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写作素材 > 词典

内卷是什么意思?内卷的定义

来源: 时间:2024-02-19 手机浏览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内卷(involution)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1]举例例如: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竞争更加激烈,就是一种内卷;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内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等[1]社会评价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说,“现在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其实作为辅导员,我个人也是能理解这种竞争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但是我们现在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希望学生要有意识去思考,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认为,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


这年头,“内卷”一词使用非常普遍,从教育到职场,从婚姻到子女,从住房到投资,似乎人生的各个阶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普遍陷入了“内卷”。

这个词是不是被滥用了?毕竟“内卷”可是个负面词汇,总不能哪哪都这么负面吧!

本文就是要好好分析一下这个概念,并谈谈如何突破内卷。

一、内卷的定义

内卷(Involution)并不是这几年新创造的网络词汇,内卷可是大有来头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1790年出版)中首次使用内卷概念,两位人类学家则将其发扬光大,一位是亚历山大·古登威泽尔,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前者使用“内卷化”来描述文化演进模式(1936年),后者则提出了“农业内卷化”概念(1960年)。

2000年,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教授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使得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内卷”这个概念。

2017年末,互联网上开始逐渐大量使用“内卷”,虽然多有引申、变异和误用。

学术上其实更多用“内卷化”,但本文使用“内卷”。

内卷,本义是指某种事物发展到一定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内卷变成:‌‌‌‌‌‌‌‌某一种社会资源有限,但争夺者众,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每个人付出越来越多,但获得却越来越少,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

二、先看几个内卷现象

要想理解这个概念,还是要看实例。

例子一: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古登威泽尔用毛利人的装饰艺术做了内卷举例,他认为“毛利人的装饰艺术要素很少,却有着复杂而精细的设计”1,“就像后期的哥特式艺术一样,艺术的基本形态达到极限, 结构特征得到了固定, 创造的源泉枯竭了。但是,艺术仍然在发展,在所有边缘被固定的情况下,发展表现为内部的精细化。”

毛利人

在英国移民到来之前,毛利人一直没有文字。1840年,在英国传教士的帮助下,毛利人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之前的文化故事都是口口相传。但毛利人在纹身和编织等方面却非常擅长,图案非常精细和华丽。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毛利人民的聪明才智没有找到文字这种突破口,而是内卷到图案的精细化上了。因为人只要满足了温饱,多余的精力总是要找一个发泄口,如果不能用在正事上,就必然要用在一些低价值事物的无限复杂化上。

例子二: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时,提出“农业内卷化”这一概念。格尔茨认为,印度尼西亚许多世纪以来水稻耕作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复杂性(在土地使用、租佃关系、劳动力安排等方面),而不是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格尔茨指出,爪哇的梯田表现出一种“过分欣赏性的发展、一种技术哥特式的雕琢、一种组织上的细化”。

以上两种情况的内卷,指的都是没有质的革新,没有生产力的提高,而将精力放到了意义不大的细化、雕琢和装饰上。

例子三: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有一次专门讲“内卷”,他说中国的高考是一种内卷,理由是高考的考试内容呈现低水平的复杂。因为高考受到大纲的限制,题目是不能超纲的,所以只能向大纲之“内”发展,把题目出得很复杂很怪。学生们为了竞争考上大学,没有时间、精力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而是不停地刷题,成为“做题家”。

例子四:万维钢还说,“截至清朝末年,中国人积累下来的诸多封建礼教、各种规矩、各种讲究、禁忌和迷信,形成了内卷。什么正月里不能剃头,什么风水如何,搬家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新思想、没有新的事情可以琢磨,一天到晚只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精细,搞低水平的复杂。”

以上两种情况的内卷,说的都是在有限的知识边界和思维边界内,把事情越弄越复杂,没有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例子五:自2017年末以来,“内卷”一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内卷多用来指代内部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或逐底竞争、向下沉沦的现象(Race to the bottom)。如一家公司,原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有些人自愿加班,并得到管理层的赏识。此时,原先按时上下班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成为劣势者,也自愿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为常态,最后变成如果不自愿加班,就会影响自己在职场的生存。这就是职场内卷。2。

例子六:赵祥辉曾撰文3指出,博士生发表制度把发表一定级别和数量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授予相挂钩,结果导致“为发表而发表”、“不发表就出局”、“论文数量繁荣并未带来学术创新”的等不良现象。博士生们被迫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规定的要求,因此也不得不“有意无意”地运用各种时髦的理论、技术对论文进行包装,而没有多大实际价值。这是一种“学术内卷”。

例子七:早先的白领阶层享受过经济发展红利或者行业红利,拥有远超平均水平的薪资,但随着这个阶层人数的急速扩张与竞争加剧,白领实际上承受着高昂的生活成本、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诱惑、超高的工作强度、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行业状况,甚至是职场PUA、职场骚扰、职场天花板、残酷的末尾淘汰……这些现实将工作带来的获得感剥夺得所剩无几。

后面这三个例子中,“内卷”已经演变为令人不悦的竞争,人人身处“囚徒困境”,不得不参与自己原本不愿去做的竞争。

比如一个公司通过压榨自己员工,以获取在同业中的微小竞争优势;一个人通过压榨自己,以获取在公司内的微小竞争优势。

人类学家项飙在一次采访中,形象地将内卷描述为“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及“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