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写作素材 > 词典

利以昏智是什么意思_利以昏智的拼音 解释

来源:2022-09-30 10:51 时间:2022-10-31 手机浏览

【利以昏智】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利以昏智

繁体

利以昏智

拼音

lì yǐ hūn zhì

【利以昏智】的意思和解释

【利以昏智】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利令智昏」。见「利令智昏」条。典源此处所列为「利令智昏」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4>。鄙语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6>邪说,使赵陷长平7>兵四十余万众,邯郸8>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 (1) 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着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后为中书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书》,后世称《史记》。(2) 平原君:赵胜(??公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3) 翩翩:形容文采风流的样子。(4) 大体:整个局面。(5) 鄙语:俗话、俗语。(6) 冯亭:??公元前259,战国韩国人。原为上党守,因秦绝上党归韩之道,于是附赵,受封华阳君。在长平之战中,与赵将赵括一起对抗秦兵,后战死。(7) 长平:战国赵邑。战国秦将白起曾在此大败赵国,阬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是为「长平之战」。(8) 邯郸:战国赵首都。地约在今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利令智昏」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领韩的野王,阻绝了上党通往韩首都的道路,上党守吏冯亭和人民商量,决定归附赵。得到消息的赵平原君,认为平白获得一郡没什么不好,于是赵接收上党成为属地。但这一来激怒了秦,转而攻打赵。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阬杀赵投降士卒四十余万,国都邯郸几乎不保。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文后,以这段历史事件来评论平原君,说:「平原君是个文采风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浅,不能看透整个局面。」因为贪图上党,使得赵几乎亡国,就像俗话说的:「利令智昏。」从司马迁已引用这句俗语来看,「利令智昏」一语的起源相当早,就是用来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乱。书证01.《北史、卷五四、孙腾等列传》:「论曰:『……鄙语曰:「利以昏智。」况定远非智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