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如何快速提高篇3
1、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改变基础薄弱情况。新课程改革后,高一课程使用了新版本教材,教材内容有一定程度变化,知识点有所减少,难度也有一定调整,学生仍然该觉地理比较难学。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步伐,特别是初中地理,中考不考,学生不够重视,所以基础相对薄弱。高一学生,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处理好,要学会理解教材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2、重视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会举一反三。高一学生,在地理知识运用方面需要加强,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老师上课内容能听懂,可是一做题就容易出错,这就是学生运用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中,要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会记笔记,对课本内容进行整理,要提高自学意识,学会学习,课后要进行巩固,学会和同学交流,不断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3、高中地理的学习离不开看图、识图和用图。高中三年学地理学的最多的就是地图,几乎每天都要和地图册打交道,学生如果不会看地图根本学不好地理。所以大家可以买两张地图贴在墙上,没事的时候就看看,看的多了也就就住了。
地图一定要会看,要多掌握一些读地图的技巧和方法,把地图刻在心里。同学们可以找一些读题类题目做,然后总结共性和特点,也可以直接去网上搜经验和建议,前辈总结的经验很经典。
高一地理主要学什么篇4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叉替换: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按照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理必修一是高一地理课程的基础,主要涵盖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外部、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环境等五个部分。通过学习地理必修一,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并熟悉地图阅读和实地观测技能。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高一地理必修的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第一你要了解当地的季风型气候特点还有出现的因素还有影响,第二要熟悉地图每一个角落。清楚当地的气候还有气候变化。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内容介绍,喜欢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妨可以关注该网站!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