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大全 > 古诗三百首 > 东栏梨花 苏轼

东栏梨花 苏轼

作者:作文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6-01-30 字体: 手机浏览
韩惊鸣
  
  梨花,即梨树之花,一般为纯白色。历代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其洁白如玉,最常见的是与雪互比。把梨花比作雪的有“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显《燕歌行》),“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黄庭坚《压沙寺梨花》)等等;还有诗人把雪比作梨花,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此外,还有与月光、鹭鸶互比,都突出所咏之物的洁白。
  
  洁白梨花,受人推崇;雨中梨花,妩媚动人,令人怜惜;梨花雨中飘落,更使人叹惋。自白居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之后,许多诗人用梨花象征美丽的容颜。于是,梨花又成为一种凄美动人的意象,常用来表现红颜憔悴和伤春寂寞的主题。宋代王洙《梨花》道:“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梨花带雨”意象深入人心。“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朱淑真《恨春》),雨中的梨花看起来极似佳人的悲泣;“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元好问《梨花》),更写出了暮春如静女的梨花的寂寞之美。
  
  唐代殷尧璠《梨花》诗曰:“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五更无限留连意,常恐风花又一春。”夜色朦胧,星月当空,梨花在轻风中微微起舞,好似月光在闪烁,月色与梨花融为一体。诗人将梨花比作体态轻盈的无邪少女,流连以至五更,担心风花一过不能再见,歌颂了梨花冷艳孤洁的品性。钱起有《梨花》诗:“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梨花素净淡雅如月,清香无意间随风飘散;而桃花娇红却是徒劳,妖艳而被人嘲笑。诗人借桃花对比,表达出对梨花素雅之美的喜爱。还有黄庭坚、陆游用桃花衬托梨花之美。黄庭坚《次韵梨花》诗曰:“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陆游《梨花》诗曰:“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游联想到在抗金前线南郑清明时节梨花满枝的细节,赋予诗歌很强的现实感。
  
  苏轼却用柳色衬托梨花之美。他的《东栏梨花》诗曰:“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初春时节,柳色青青,柳絮飘飘,梨花满城,满目春光,却没有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致,反而生出人生短促之感。于是,诗歌就有了更强烈的抒情感染力。



词句注释

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②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③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④雪:这里喻指梨花。
⑤清明:清澈明朗。
白话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1]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1]
名家点评

俞越: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
《唐宋诗醇》卷三十五:浓至之情,偶于所见发露,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作者简介编辑
苏轼像
苏轼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