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读后感(整理10篇)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1
随后的章节详细地向我们分析了当今的电视节目的八个类型:分别是“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和“电视特别节目”。由于作为一个工科生,时间很紧张,所以阅读时间并不充沛,在大致浏览全书后,只详细地阅读了前两章。下面谈谈我对“第一章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读后有感。
“新闻资讯节目”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节目”,它是对过去定义的“新闻”的一种扩充,书中引用了界内的各种说法和定义来全面地说明什么是“新闻资讯节目”,并强调这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具有综合性、及时性、传真性、参与性,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又分为七种类型:消息类、评论类、深度报道类、杂志类、谈话类、资讯信息类和直播类。
(在这里想问一下老师,“谈话类新闻资讯节目”和“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在课堂上,徐帆老师重点给我们解读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给我们放了很多段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直播类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浙江卫视的关于“格美台风”的专题报道,该次节目与中国电信合作,首次采用了全球眼技术进行报道,零时差、同步传播,非常具有冲击力,记录过程、传播过程与接受过程“三位一体”让人零距离感受到洪水的冲击力。还有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它通过具体事件,探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还有其酷似杂志封面的`简约传神的包装、鲜明扎实的报道风格、非常紧凑连贯的编排结构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另外,我还想谈谈我们家乡的新闻节目,我特别喜欢湖南经视的《经视新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当时老师调查大家喜欢的新闻节目时,好多个老乡都写了这两个节目,呵呵,好自豪啊…),这两档新闻都很贴近生活,其中经视新闻以生动速递的权威资讯,及时播报的全球热点吸引观众;而《晚间新闻》又是另一种感觉的新闻,感觉琐事多却并不繁杂,幽默悬念的导语,通俗实在的正文,风味意趣的标题,自然且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当今电视资讯节目的几个热点,比如民生新闻,方言播报、报摘类电视新闻、隐形采访等新闻节目形式的广泛被关注,老师都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这本书中有充足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觉得老师的这本书规范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类型的认识,让我们受益不少,谢谢老师的辛勤授课和撰书。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2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曹文轩伯伯写的《草房子》,使我受益良多,书中既有好笑的内容,也有让人感伤和思考的内容。
金色的麦地、古朴的房子、苦味的艾叶、寂静的池塘……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顽皮的桑桑、秃顶的陆鹤、不幸的杜小康、执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静的纸月……他们给油麻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六年,也给桑桑的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小学经历,让他载着那一连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别了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桑桑,他是一个调皮可爱又聪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动脑,把家里的蚊帐改成鱼网,把碗柜为鸽子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他很有正义感,当板仓小学的坏孩子欺负纸月时,他毫不忧豫的冲过去帮助纸月。他也特别勇敢,当他得了一种怪病时,脖子上肿了一个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烧的'通红的针,从包上扎进去,他却不喊也不叫。我觉得他实在太可爱了,我也要像他一样聪明、勇敢。打针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
陆鹤是桑桑的同班同学,因为长着一个秃顶,同学们都笑话他,叫他秃鹤。在嘲笑声中,他的性格变得很内向。虽然同学们瞧不起陆鹤,但他并不记仇,在一次表演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平常,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白雀是一个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她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认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却是最可爱的。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喜欢《草房子》,因为它教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也一定会有所感悟和收获的。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3
课题
16、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11.2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歌内容,知道大概内容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啊?
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复习巩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发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指导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题意思
学生读生字
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有感情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了解诗人陆游
指导学生把全诗读通读顺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意思
能大致感悟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无遗力
工夫
少一老
躬行一绝知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4
朱熹是宋代的大诗人,他的《观书有感》非常著名,六年级我就学到了。
《观书有感·其一》,讲的是朱熹有一天来到自己家后院的.池塘边读书,发现远处那只有半亩的方塘,今天却格外清澈。天上的蓝天白云也全都映照在水面上,如同人在来回走动一般,随后,朱熹又在诗中自问自答,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在《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这首诗的亮点。如今,这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不少人都把它作用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最终成为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们还记得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吗?他也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悬梁”讲得是一个叫孙敬的书生,他学习很勤奋,连报晓鸡还没有鸣叫,他就起来读书了。晚上直到月亮即将落下时,他才沉沉睡去。所以,他每晚都很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屋梁上,一头绑在自己头发上以警醒自己发奋读书,最终做了一个大官。
另一个叫苏秦的穷苦书生,他到了晚上也总是犯困,为了安心读书,他就把锥子弄在椅子上,自己一困就用锥子扎自己大腿。他们就是用这些办法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苏秦说六国的典故,足见他的知识和睿智。
读了朱熹在池塘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我立刻认识到学海无涯是什么意思了,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嘛!”今后,我也要学习他们,因为我也要让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唐老师点评:以后希望你也像历代文人一样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加油,从现在起,发奋读书,让知识的源头活水永远通畅。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5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充满哲理、流传千古的诗——《观书有感》。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6
这是朱熹对读书感悟的一首诗歌。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提出追求“理”的方法为“格物致知”。这首诗写作者在读书中心情舒畅,突有感悟,思绪纷扬,于是执笔而抒。
首联: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描绘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亩”形容池塘的面积小,同时又因书是方形的,所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又是增添了词汇的能指性,丰富文章内容,活跃表达方式。《木兰诗》中言:“明星盈盈,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此乃“一鉴开”的生动形象的映衬。“开”是单音节动词,椅子尽显灵动,清亮之韵。
颔联:天空的光色同舒云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宁静,幽淳的图景。“天光”是静景,“云影”是动景,以此凸显“动静结合”,欲动还静,欲静还动的风雅,表达作者欢一愉,舒畅之情,与《礼记》中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情形颇为相似,在静态的学习,积聚深厚功底的同时,不断练笔,交流,实践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独到,深刻。
颈联:“敢问这水渠何为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设问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感叹、惊讶以及赞美,同时也让作者身临其境,感触并思考着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读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鸣。
尾联:只因为他的'源头有活水流动。谁的活泼,空灵的性情在此点名,古语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蚀”活水源源不断的涌流,洗去尘埃,洗掉哗然,濯涤污尘,在读书中获取知识更是这样。从而使人顿悟,并升华意境。
朱熹被称作“理”家的宗师,整首诗充盈着淡雅的节奏和气韵,感情细腻,温婉,声调,色彩,艺术风格清新且富含哲理,这便是此诗的妙处。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7
教学内容:
16、古诗两首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鉴”、“徊”,正确书写“鉴”。
能力目标:
能解释“渠”“为”“绝”“躬”等字意,再说说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能借助注释、字典等途径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情感目标:
领悟知识和实际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板书:
冬夜读书
示功夫无遗力
少老
躬行绝知
子聿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1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备注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三、作业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画出生字
理解词语
读通课文
理解诗句
朗读
背诵
第2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备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三、学习本课生字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古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幻灯: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质疑解疑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
2、正确书书写。
3、练习书写。
1、分组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自学
交流
朗读
背诵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投影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
1、两首古诗的作者;
2、两首古诗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1.读通:
试读,读准字音
子聿(yǜ)遗(yí)力躬(gōng)行
试读古诗,不破词。
2.读懂:
(1)理解字词(略)
(2)领悟句意
指导连词成句,理解句意。
对句意的理解意会就行,不求文字的统一。
组织讨论,指名试讲
(3)领悟诗旨:
人们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就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3.读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指导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三、作业:
1.练字:
2.背默古诗
3.写同音字:
yōu()闲()静()虑()秀
mò()生()认冷()沉()
jiàn()价()议关()火()
第二课时
一、回忆第一首古诗内容,指名背诵。
二、回忆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引导自学:
通:正确、流利
懂:感悟、理解
读
好:表情、感情
熟:背诵、默写
三、学习(自学)
教师相机点拨
1.徘徊:原:来回走动
诗中:闪耀、浮动
2.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喻读书体会的。
3.诗旨:人应该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心
智开豁。
四、点发:
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一定道理的,其感想句都是诗的`后两句。
五、联系实际谈读了以上两首诗的感想。
六、录音范读
让学生跟读,做到口诵心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文字美和吟诵古诗的乐趣。
七、作业:
1.将《观书有感》中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2.默写古诗。
3.默读下面句子,在其中停顿时间较长的词语后面画上“/”
(1)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2)我似乎看见/他那双被雨水打湿的眼睛/也在发光。
4.请发挥想象,将“向日葵在霞光中正对着西下的夕阳”这一句改写,要将“向日葵”当做人来写,但句意不变。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9
“生命是一把弓,那弓弦是梦想。”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表达出无限的价值。生命是奋斗,是奉献,更是有勇气的去面对生活!
生命是珍贵的。比方:飞蛾被我们抓住了,但它没有放弃,努力的煽动双翅想逃出去,连小小的昆虫都懂得珍惜生命,何况是我们人呢?比方:香瓜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虽然它知道自己仅仅只能够活几天,但就是因为这样,使它好好地珍惜生命,再比方杏林子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一声声沉稳而有力的心跳,给我们极大的震撼。这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得奉献,但也可以白白地浪费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就不会有第二次,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了多少,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是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不仅要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发出最强的光和热,让自己活得更加光荣、有力。
《观书有感》读后感篇10
在一个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的晴天里,原来在屋内读书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门。
屋外有一个将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丽。岸边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宛如仙境。阳光洒入池塘。照得水面泛着金光,看起来十分安详。天边飘来几朵细云,忽忽过场,但还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书,抬头深凝这池塘陷入了沉思。这池塘之水怎么会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见过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计其数,但从未有一个池塘能够如此明净,以至震撼人心。
这池塘的确清的'奇特。现在,朱熹全无读书之心,注视着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个水泡,如同镀了金一样,很快又破裂开来。这声响在安静的池塘上显得格外嘹亮,引起朱熹的注意。朱熹收好书,绕了过去,往池下一看,原来有一个不起眼的空洞在源源不断地向池内输送活水。
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饶有兴趣的看着不时涌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这世上,他也见过许多老顽固或书呆子,死守旧观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样变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识,创造新事物,与时俱进,心智变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将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全身,只觉得对它有无限赞叹。
朱熹在那个儒道盛行,思想观念陈旧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实属不易。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使心智更加开阔,更加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