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写作素材 > 词典

群口铄金是什么意思_群口铄金_典故_拼音_解释

来源:2022-09-30 11:57 时间:2022-11-26 手机浏览

【群口铄金】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群口铄金

繁体

群口鑠金

拼音

qún kǒu shuò jīn

【群口铄金】的意思和解释

【群口铄金】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众口铄金」。见「众口铄金」条。典源此处所列为「众口铄金」之典源,提供参考。 《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锺1>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2>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3>,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4>好,鲜5>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6>,众口铄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锺不和。 (1) 锺:通「钟」。(2) 乐:赞成。(3) 财亡民罢:浪费金钱,又使民众劳苦不堪。罢,通「疲」,劳累。(4) 曹:群众。(5) 鲜:音ㄒ│ㄢˇ,很少的意思。(6) 众心成城:众人同心,力量坚固如城。见「众志成城」。(7) 铄金:熔化金属。铄,熔化。(8) 害金:害民之金,此处指所铸之钟。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众口铄金」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么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后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而在汉朝应劭所着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于「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链」,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书证01.宋、李纲《李忠定公奏议、卷四一、谢亲笔劄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

词典附录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众口同声,积非成是。见众口铄金条。如:群众是盲从的,且往往群口铄金,歪曲事实,使我们办起事更加困难。

【群口铄金】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比喻众口同声,积非成是。参见「众口铄金」条。如:「群众是盲从的,且往往群口铄金,歪曲事实,使我们办起事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