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1000字
孝行天下
百善孝为先,以孝行天下。一提起孝来,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这一个个古人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人人都要孝,只有有了孝,这个世界才是美好的。然而最近,我又得到了关于孝的另一种诠释。
这一次,我和奶奶去上英语课。在过斑马线的时候,刚走到一半红灯突然亮了,把我们卡在了中间,就在我以为要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时,没想到,我们前面那辆车的司机竟摆摆手,让我们先过!一瞬间,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这不正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义吗?
当你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背时,你是否想过,还有别的,孩子不幸英年早逝的父母,他们的背谁来捶?当你给自己的爸爸奶奶洗脚时,你是否想过,还有别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奶奶,他们的脚谁来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你还有时间,还有精力的时候,请好好孝敬孝敬你的父母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夜,也许是一双干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秤上,它们是等值的。当然,在孝敬自己的父母时,也别忘了,还有另的老人等你去替他们的儿女尽孝。
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还健在的时候。
孝行天下感恩父母
朋友,曾记否?在你呱呱落地之时,发出第一声啼哭,摧开了父母幸福的笑脸。从此,寒来暑往,父母用无微不至的爱,浇灌着我们生命的花朵,教我们用勺子吃东西;教我们洗脸、穿衣服、系鞋带、扣扣子;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首的人类,更应有尽孝之念。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实际行动去报恩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一大遗憾。
朋友,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要知道:回报并非要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你远在天涯,也要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正如,我国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吃的是桑叶,就要吐丝!因为春蚕的付出,所以得到了人们的赞美和钦佩。
曾记否,父母将我们捧在手心,念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中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父母爱的结晶,也是他们爱的延续?曾记否,父母用甘甜的雨露浇灌我们干涸的心灵,因为我们是父母的骄傲?
百善孝为先!朋友们,作为世界的明天,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希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回报自己的父母呢?
孝行天下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只有孝,能行天下;只有孝,能感天下;只有孝,能传天下。
在我国的周朝,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他幼年丧母,父又娶某为继室,闵子骞生性讲孝,像对待生母一样对待继母。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拨闵子骞和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面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闵子骞穿着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而继母反而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惯了。偶然的一个机会,父亲发现了棉衣的问题,立即责骂继室,并要将狠毒的女人休了、赶出家门,闵子骞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得后悔不已,从此以后,如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子骞,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之所在。然而,这种佳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时过境不迁,在我们的身边,孝也俯拾皆是。我家的邻居有一户人家,老人中风,半身不能动弹,吃喝拉撒睡只能在床上,他有三个子女,每个都很孝顺,三人轮流照顾老人,就算没有轮到,也经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门嗮太阳。想必老人有这么孝顺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没有孝的概念:奶奶经常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一个个自立门户,吃香喝辣,却把含辛茹苦的老人置于生死不顾,连老人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苟活世上。
古语有云:父慈子孝。父母是那么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关心有多少呢?我们的父母并不奢求我们什么回报,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说声把爸爸妈妈辛苦了、帮爸爸妈妈捶捶背等等,他们就觉得十分幸福了。难道说社会进步了、文明发展了,父母与子女间的那份情就变质了吗?有绝大部分人仍视孝为生命,有小部分人对孝的理解就错了,他们总认为孝就是物质,其实在那些空巢老人看来,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孝。孝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孝,从我做起;孝,从小事做起。孝行天下,行孝天下。
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
【篇一:被同化的天才】
现在最经常听到的一句抱怨便是:为什么诺贝尔奖的得主中,中国人那么少?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与渴望。然而,归根结底,中国不出牛顿的原因便是浮躁与钻研精神的缺失。天才都被同化了。
人说,毛毛虫只有静下心来化茧,经历数周的磨难,才能化蝶。人才不也是如此?有哪个人才是每天吃喝玩乐,轻轻松松地得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一边高呼着人才的诞生,仿佛就要发起全民大炼钢运动,却没有人静下心来。若是牛顿也天天这样,连苹果树的影子都摸不着,哪怎还会有牛顿三大定律呢?屠呦呦在实验室中做了多少实验啊?数年的努力才让青蒿素闻名于世。若是一直浮躁,不要说科学的理论了,就连科学隐藏在什么现象中,你也发现不了。
另一种现象就是钻研精神的缺失。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都好像僵硬的鸭饲料,一直持续不断地填充着被关在笼子里的鸭子们。在这个灰色的没有疑问与好奇的世界里,极少人选择发问,哪怕是生活中任何细小的部分。偶尔有孩子成为灰色世界中的一抹亮色,提出为什么,也很快被成人马虎的应对所同化。中国人啊,失去了好奇的能力,又怎能带着问题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呢?不好奇,不思考,头脑空空。这样的社会风气是导致中国天才被同化的最大原因。
这两种问题的实质便是信息时代下必然导致的问题。在各种高科技的便利下,人们舒适地享受着生活,鲜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去思考一些问题。此外还有填鸭式教育对孩子们思想的僵化与毒害。学校只塞给孩子们知识,却从未让孩子们学会好奇与提问。最重要的并非答案正确,而在于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大概便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缺陷吧。
百年前,鲁迅先生写下《未有天才之前》呼吁民众做培养天才的泥土。而如今我却想呼吁人们去尝试以天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改善浮躁的社会风气。因为培养天才的泥土已经有足够的营养了,花朵却仍然不盛放。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政治强国,人们却总有一种科技滞后的自卑感。因此国人应当戒浮躁,多思考。毕竟要仰望星空的话,首先应当做到脚踏实地。不要让天才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同化,才能使中国出得了牛顿。
【篇二:建木与泥土】
茫茫人海,在中国这片丰盈的土地上,淡薄的苍穹下曾有多少建木拔地而起,俯视着大洋彼岸,而如今,繁花凋零,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只有漫天沙石和寥寥几根野草,几株盆栽。
是什么造成了这片大地的荒芜,相较于创新之意日益强盛的西方,我们欠缺的是文化底蕴吗?是天赋上的差距吗?我认为不是。鲁迅曾对于天才的养成作过评价,他认为天才确实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个培养的过程是需人民做泥土,从此来辅助天才的出现。
而今的中国社会确实是重视学习的,我们有完备的教育体制,精致而美丽的图书馆,不可谓不重视学习、不重视教育。那究竟与西方相较差在何处?犹太人被称为天空上的民族,他们人口仅为千万,也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世上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他们有个特点,十分喜欢对着天空,半眯着双眸深思着内心的疑惑。我恰认为这点十分重要,我们的社会环境过于刻意,刻意地模仿西方的城市。我们应该坚持自身的文化品质,而非从他人处复制而来,以此作基石,而非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
说到底,这就是社会风气所决定的。若每一个中国人都如犹太人一般坚持自身的内在,而非外来文化的冲击,那整个社会必然不再如现在一般功利。
同时,整个社会想要做好泥土,不仅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文化,还需要人们自发的,自主地对自我精神品质的提高。
古时有多少人从亡国的痛苦、被贬的失意中走来,但最后却是因此而得到了内在的升华。李白依旧狂放不羁,潇洒自在;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在《归去来兮辞》中看出他内心的豁达,较之前也是一种境界上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我认为现在的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天才,刻意追求成功却一事无成是因为内心中缺乏真正的坚毅。
而当每一个中国人能够真正的拥有坚定的信念,发展自己独有的人生观,坚守着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才会有大的提高,也就能造成肥沃的泥土,养育神树建木,而不至于如白岩松所说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篇三:天才在哪】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难以成就出一个牛顿,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为什么中国成就不了一个天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按照常理来说,寻找出一个天才并非难事,那为何我们却找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成就不了一个天才呢?鲁迅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写出环境对人才的作用。一方水土和一方百姓都是孕育天才的土壤,那我们便不得不自我剖析一下原因了。
为何中国出不了牛顿?白岩松说,因为中国人没有时间坐在树下。这理由有些可笑,但事实不就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大国,其生活压力不言而喻,孩子之间的学业竞争,成人之间的工作竞争,让人已无闲暇时间再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我们是孕育天才的土壤,而我们自身都缺少养分何以铸就一个天才诞生。我们缺乏思考的给养,理性认知的滋润,我们无法为一个天才创造生存发育的条件,所以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但这些都不是最后根本的原因,因为无论土地本身多么贫瘠总还是可以提供一个立足之地,生存之源,而究其本源,为什么中国难以造就一个牛顿,主要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人们变得不再充满成为天才的斗志,他们思想上的不重视使得他们行为表现上的不作为,这该如何造就天才?
土壤本身其实总是一种外部条件,而一颗种子若本身就失去了萌芽的希望,那么再肥沃的土地也成就不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当中国人有空坐在苹果树下时,他们也只会抱怨苹果为什么会砸到头或者心中窃喜地吃下意外收获的苹果。或许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样的行为有些可笑,但我们此时正是那个抱怨的人或窃喜着吃苹果的人。
是我们过于追求表象,太过重视眼前的利益而让我们失去了探究事物真相的动力。我们不懂得追根溯源寻求苹果落地的真相,而只知声讨苹果砸到头的痛楚,我们不明白苹果落地的原理,只知享受其甘甜美味。
假使有一天,当我们坐在苹果树下,能像牛顿一样思考,我们便可不必担心中国的天才在哪,只需坦然成为孕育天才的土壤等待人才出。
【篇四:心有幽兰】
多一点宁静,闲看庭前落花,轻摇羽扇纶巾。多一点思考,在星子如昼的时分倚在南窗旁看月明星稀、河汉清浅。在心中栽下一株幽兰,让自己的心慢慢沉淀,不失为人生的大智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如猛兽追逐猎物般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时时刻刻都在匆匆赶路,生怕自己没有跟着手表上滴答的秒针保持一致的步伐,但这一切却又是徒劳无功、碌碌无为。现代人都活得太表面、太浮躁。
私以为,唯有戒掉骄躁、戒掉肤浅,方能成就大事。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现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白岩松如是说。
诚然,在大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都是忙碌的,可是真的没有闲暇吗?美国心理学者劳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指出精英们的时间都是付诸于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可悲的是,现今我们都太过急功近利,活得太骄躁,若将重要的东西都认为是名利和欲望,自然没有时间坐在树下,更无谓创造辉煌。
将自己的心奉给思考而不是抱怨,才可以创出自己的天地。颜宁留学回国后潜心研究,不急于求成。当她的学生替她惋惜,生活无法带给她《欢乐颂》中安迪的豪车和衣饰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此言妙哉!只会抱怨而不会思考的人永远是肤浅的人,是鄙俗的人。生活在生活的表面,随波逐流,将会迷失你的双眼,无法分辨周围的污浊与澄清。如此,你将无法成为冲破淤泥而不染自身的莲藕,被人赞颂;只会成为裹挟着淤泥而生的田螺,为人耻笑。
试想,若人们面对掉下树的苹果不是抱怨亦或是吃了,而是多了一点思考和感悟,那么现如今的社会上、在物理学界的新星或许就会是诺贝尔哥郭英森或者是其他中国人了。
要像三毛从沙漠回来后一样洞明世情,不随波逐流,方能学会做人;要像林徽因在云端漫步一样看清世事,不被名利所扰,方能感悟生活;要像路遥与其认真,不如随意一样不争名利,淡泊自然,方能直面人生。
兰秀深林,不以无芳而自抑;傲雪寒梅,不因无人欣赏而凋落。学会戒掉骄躁与肤浅,学会忘掉功名与利欲,心有幽兰,才能成就自我。
【篇五:拒绝浮躁,静心生活】
仍记得几年前季羡林先生去世,中国人无不扼腕叹息,说中国再无大师。但是这种扼腕叹息之后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再无大师的结果呢?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话一语中的,现在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一是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而是即使有苹果砸下来,也不会去思考原因,或是抱怨,或是干脆把它吃掉,这真是可怜的结果。然而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该有哪些反思呢?
改革开放数十载,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是幸福指数却是缓慢爬行。在北上广拥挤的人潮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匆忙,大家都在奔走,都在赶时间,但是最终我们的时间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呢?地铁里放眼望去,大家都是捧着手机或是ipad,放着的是搞笑的电视节目,或是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据统计,德国人平均每周的阅读一本书,每月的全国读书量数以万计,但是中国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书出来,中国每个人的读书量呢?据统计每人每年不足三本,真是少的可怜,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需要向浮躁的生活说不!,学着拒绝,然后给自己多一点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回头想一想,为什么当苹果砸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或是抱怨,或是干脆吃了呢?对于自我舒适的追求方面,人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相信生活中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嫌弃生活过于舒适,食物太过好吃,高铁的速度太快,生活过于方便,我们一直奔走在这条不断满足于自己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金钱来让自己住上大一点的房子,开上好一点的车子,让自己过更舒适的生活,但是对物质方面的无限追求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精神仍旧出于饥饿的状态,并且它已经饥饿了很久很久了。
当苹果砸中我们的脑袋时,果断吃掉是对食物的尊重,毕竟吃货这样一个词也渐渐的成为人们标榜自己个性的词语了。但也有可能我们在追求舒适度的同时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是没有静下心去思考,而是静下心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从何思考!这对我们来说更是可悲的!
固然一个大师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都应该在不断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多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拒绝浮躁,真正静下心来感受生活,将来的某一天,当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希望我们中能够有人能够成为下一个牛顿。
【篇六:未有牛顿之前】
白岩松曾言道: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的原因一是当今中国人闲暇时间过少,二是中国人在被苹果砸到之后的反应却是抱怨与吞食。相似的共通感从鲁迅先生的言语中与白岩松先生的话中连起了一条线。鲁迅写道:未有天才之前。而如今我却想提:未有牛顿之前。
现今的中国社会很难出一个牛顿。一句话却足以使心灵受到震动。鲁迅先生指出是环境扼杀了天才的出现,而如今看似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不也正面临着如此的窘境吗?有时也会令我感慨,历史历史,以史鉴今,不无道理。
现今的中国人在时间与价值观上较之以往发生了改变。人们忙碌于各种闹市喧嚣之中,很难再有闲情逸致去静心思索一个问题,人们总忙于奔波看似各种的高价值事物,却忽略了其实最有价值的是人类自身的思想。若都如《变形记》中机械可怕的社会一般,那么人们确实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被麻木所操控着,而民族思想与精神文明便会走向泯灭,更别提是否会出现第二个牛顿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而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愿意去挤,去质疑与发现。
于是在当今社会之中,工匠精神成了治愈浮躁的一味良方。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这句话多么触目惊心,在浮躁之中徒添抱怨只会使负能量积累,而对于创新、发展毫无用途。近期热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那一份可贵的专注与细致,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反响。亦如日本众人皆知的煮饭爷爷与寿司之神,是他们愿意静心于自己所专注的事务并为之奉献,在浮躁的社会中注入一剂强心剂。我想,如果人们都醉心于自我事业,甘于深究与奉献,那么现今中国再出一个牛顿并非难事。
白岩松的第三句话是极富讽喻意味的,中国人把苹果吃了!人们在一笑而过之后却从心底感受到了人们的漠然与从众心理。货车在高速倾覆却遭邻近村民哄抢之事已屡见不鲜,人心善意的淡薄化、自私化与从众化又如何激发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如何造就中国的牛顿?
未有牛顿之前,让中国的国民素质与创新素质能与发展速度相匹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宽容对待这些现象,坚信在时间的淘洗下,中华民族会有价值观、时间观、工匠精神与社会正能量,如此而来,千万牛顿必会孕育而生!
孝行天下作文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文化对孝可谓是极其推崇。在汉代,朝廷选官用人实行的是察举制,要求举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现代社会,人们也没有忘记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声中一代代口传身授的将孝的美德传承下去。
古籍中对孝的记载真是数不胜数,《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我们回到家里应该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我们,应该及时应答,父母命令我们做的事,不应偷懒,要勤快地去完成。《孟子》中有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我们孝敬父母这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可现如今,这些经典中所说的我们孝敬父母应做的事,我们真的做到了吗?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一些家庭里出现了无法无天的小皇帝,他们是家里的独苗,大人们事事依着他来,他们对父母不但不孝顺,反而是任性胡闹,与父母长辈对着干,父母的话不但不听,还与他们顶嘴。这些孩子缺少孝的教育,不懂得孝敬父母,知恩知孝方为人,如果不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孝道教育,他们怎么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呢?
《二十四孝》中的许多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郯子鹿乳奉亲,子路百里负米,闵子骞芦衣顺母,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等。这些故事大都感人深切,让人为之动容,也不免钦佩他们的孝心孝行,但其中有一则故事老莱子戏彩娱亲,却没有给我那么大的感动,反而是疑问与不解。老莱子七十多岁还故意摔倒以娱乐双亲。
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有不妥之处,一是老莱子本人也是受人尊敬的老者,却行为举止怪异,不免让人怀疑,二是他故意假摔,他的双亲应该也不会认为这很有趣,这样哗众取宠对父母来说怕是不太合适的。现在也有许多新时代的孝子,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8岁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
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背着老年痴呆的母亲上班,风雨无阻。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人14岁少年马鹏飞,从5岁起照顾盲奶奶十年如一日。这样的孝子孝行还很多,孝道的精神依旧在社会中传承着。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历史有许多局限性,我们不可否认,所以孝道在当今社会也要有新的意义,新的孝道不是戏彩娱亲的愚孝,而是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感恩与尊敬,只有这样孝道才能在中国一代代传承下去,才能让孝行天下。
孝行天下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谓其博大,只因传统文化的所涉猎的内容较多,领域较广。谓其精深,只因传统文化内在蕴藏着的是我们国民的精、气、神。
记得当年习主席说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做人以德为先,做事以勤为先。就连我的父母也常常说:学习是主要的,做人是更主要的。是呀!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坦然面对的心就不怕犯错误。错误不可怕,就怕我们不知悔改。
老人家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小时候只知道这句话,但并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现如今,我长大了,似乎也慢慢懂得了。我们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钱,总是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给我们,让我们生活得不比别人差。可我们总像一个傻瓜,和父母拗着来:父母让我们往东,我们偏要往西。我们每天总想着自己吃好、穿好、玩好。可这背后满满的都是父母用汗水挣来的心酸。你们忍心随意挥霍吗?你们好意思拿他们的血汗钱出去显摆吗?别说你们不懂,曾经的我也是,肆意地挥霍着所谓的青春。
有一种成长叫长大,我长大了!当父母回到家的时候,我给他们端上一杯水、洗一下脚、做一顿饭。让父母知道我有一颗孝敬他们的心,这就足够了。你们有做过吗?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常回家看看》里的歌词说得多好: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尽孝要及时,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
记得前年那时候父亲生病,去医院查了血小板过低,需要住院,可我呢?整天只知道玩,想想真可笑。一个凌晨,电话响了,妈妈去接的,紧接着传来妈妈的啜泣声。妈妈吓得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晚连夜买了机票准备去西安。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原来打电话来的是大姑,她在那边说奶奶去世了。妈妈对父亲说:妈不行了,军军大姑说让咱们赶紧回去见妈妈最后一面。当时爸爸一下子蹲坐到地上。那时候是凌晨四点钟,我当天的英语课都不能去补,直接被父亲和母亲带回老家了。
路上我默默地看着反光镜,父亲那红润的眼圈,让我感到心痛。父亲一路上一声不吭,足足到第二天晚上十点多到了大姑家。进门大姑牵着我的手,我与大姑已有六七年没见了。大姑对爸爸说奶奶去世了。爸爸愣神了,反应过来就把我们带上了去奶奶家,父亲那泪花强忍着没掉下来。到了奶奶家父亲看见那口棺材,直接冲过去跪下来喊妈,这一刻父亲释放了一路来的伤心。我默默地跪了下来。爷爷奶奶是所有亲人里最疼爱我的了。与他们相处了七年,到最后看着他们一个一个都离我而去,我的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父亲对奶奶的孝顺,这一刻我顿时明白了许多。也许更多的是父亲对奶奶的愧疚吧,没有在奶奶最后弥留之际呆在她身边照顾。哎,时光倒流多好啊!
万事德为上。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的一翼。要想我们的民族美德传承,我们中学生能做的也许很少,何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呢?也许,我们真该多多陪伴我们的父母,趁他们还在,也趁我们年轻!
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任我用再精准的语言也无法描绘他的全部,也试问谁解其中味?也许只能靠我们大家共同挖掘,共同弘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