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作文 > 上海高考作文 > 上海卷精选 以“被需要”为话题作文

上海卷精选 以“被需要”为话题作文

作者:作文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8-10-14 字体: 手机浏览
上海卷精选
  以“被需要”为话题作文
  
【原题再现】
  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原题特点】
  2018年上海卷继续保持2017年思辨型命题的传统与海派风格,体现出立德树人与稳中求变的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精神和导向。所给材料不足百字,表意清晰、流畅,在审题上难度适中,考生可切人的写作“点”比较自由,空间也比较大,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思路与兴趣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写好本题,恰恰相反,要想写好、写出彩,绝非易事。
  正因为这样,考生在写作时,应“咬文嚼字”,即对所给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品味,尤其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核心词来拟题和立意。如:“需要”,就是在物质、精神等方面有所缺失而渴望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被需要”,则是想将自身具备的一些价值展现出来。鉴于此,联系整个材料的关键词“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及“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发现前后语意上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渴望被他人关注与需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原因是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厘清这此意义的基础上,考生便可围绕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需要”的心态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一分析 “被需要”心态出现的原因,具有的意义、价值,对自己、他人、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运用思辨的视角,展开正确、全面和深人的阐释、分析和论证。只要是基于所给材料范围的,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综上可以看出,本题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提醒和引导考生在关注自身与关注他人的时候,如何彰显和体现自身的价值,让考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里感触,同时检测考生的辩证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考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这是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考量,高度契合了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总之,本道试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自身与他人、做好自己与服务别人、自我价值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体与群体等哲学思辨的关系,以提高自我境界,体现自我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思路要点】
  1.“被需要”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即在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中走向“被需要”。因为“被需要”就意味着自已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专长,包括物质、精神、技能、特长等方方面面,而有这样优势和才能的人,必然要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意愿、动力和行为,并学有所成。
  2.“被需要”是一种健康阳光的处世心理
  有着“被需要”心态的人,往往拥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并且不存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创建文明、和谐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出现。
  3. “被需要”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价值取向
  就是说,“被需要”不是投桃报李、沽名钓誉的行为和心态,是不附加任何交易条款的,也不是为了自我表现、炫耀,更不是为了某种不良目的,而是出于无私、真诚和自觉自愿,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若从反面引例:一些居于高位而腐败堕落的官员。
  4.练就“被需要”的本领
  即“被需要”,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才可达成“被需要”的目标。言论材料,如易卜生:“你的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明代政治家钱琦:“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事例材料,如已是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钱学森,在祖国急需人才的时候毅然回国,参与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建设。
  5.在“被需要”中获得满足,实现价值
  被他人、社会等需要,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实现自我的价值。言论材料,如孔子:“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事实材料,如一个日本人原是“蛰居族”,就因为一次外出,被别人要求帮忙拍一张照片,让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从此走向社会,在“被需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高考标杆范文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5分  表达24分
  发展20分  总分69分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上海一考生

  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有言“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说,人可以看到自我以外的东西的存在,但始终需要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自己,以他人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我们要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我们要主动“迎合”他人的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能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何苦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理,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增强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吗?若人人都只是翘首祈盼,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满足他人的需要。比尔•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是缘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吗?而利玛实的功成名就仅仅是因为当时西洋对中国的好奇吗?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选择自主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研读四书五经,成为当时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下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飞速,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在中美贸易战中依然处于下风,在创新能力上也落后于西方。愿中国之青年能做到心系他人,心系民族,在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主动“迎合”需要,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时刻铭记:“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