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资料

伤仲永阅读二则(第一则为本站会员原创作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11 手机浏览

《伤仲永》(节选)阅读练习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称( )___________ ②泯然( )_____________

指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

①于舅家见之 之:________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_________

3、“余闻之也久。” ①用“/”表示句中的停顿;②在文中起___________作用。

4、翻译句子。

从先人还家。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括号里省略的成分,并释说添加词语的意义。

( )令( )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文字分为两层意思,分别写了_______和_______。段中“又七年”呼应“________”,“于舅家”则与“____________”照应。

7、王安石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题中的“伤”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文题里饱含着____________的感情。

原文 译文巩固自测基础训练 王安石简介伤仲永字词注音、虚词用法与词类活用

《伤仲永》给人的六点启示 《伤仲永》中的七个对比 《伤仲永》学法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

伤仲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以上二段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_。(2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隶耕( ) (2)宾客其父( )

(3)日扳仲永( ) (4)泯然众人( )

3、“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2分)

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4分)

5、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4分)

查看本文 参考答案

以下为会员推荐的中考有关伤仲永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余/闻之也久

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