,都是在各种知识累积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我努力学习知识,保持对万物的好奇心,说不定以后我会发现更高深的规律。比如: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
所有的科学都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我现在要做的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各类基础知识,站上巨人的肩膀。然后要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未来的世界、未来的宇宙等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