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大全 > 把笔放回原位

把笔放回原位

作者:第一作文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4-13 字体: 手机浏览

把笔放回原位

人们说,这次疫情是一场隐形的战争。是的,这就是战争。而且早已不是一场医学与病毒的战争了,战场太大了,足够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甚至包括被迫卷入战争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参战的“门票”——笔。面对战争,人们可谓把“叼着笔写字”做到了极致,战场外的人们动一动“笔”,按下“回车”,“叮咚,您已参战”的字样就似乎出现在这人的天灵盖上空。

笔为何能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参战门票”?笔又为何成为了口舌的替代或者附庸呢?笔若不能放在口舌处,又该放在哪里?追溯本源,首先我们要知道笔是什么。
笔是沉重的见证者。这种厚重感与质量无关,它来自笔所承载的悠久的中华文化,与不绝的中华文脉。中华历史大半压在一只笔上,压了上下五千年。常言道“有史以来”,这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源自商朝。文字的形成,意味着正式的笔的诞生,只不过那时的笔,仍是小刀的样式。这一柄小刀。刻画了最初的伊始——甲骨文。这象形的文字 ,基础结构与样式,有些一直延用至今。最古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就像几万亿年前我们先祖生命的诞生。可五大文明古国,现在独留古中国一支的后裔——中国,三大古文字,现在只剩甲骨文的子孙——汉字。我们自古就几乎是文化之最,现在也只剩我们的古文化还源远流长。这根不像是笔的笔,是几千年的唯一不变的见证者,它虽对此缄口不言,但笔下的神韵,是集千年文化精华的风云流转,是历史长河中高悬的船帆。

打诞生后,这笔是神圣的登高梯。自唐朝科举制出现,这杆笔变成了阶级上升的阶梯,它饱含莘莘学子的热泪,与十年寒窗的苦寒。它给了所有人,爬上高位的希望。那高不可及的帝王宝座下,每一个空当都在人们的眼里熠熠生辉。哪怕在明清两代,八股文兴起,给这笔的神圣上了枷锁,深埋入土,也有诸如李大钊,鲁迅等的后人挥起写着“新文化运动”的镐头,点起写着“新文化运动”的炸药,开山碎石,拾回它,细细掸去尘土。这根笔,是千年前试卷上,画封痕迹中的威严,也是金榜题名时,告示上最大最耀眼的名字。

但有人说如同硬币般,这笔也是两面的差异的证明者。是这样吗?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孙中山“几动笔杆”,策划了辛亥革命这样的运动,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中国绵延不绝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等丰功伟绩,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样大的运动的厉害。可若有这等良善忠贞,起身革命的救国者,自然也少不了作奸犯科,为祸一方的大奸臣。莫说蔡京、秦桧、严嵩、和绅,就连袁世凯的“几动笔杆”也能使辛亥革命这样大的运动落个失败的下场,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我们便要细致地想了,为何一根笔有了这样的巨大差异?其实不然,笔本身是没有差异的。同一根笔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这种差异。那由此看来,是因为笔是道德品质的照明灯,清楚地显出了持笔者是怎样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所谓“笔的两面差异”。

这根笔在现代,尤为是信息时代,更是有无穷力量的传播者。小道消息不再小道,千兆宽带是信息的高速公路。无论什么,一经发布,都是世界共享。持笔者们发现了一条大道,可这当中,有人不仅带了笔,还带了刀。网民的剧增,信息的更高效、更广泛地传播,无疑是加快了高速公路的流量,站在一旁的我们,甚至跟不上信息的步伐。于是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所有信息一扫而过,没人记得住3天前的消息,除非消息的发布方投入了“高额的资金”。我们浏览,我们遗忘。

于是那些“精明能干”的执笔者找到了很多方法留住浏览者。列举两个方法:一,创造矛盾,让人们在发言讨论中厮杀,拼搏,打的不亦乐乎,利用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不同,人们道德观念还不能及时的普及网络世界时,制造了“暴乱”,网络暴力应运而生。我们熟知的孙笑川就是这样诞生的,他被用于制造大量荒诞的矛盾,人们在这种矛盾里狂欢,把网络暴力倾注于孙笑川,让他变得更加知名,然后让更多的人卷入这场矛盾中网络暴力的狂欢;二,制造恐慌,谣言止于智者和实践者,不止于那些“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人们,再荒诞,再离奇,一旦传播,人们总是“欣然接受”。就如同这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怀好意的人们抓住“历史机遇”,企图“青史留名”,遗臭万年。
无论经过多少年,这根笔不改本质,几千年前先人拿起它刻画甲骨文的锋利,似乎突破时间与空间,在现在的我脸上留下划痕。笔就是刀,不改当年。但它不仅是刀,它是沉重的见证者,它是神圣的登高梯,它是道德品质的照明灯,它更是有无穷力量的传播者。这才是笔。

现在,我们手里拿着这把刀,它不能左右我们什么,可它不是工具。虽然笔的沉重感不减,但随时代发展,这笔的威严与人们的敬重正在逐渐消退。有太多的人把“叼着笔写字”从戏言变成了现实。如同把口舌充作工具一样,把笔充作了工具。
就像这次疫情,医生们奔赴了前线,却遭到了攻击,最先的发现者受到了警告,警告他们不要传播谣言。而真正的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却开始泛滥。网民们纷纷扬扬的写出豪言壮志,企图效仿鲁迅“弃医从文”。也许是的吧,每个时代都需要永不被打败、永远心怀希望、永远相信胜利、永远面朝着光的战士、斗士、勇士。但这些豪言壮志能有多少付诸行动?有多少能不忘初心,从一而终?我真的不想打击我自己。在高速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能一直坚持着一件不变的事?甚至说有多少人每天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更不必提写作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笔就不再是笔了,它变成了一样彻底的工具,就像我们现在的口舌一样,变成了工具吧。

我绝对不想看到这根笔,变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都可以把它捯饬捯饬变成其他的样子。那时笔的威严岂不是毫无剩余?我不知道我能够为它做到什么,做出多少,也许某一天生活所迫,就抛下了笔。但当拿起笔时,我们要知道,何为良,何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作乱,曾听得老人说过,阴曹地府有杆“秤”,叫判官笔,能辨善恶。我们没有判官笔,若辨不出善恶,就不必强行提笔落笔。那些不辨善恶的“斗士”,只是把笔作了口舌的附庸,只是在给笔杆子上抹黑,让人们有种“这笔没什么可神圣的,作乱害人总少不了它”,和持笔者的“这笔没什么可神圣的,作乱害人也那么轻易”的感觉,也难怪对笔敬重愈发少了。
这次疫情的严重,似乎更是佐证了我这个好久之前的想法。
我要告诉你,笔绝不是口舌的附庸品,它是于写作者堪比基督徒眼里的十字架一般的圣物,它绝不该出现在口舌的位置上。
我要告诉你,这杆笔,有千斤重,却比鸿毛轻。不知其沉重者,往往轻易地拿起。
我要告诉你,它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印证,更是我们所有想持笔的人出发的明灯。
我要告诉你,它代表了所有持笔者的集体形象,也是无数人们当初的光芒。

我只愿所有持笔者,能念半分中华文化的脸面,记得先祖留下的德训,不负当初出发的热血满腔。这时代,但凡还有一根笔,那笔杆上,便有天下给予笔以尊重的持笔者的名字。
那至于这根笔到底该放在哪里?我想,应该放回原处,放回那个人们把笔供起,对笔墨的威严万分敬重,乃至以此为信仰的年代,放在那时人们下笔时,把持笔的手和心放在同一高度时,的那个位置吧。

杨明月(教师)评语:
禁足的日子,我们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这些想法却被无情的现实所左右。于是,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影像,通过文字去了解真相与人心。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人心,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也许并不是真相。那些执笔之人,有的在制造矛盾,有的在创造恐慌,当然更多的人知道他手中的笔不是用来逞一时之快的!
张晨甲同学这篇文章,以笔为切入点,从文字的起源入手,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大家,你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自己的那颗心,更要对得住中华几千年来厚重的思想与文化。

    本文链接:http://www.gaozhongzuowen.net/a/128574.html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英雄

    下一篇:难忘的诗歌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