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
赏长恨歌
《长恨歌》,长恨,恨,试问是别后缠绵的相思之恨,还是讽刺重色误国的愤懑恨,又或是致使国家倾覆的深刻悔恨。它没有《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萧索;它没有李商隐眼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的荒唐;它没有杜甫所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别离。这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笔端所及之处到底透露着什么?
在那个繁盛的唐朝,一位千般娇羞、百般妩媚的女子竟可以改变封建礼念,不重生男重生女,试想没有唐玄宗的三千宠爱在一身,她又怎会在凄楚缠绵中死于马蹄前,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爱情里,假如玉环能够冷静下来,把目光放在国家大计之上,做一个贤能体贴的妻子,为着国家想想,为着百姓想想,倒也就不会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吧。与玉环相比,我想起了一个有灵性的、落拓不羁的女子三毛,同样是在爱情面前,而三毛的传奇爱情更让人感动。这个带着匪性的女子身上,为着爱情无怨无悔,把骨子里的自由随性通过贤能体贴表现出来。
在我看来玉环的牺牲是无奈何的,唐玄宗再被六军所逼不得不赐死玉环,玉环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至少她把国家从动荡中救了出来,玉环应该庆幸,因为她爱的这个男人至少能辨是非,胸怀坦荡。招魂之举就足一说明他是真心所爱的,自知自己有愧于她。沙贾汗和泰姬,温莎公爵夫妇,隆基和玉环,似乎每个国家都有关于君王的爱情故事,我想,君王注定不能救其所爱,注定与普通民间百姓婚姻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不喜欢说马嵬之变错在玉环的这一说法,君王爱色而玉环刚好有颜,这两个人的缠怨,又岂是我们能用舆论来否定的?作为一个君王,被后世铭记不是因为政绩,而是因为爱情,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笑话,然而荒诞之中才最见深情。
或许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看法,总言之,爱也好,恨也罢,与当时社会有关,与玄宗玉环有关,而我们要看到的只能是这段悲剧中的正能量,在我们并不全面了解的时候尽量去少说,因为那样会伤害他们,毕竟我们终究不是他们,谁也不能拯救谁,这是他们的命运。
小资圣母萨岗说过那句很著名的话爱情是奢侈品,有最好,没有也能活。我知道自己资质愚笨,难以领悟万分之一,但我想这句话对玄宗来说,实在说不通,余生之中,挚爱没有了,这样的日子多一天都是煎熬。
对于我,我想说在这段肃静的历史中我无力再说些什么,只是我依旧固执地相信,洪荒之中,真爱不朽。
《长恨歌》读后感
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长恨歌》读后感
拈得一枝白玫瑰,却得浮生半日凉。
唱罢一曲长恨歌,亦罢绵绵无相逢。
壹
你只闻到她的香水,却没看到她的泪水
你有你的规则,她有她的选择
你否定她的多情,她决定她的所属
你嘲笑她美貌一生却一无所有,不配再爱
她可怜你看不破这红尘滚滚
你可以轻视她的好看与感性
她会证明上海的那时是谁的时代
唱罢一曲长恨歌,终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但那又怎样
哪怕心被爱的刀刃刮上千万次
也要爱的尽随心意
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
贰
她是王琦瑶,那个从19世纪中叶,从上海左三弄右三弄的弄堂里走出来的女孩女人母亲。
瞧她的名字呵。字字里带有王,这是想宣告些什么吗?她想成为王!这王不是主宰世间万物,而是主宰她自己心的王啊!是啊,王琦瑶的一生是多么想要成为主宰她自己的那颗心的王啊!然,命运多桀,很多事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当然,包括王琦瑶。
说不上心中是该对她艳羡还是怜悯。艳羡她的那种入人肺腑看过了就不去想,再看见还会再喜欢的,看不厌却不是丢不下的的好看;艳羡她的一生竟有那么多的男人肯将心一丝不存地献给她;艳羡她的那颗敏锐度很强的心儿然而,心中似乎更多的是怜悯,怜悯她似是生不逢时;似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唯有心房上多了几道疤痕。一页页地翻完这本书,我好似化为了那群白鸽中的一只,一只守护了王琦瑶一生的白鸽。我见证了她的所有所有!
叁
情人?
掰了掰手指,从头到尾,有5个吧。这里面,有王琦瑶爱的,也有爱王琦瑶的;有两情相悦的,也有一厢情愿的。就像是一场梦,王琦瑶却自己都不知那时美梦还是噩梦。
这场梦里,她也曾撕心裂肺地爱过。19岁那年,她把自己的人和心都交给了李主任。19岁,那本是花季,她却不要名分,甚至放下自尊,只因她爱的李主任,这个长她几乎要三旬的男人。却不知怎的,总觉这般爱像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爱一种依赖。或许那时的王琦瑶要的是一个依靠,一种安全感。而不是恋人间的侬侬我我。
另一位,则是独舟前行的程先生了。最后的最后,他跳楼自杀了。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是一种解脱。带着对王琦瑶的好,带着对自己迷惘人生的哀绝,带着永远不会被爱的人所爱的心,身体触地的一刹那,他终于听到了落幕的声音。程先生对王琦瑶的好,哪一件不被王琦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她的心像是被下了药似的,偏不给程先生留一席之地。程先生与王琦瑶有两次大的别离。第一次别离,在十多年后终又相遇;而再次的别离,恐怕只有来生才能使两人相逢了。
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拉,老克腊?
在王琦瑶的这场梦里,她呓语绵绵,像是受了什么欺负似的。她被梦魇扼住了喉咙,永远迈不出那梦里的轮回。她的心,任凭在那轮回中甜蜜,楚涩,哀凄她,愿意的。
友人?
和吴佩珍单纯懵懂,青涩无邪的友情。
和蒋丽莉的无奈相逢,无奈永别。
和严家师母的相见恨晚却也是各自留了心眼儿。
和朋友一起,王琦瑶似乎一直处于上风,论时髦,论气质,谁也比不上她呀!她却是实打实地呵护着友人。她生来有一颗细腻的心,她能体察到男人的冷暖,她更能体会到女人的内心。像是一阵花香,王琦瑶总能变成朋友最爱的那种香气,顺着气管,被吸入心田。
亲人?
薇薇是王琦瑶生来唯一的寄托了。一是她毕竟是王琦瑶身体里掉下的骨肉;二呢,在王琦瑶心里,薇薇或许还承载着薇薇爸爸留下的星星点点的记忆。薇薇姿色平平,常常说话是不经大脑,又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她可算是淮海路上再平凡不过的上海女孩子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嫁了户好人家,还随同去了人人向往的美国。这一切无法不让王琦瑶想起自己的一生。王琦瑶或许会想:长得好看顶鬼用?反倒是一生来去空空,更多了几丝倦意。这时,她的眼睑里竟对自己的女儿生出几许羡慕嫉妒恨来,却又是打心眼儿里地高兴。这个她一手拉扯大的姑娘就那样离开了。自己,再也不会有和她吵架怄气,为她烧饭捶衣的机会了。想到这儿,有些许辈出。薇薇,王琦瑶的唯一寄托去了,王琦瑶本来平淡的心更静如止水了。她的心里有一泓湖水,即便风吹雨打,也湖平如镜。
肆
上海弄堂之上的鸽群还在飞舞着,夹竹桃含苞欲放,那个本可安宁的夜晚被彻底地打破。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丑陋来形容王琦瑶。一切,都没有岁月来得痛快。这东西,就是可以磨灭一切。美貌、青春,呵,在时光面前,那都是些什么东西?
那个不安宁的夜晚,王琦瑶走了,她似是早就该走的,我的心里没有半丝悲凉。去吧!去寻你的李主任,去被你的程先生寻,去与你的蒋丽莉再聚聚。只是,不知道,你的女儿还会来送你一程吗?那,女儿的爸爸又会不会呢?
一切的一切,化为一缕烟,这缕烟里,夹杂了太多苦恨怨仇。你若吸一鼻,必是呛得要死;你若吞一嘴,必是苦得流泪,连泪也要变成了苦的。可这算什么呢?王琦瑶这个女人不都闻过尝过了么?她竟没有被呛更没流泪。沉浸在这缕烟里,她微微地笑了,就像四十年前那张沪上淑媛的照片上一样的莞尔。只是,这一次,她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伍
回顾王琦瑶的一生,或许唯有悲楚二字可形容。五十多年吗,她有迷茫的时候,她一时被爱蒙蔽了双眼,步入歧途,那时的她,不为自己代言,没更像是在为那个迷茫城市代言,谁说那座城里,只有一个王琦瑶?可她的心里,却是着实希望为自己代言的,所以她选择了爱得义无反顾,哪怕毁了自己的一生。
愿意实现王琦瑶的愿望她是王琦瑶,她为自己代言!
长恨歌观后感
七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伴着微风来到华清宫旁,观赏期待已久的《长恨歌》。
终于在虫叫人闹的嘈杂中落座,当灯光打亮的一刹那,人群瞬间寂静,那种如同穿越一般真实又梦幻的感觉扑面而来。随着委婉悠扬的奏乐响起,我看到一位服饰精美,雍容华贵的女子从天而降,天生丽质自难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她定是那回眸一笑,六宫无色的杨贵妃。我只晓得她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台上的她,也确实是裙衣飘飘自成仙。在这部唯美的歌剧中,我欣赏到唐明皇和杨贵妃从相遇、相知到相爱,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两条倩影时常舞在一起,像一对无忧无虑的鸟儿奈何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史之乱,打破了长安城里一片祥和,唐明皇带着心爱的妃子落荒而逃,队伍行至马嵬坡不前,将士要求皇上处死祸国殃民的杨贵妃,赐白绫,了断情,可怜杨贵妃,白白做了替死鬼;可怜唐玄宗,被拽回龙椅,做大唐的天子,做天下人的皇上。战乱结束,似乎一切恢复如旧,而皇上却从此孤灯挑尽不成眠
长恨歌,该恨什么?恨杨贵妃生就一副好模样,使得从此君王不早朝?恨她与唐明皇享乐爱情,芙蓉帐暖度春宵?也许只能恨他们生不逢时,那不是一个爱情至高无上的年代,恨只能恨他们的身份,当江山与美人同时出现,皇上只能选江山。
视角转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本身,会有不吐不快之感,诗中赞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不是自古帝王和妃子间不平等的爱。你是所有人的唐玄宗,却是我一人的李隆基,他们的爱情成为大家追求羡慕的爱情,通读完整篇诗,我更是希望后半部的情景会重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你们因百年后的相聚而快乐。上一世你是唐明皇,我是杨贵妃,那这一世,只求你是我的李隆基,我是你的杨玉环。
长恨歌读后感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
七月的雨,总是轰轰烈烈,来去匆忙,岂料也有那么几回淅淅沥沥,下一下午,倒含了些闺阁中的女儿气。而时代呢,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奔,催促着一切前进,旧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绚烂繁华。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写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条陪她到最后。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同。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因此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苔浅浅清香。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将所有沧桑华丽收于一纸中,许是这曲长恨最为动人一弦。
《长恨歌》之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没读过此诗,此句去听得早。翻版《西游记》《齐天大圣》中,猪八戒更是以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表达因思慕嫦娥而有的恨。可惜我那时只是笑,嘲笑老猪的痴,也嘲笑那个叫做感情的东西。而读罢《长恨歌》,方晓此恨。
此诗开始就以不早朝,夜专夜等词反映了乐,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正是男女主人公之所以长恨原因。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和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之始。
唐玄宗奔蜀,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夜思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将长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了。
诗的结尾,诗人借助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想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短乐换来的长恨是多么不值得,所以我们得慎重一点儿。
长恨歌读后感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捧一卷古书,穿古今,恨无期。
――题记
曾几何时,她还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令人艳羡。她被宠,被爱,天下至尊只高的人愿意为她准备极尽奢华的生日宴会――极乐之宴,她该是何等的幸运。
云想衣裳花想容,他,从第一眼在殿前看到她婀娜的舞姿时,便深深地迷恋上了她。惊破霓裳羽衣曲便是他那时的感受吧。她的确与那些世俗的女子不同,惊为天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能使他沦陷其中,无法自拔。她的一舞,惊艳了他的时光,使他愿意为她温柔其以后的岁月;她的一眼,便是他的万年。那一抹妖娆的身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而那个名字――杨玉环,则如罂粟般不知不觉间渗入他的皮肤,他的血液,他的脑海,使他不顾大臣的劝阻,违背天理,收自己儿媳为后宫中的嫔妃。
其实,并非他不爱江山、不顾社稷,只爱美人。只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早已牵动他的神经,令他着迷,令他沉醉,令他疯狂,令他成魔。
或许是她的滋味太过于美好吧,与她在一起时,他常常会把自己认为成一名平凡普通的男人,以至于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忘了江山社稷。他常恨春宵苦短,也因此罢朝寻欢。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不负责任,也最终酿成了她们两人的悲剧。自古红颜多薄命,大臣百姓都愤玄宗,愤他迷恋女色,恨她祸国殃民;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虽恨,但由于自己内心的怯懦,马嵬驿前,他只能看着他的玉环血泪相和流,但他无力阻止,却也不敢阻止。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坯黄土掩风流?人生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夜,无眠。此后的每一夜,更是无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长恨歌,爱过,恨过,终成遗恨,恨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