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二则原文及翻译(4篇)
《列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列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列子》文言文阅读原文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②,睾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③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④•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圹:坟墓。③徼:求取。④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列子》文言文阅读题目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卫适:到;往
b.逆之垅端逆:阻挡
c.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了解
d.矜巧能,修名誉矜:夸耀;自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无所息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君子息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面之而叹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乃仰而应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下列叙述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d.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4分)
②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4分)
③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4分)
《列子》文言文阅读答案10.b(逆者,迎也)
11.b(a.“所”和动词结合,名词性结构/名词,处所,地方;b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代词/主谓之间;d修饰关系/假设关系)
12.c(“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13(1)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勤行、竞时、妻子、句意)
(2)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胥、惫、佚、句意)
(3)、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与、知所与、去、句意)
《列子》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
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
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列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篇2
《子列子穷》又名《列子辞子阳之粟》《列子拒粮》,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列子的操守。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子列子穷》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子列子穷》阅读原文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子列子穷》阅读题目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子列子穷/所识穷乏者得我b.盖有道之士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c至其罪我也/不效则治臣之罪d.民果作难/李广难封
10.用三个“/”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11.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子列子穷》阅读答案9.a(b推想器物的盖子;c处罚罪过d叛乱艰难、困难)
10.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11.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子列子穷》阅读译文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列子见细节而远离不义。而且列子有饥寒之忧,不尚且不随便取得,看见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义,看见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说他处于富贵之中了。
《列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篇3
教学时间:2006年4月25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地点:桐城市十三中701班教室
教学内容:《〈列子〉二则》之二《杨布打狗》
主讲人:包国胜
听课人:
张继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审)、刘和程(安庆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姜玲(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安徽发行部主任)、刘东生(安庆市迎江区教研室副主任)、程钧(桐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陈太平(十三中校长)、倪章健(十三中教学副校长)、张玉怀、高顺贵、林国锋、陈龙发
教学过程实录:
一、抓住特殊的教学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和领导表达热忱的欢迎;一方面顺理成章地引进三种纪年方式:公历,干支与年号。
二、由干支纪年引出深受人们喜爱且妇孺皆知的十二生肖,并由此引出教学内容,同时板书课题。但因同学们对天干、地支了解不多,因而在教学处理上显得有点生硬。
三、点名孙洁同学为全班范读课文,引导同学们关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诵读节奏方面的失误,并让张慧同学为之纠正: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四、点名程维本同学领读全文一遍,再让全班同学集体齐读一遍。
五、给全班同学五分钟时间,结合课本注解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点名齐凤与余锐同学边读边译课文。
六、组织其余同学对齐凤同学的译文提出质疑问难,从而理解并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汇与句式。
①衣:名→动,穿上;名词,衣服②雨:名→动,下雨
③解:脱下④扑:打⑤犹:如同,象⑥是:这样
⑦岂能无怪哉:反问句式。岂,怎么,哪里,加强反问语气。
(在上述文言词汇的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犹字讨论得最为激烈,前后共有六七个同学都不能帮助齐凤同学解决它。有的说是是,有的说是大概;有的说是差不多……)。
七、探究过后,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内部选择代表交流自己的口头译文,教师巡视并有重点地倾听。3分钟以后组织全班齐读课文。
八、组织全班同学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从狗和杨布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文章内容,从而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讨论过程中,教师形成课文的结构提纲(并板书)。
杨布打狗
杨布素衣出将扑之
打缁衣返故事
狗迎而吠之白往、黑来(怪)
①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只重现象
寓意
②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九、同学们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并探讨自己从中所获得的体会(即寓意)。
如:郑人买履--凡事要适应外界的变化,不可一成不变。
守株待兔--凡事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揠苗助长--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内部规律。
掩耳盗铃--为人处事不可自欺欺人。
十、教师口述一则寓言故事《狗和他的一块肉》,组织学生讨论其寓意。
做人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将一无所获
十一、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有关狗的成语,教师予以补充。
十二、师生共同探究《基础训练》第五大题两则寓言的字面意思,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寓意。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②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十三、布置作业:1、整理译文;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十四、请张教授亲自为学生指点语文学习的方法,让专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激发同学们求知欲。
(高顺贵整理)
听课专家评点记录
专家点评时间:2006年4月25日上午第三、四节课
地点:十三中多媒体教室
点评内容:《杨布打狗》一文教学的得与失
点评专家:张继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审)、姜玲(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安徽发行部主任)、刘东生(安庆市迎江区教研室副主任)、程钧(桐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倪章健(十三中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玉怀、高顺贵、林国锋、包国胜
主持人:程钧
记录整理:高顺贵
点评过程:
程钧老师:今天,我们陪同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张教授一行到十三中听了包国胜老师的一节课,请各位专家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改理念,畅谈包老师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尤其是不足之处),以此促进我市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我市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也请十三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版教材的有关建议运用书面形式反馈给张教授。这种专家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将有助于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
刘和程老师:记得2004年我曾听过包老师的一节课,两年后的今天再听包老师的课,当年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不存在了。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改的背景下正在不断成长:①能正确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正逐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领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无不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特色;③能紧密结合文言文的特点,注意语言基础训练同人文色彩的结合;④课外拓展与练习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的容量;⑤师生互动、专家与教师互动、专家与学生互动这个教学过程处理得比较机智,这也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一个范例。窥一斑可知全豹,由包老师这节课可以推断:十三中这个年轻的学校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课改。就这节课而言,还两点建议:①阅读本身是个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因此故事的寓意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感悟。②新课的导入远了一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去多方位多角度体验故事的寓意。
刘东生老师:总体而言,这节课能做到三个注重: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联系历史,让学生了解纪年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搜集成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③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紧密联系。至于说欠缺,一是在朗读方面应对学生有所指导;二是故事寓意的揭示,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张继先教授:①文言文教学本身应做到以语言教学为重点,这也是本堂课突出的一个亮点。抓住语言教学,落实具体的文言字词,比如犹字,让七八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最后才予以揭示,做得比较扎实;训练阅读与翻译并重,能求得实效。
②方法的指导上比较突出,板书清晰,指导过程自然,可谓是水到渠成。
③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突出,发言简明扼要,思维灵活敏捷。
由此可以推知我们整个安庆市的文化底蕴丰厚。
倪章健校长:①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躬临十三中,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十三中的语文教学工作;②语文组老师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对各位专家的意见组织讨论,努力提升我们的执教能力。
程钧老师:①希望十三的全体语文教师认真体会各位专家的评点与建议,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为推进我们桐城市的语文教学工作尽智尽力。②请包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材料整理完毕,连同自己的教学反思,于近期内报市教研室。
《实践新课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杨布打狗》一文的教学反思
桐城市第十三中学包国胜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就在于要对人们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在教学《杨布打狗》这则寓言时,正如张继先教授、刘和程老师所指出的,在揭示寓意(①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只重现象;②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发挥的是明确的导向作用,没有留给学生自主课堂、自主探究的时间,没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是一个缺憾。虽然,在自主的过程中,我不可能排除有些学生会提出诸如人可以素衣而出、缁衣而归,狗又怎么会白而往黑而来这类令老师都难于回答而产生尴尬的疑难问题,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可以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也可以调动全体同学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从而避免因为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出现一塘死水的状况。
正如因如此,所以东北师大的陆志平教授在《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说: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列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篇4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教学重点:
借助书下注释,查找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教学难点:
部分句子的理解以及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四则》,了解了做学问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跟学习有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84页)这个故事选自《列子》。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
3.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就是薛谭学习歌唱。)“讴”就是歌唱。
4.再齐读课题。理解了意思,再来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练读。学古文,读通是第一步,课前预习了吗?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自己先练习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预设:(读得好)读得很好,尤其是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字,你都读准了,很了不起!
预设:(读得不好)读得不错,但是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要把字音读准。
我们一起来认读这几个字,跟我写:板书饯衢遏(写、谁会读,齐读)
把这几个字送回古文的句子中,读一读。同桌互相听听他读得准不准
3.范读。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你也可以在文中用斜线做一个停顿提示?)好吗?(师范读)
4.练读。老师相信您能比我读得更好,能做到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5.指名读。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1不好师指导(你们也练习读一读这句)
生2好读得好不好
6.齐读。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读懂课文
(一)课文读通了,第二步是读懂。怎样弄懂古文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先在小组里合作着弄懂课文的意思。
(二)谁来读一读自学提示。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这样,咱们一块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你们边说老师边把它打在大屏幕上好不好?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说吧。谁来说?
【一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向、跟为什么不说“薛谭于秦青学讴”,
谓“自己以为”是从哪些字来的?“自谓”,谓在这里就“以为”的意思。
两个之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中有2个一样的字(之),真是个伟大的发现,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形容文言文的特点,就是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用得特别多,能说一说你们对这两个“之”字的理解吗?
满意了吗?
【二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饯于郊忂”中的“于”与上句的“于”意思相同吗?与古诗中的
意思一样吗?一词多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记到书上
悲歌?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怎么解释?这句话是形容什么?(声音极具震撼力)
【三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乃:于是、就的意思,看到“乃”字,你们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
意思一样吗?学知识能够由此及彼,这就叫融汇贯通,记到书上
谢:道歉,谢罪。平时我们常说的谢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感谢)
【全文】齐读课文。
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原文已经译成了一篇现代文,数一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和你们查的一样吗?原文用了多少个字,我们看到现代文的特点是十分具体,你比较一下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几千年来它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华!好,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美。
四、拓展延伸
1.想象。文言文虽然简练,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补白的空间。看到薛谭回来继续学习唱歌,秦青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想象一下并且试着用文言文表述出来吗?评价:你们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活学活用。真好!
2.第二段。其实,原文中下面还有一段话,想看看吗?老师来读,你们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是什么?(师读故事)
3.说大意。谁能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基本意思说出来了,故事的确如此。
4.成语。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用得很多成语就来自古人的文章,你都知道那些成语出自古人的文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刻舟求剑)那要是有人问你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哪里你知道吗?(薛谭学讴)(意思是形容歌声或者是音乐优美,耐人寻味。)真聪明,其实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也有一个成语,知道是哪一个吗?响遏行云(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把这两个成语记在书上。
五、揭示道理、再读课文
1.道理: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课文仅仅有五十一个字,它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谦受益,满招损、知错就改)板书:学无止境
短短五十一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2.练习读课文。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那该有多美,比如说,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先生,或者你就是在温习功课准备上京赶考的书生。你将如何吟诵呢?练读。
3.指名读。谁先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4.齐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
己,你就是最棒的。
六、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读得这么好,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自己先练练。
2.指名背。谁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3.齐背。这么多都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背好吗?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读通了古文,弄懂了它的意思,还有大部分同学把课文背下来了,收获真不小。今天晚上把这篇文言文背给你的家长,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好吗?
作业:
1.搜集名言。
2.预习《纪昌学射》。
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弄懂课文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具体、明白。
2.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轮流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或者为其它同学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