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第8篇1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贴、宵”等生字,会写“贴、街”等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书写生字,并能给生字组词。【教学难点】
识记生字;背诵课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儿歌,激趣导入
1.板书“节”,你会用节组词吗?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候开始过的吗?儿童节是什么时候开始过的?像春节这样有几百甚至几千年历史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叫传统节日。
2.板书“传统”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歌谣。齐读课题。猜猜这首歌谣会讲些什么?
二、初读儿歌,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1.自己读课文,用学会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读音。2.出示词语:贴窗花吃月饼赛龙舟
乞巧艾草转眼
大街小巷(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带拼音读词语。(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4)都第一行词语,有什么共同点?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5)什么是“乞巧”,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乞巧。见过艾叶吗?图片展示。我国有很多地方端午节有插艾草的习俗。“转眼”在课文中哪个句子出现?什么意思?会用转眼说个句子吗?
(6)“巷”是什么意思?老师通过查字典知道“巷”是胡同,课文中说“大街小巷人如潮”是什么句,为什么把人比作潮呢?
3.教写“街”,注意三部分写紧凑,右边第一横与中间第一横一样高。三.品读课文1.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圈出节日的名字。(2)这些传统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在课文中画出来。2.交流
3.你能把这些节日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指名读课文,评议。
4.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欢快喜庆的吗?清明节这句应该怎样读?(缓慢低沉)指名读,评议。齐读。比赛读。
5.按时间顺序给七个节日排序。6.填空练习指导背诵。春节到,人欢笑。______窗花,______鞭炮。元宵节,看花灯。__________人如潮。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______。过端午,赛______,粽子______满堂飘。7游戏,巩固内容
九宫格游戏。(引导生复习传统节日与节日习俗)
8.课件出示有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让学生猜与诗句相对应的节日。(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日》)(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端午即事》)
9.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四.复习总结延伸。
这些传统节日沉淀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浓缩了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感,体现敬老的是?体现敬老的是?体现亲情的是?体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是?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我们一定要好好的过这些节日,让这些传统节日一代一代红红火火的过下去。【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
学习传统节日心得体会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工作总结
第1篇2
传统节日教学计划
富和小学四年二班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可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自己也不是太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三、活动安排中秋节:
1、通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亲情的民族。
2、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中秋节的作文。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懂得要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
2、让学生在“我爱我家”活动中学习如何关爱他人。腊八节:
1.学习了解腊八节的由来及其习俗。2.开展“我与妈妈共做腊八粥”活动。
2017年9月
第4篇3
《中秋节》教学设计
红河中心小学吴洪霞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浓浓的亲情与全家,团聚的幸福,关爱家人。
2、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以及不同民族、地区过中秋节的习俗。
2、在敬老的节日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知道平时该如何关心老人。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尊敬老人、帮助老人。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音乐磁带、多媒体演示操作台、实物投影仪、挂历、祝福纸条数张、小白球、小星星数颗、一张中国地图、描写月亮的诗歌(实物投影)、一些月饼、扮演老人的服装、生日蛋糕、老花镜等。
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秋天的节日有那些?搜集描写中秋或月亮的诗歌。课前通过听家长讲、看书或看电视等了解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统故事以及中秋节的习俗等。(2)学生调查:A、通过问大人或查资料,了解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B、社会上尊老、敬老的活动有哪些?C、老人节这一天自己家周围(社区)、开展哪些敬老活动。D、了解身边老人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月儿圆,人团圆
1、教学引入:(1)、进入秋季,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获得了五谷丰登,也迎来了一个秋天的节日。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节日,好吗?(2)、出示课件:玉兔吹喇叭,爷爷打月饼,辅以歌曲《月饼歌》。
歌词: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呀!引出中秋节。
(3)、出示挂历找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即为中秋节。(4)、教师讲中秋节的起源。(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或“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2、讲授新课:(1)、请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如果学生讲不出,教师则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并同时解释,中秋节这天为什么要吃月饼的原因。或朗诵有关写中秋节或月亮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美好。(2)、学生交流各自过中秋节的活动和心情,并且讲一讲各地有代表性的习俗。教师可以做适当补充。(香港的舞火龙、北京兔儿爷、傣族的拜月等)(3)、一边请学生观看中秋节的图片,一边读思乡的信件。老师讲一讲海峡两岸的亲人互相思念、盼望团圆的故事和驻岛官兵思念亲人的故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4)、欣赏各式月饼(课件)(5)、学生一边分吃月饼,一边送出自己的祝福。教师送给每个学生一个形状象月亮的白色小球,请学生打开小球,即可看到小球内纸条上的中秋祝福。在请学生说说自己接受祝福的感受。并把祝福写在小星星上送给同学或贴在黑板上。黑板上的板书即刻完成。圆圆的月亮上写着“中秋节”三个字。在其周围贴满了写着祝福的小星星,一幅人文星月图出现在师生面前。
(6)、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合家欢聚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师应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节日的祝福。
二、重阳节、敬老人
1、教学引入
提问激趣:同学们,你们家中有老人吗?你喜欢他们吗?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时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现在怎么样?(学生回答,老师深入),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知道老人节吗?老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呢?“遥知兄弟登高出,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播放课件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讲授新课
(1)、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含义和风俗。(老师讲解重阳节的意义,各地重阳节的习俗。今天的重阳节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讨论:人们是怎样为老人们过节的?结合课本的画面说说“老人节”这天,你准备为老人做些什么?(3)、结合课前调查,说说老人需要哪些帮助?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社会上的敬老尊老的活动。(组织老年人旅游团、社区举办夕阳红歌会、单位举办老年人画展。)(4)、小组讨论:说说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5)、表演“敬老院里欢乐多”小品。(表演和老人相处,为老人服务的情景。)(6)、敬老尊老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做一张祝福卡片,把你想对爷爷、奶奶说的祝福写上去,相信老人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秋天里的传统节日,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幸福。重阳节让我们知道重视亲情,关心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一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最后让我们合唱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教学反思:对于节日这主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不是很多,他们只知道一些放假的节日,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很少。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感受到中秋节的美好,进而滋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2篇4
家长也能教作文系列之——传统节日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基本上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有所担心,我们这里算是农村地区,孩子刚上三年级,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完整的作文,他们能写得来吗?
有这个担心也是正常的,不过,我要说的是,按照我下面所讲的方法,作为家长的您,是完全可以辅导孩子写出一篇有头有尾且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可能有套路之嫌,但刚学嘛,来点儿套路也算有柄可握,有法可依。想要无招胜有招,还是得先学好一招一式啊!)
我举个例子,比如要写“_____的春节”,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看看下面列出来的写作小提纲。
写作小提纲:
1、题目:_______的XX节
2、说说你要写的节日,再简单介绍该节日的习俗。
3、介绍该节日的由来,也可同时说说与它相关的传说。
4、写出该节日里你参加的或做过的一些事情。(重点描写)
5、这个节日给你带来的感受,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略写。)
以上共五个环节,我们一个一个来摆平。
首先,文章的题目。可以直接一些,比如“难忘的春节”“快乐的中秋节”“有趣的七夕”等。孩子才三年级,没必要扯得很高深,比如“难忘那浓浓的粽子香”这是写端午的,这类题目等孩子上了五六年级再说。
第二,说说你要写的节日,再介绍节日的习俗。可以有好几种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如:春节,是我们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而且,小朋友们都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这段话共两句,第一句直接说出要写的节日名称,第二句说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特点。)再如: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一家人聚在圆圆的月亮底下,可以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爷爷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看,第一句也是点出要写的节日名称,第二句讲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2、对比法。如:有人喜欢中秋节,有人喜欢端午节,而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而且,小朋友们都能收来长辈给的红包。(第一句把春节和别的节日进行对比,第二句和刚才的一样。当然,你也可以改一改,但一定要把习俗特点讲出来。另外,因为孩子刚接触作文,所以我这里举的例子都较简单,有的家长可以自己加花。比如:有人喜欢喜气洋洋的春节,有人喜欢合家团圆的中秋节,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可以独立于飒飒秋风中登高远眺的重阳节。——这是提高了,我们这里只要求能教学生基本上“会”就好。至于别的,以后会慢慢讲到。)
关于开头的方法,还有诗句引用法,声音切入法等等,这里先不说,以后在别的作文教学中会讲到。
第三,介绍节日的由来。这个可以去查资料。俗话说得好: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比如过年的年兽啊,端午的屈原投江啊,中秋的嫦娥奔月啊等等。写哪个节日就看哪个故事,和孩子一起把内容看明白了,再指导孩子在不看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出来,尽可能用较简洁的话把意思说清楚,有病句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能将意思说完整,再让孩子写进草稿纸。——有些错别字或是实在无法避免的标点问题,留给我改好了。我们要的就是先把意思写清楚。还有,那个„„我视力不大好,所以,孩子们的字要写工整。
第四,说说在这个节日里你参加的活动或是做过的事。这个是最重点的,刚才第三点“介绍节日传说”的时候,我们要求尽量用简洁的话说,那现在这第四点,就得很具体地说了。比如,端午节我学习包粽子或是春节时我帮爸爸贴春联,这种做事情的情节,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如此一来,就可以具体一点儿了。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问,如果孩子在这个节日里没有做过什么事呢?我想说的是,一定有的。比如春节,一定收过红包吧?嗯,家教太好,没收过?那么,春节之前也要大扫除,一定帮忙打扫过房子吧?比如扫地,或是擦窗户。端午的时候看过赛龙舟吧?或是清明的时候和家人一起扫过墓吧?最好写自己真正做过的,因为那样写起来最真实。家长也容易辅导。毕竟这些事一般都是家长们和孩子们一同完成的。我们一般不建议用空想编造的。
第五,结尾。扣紧题目与文章中心,千万别在结尾的时候才跑题,那样就太可惜了。常见的有几种。
1、直白式:今年的XX节真令人难忘啊!
2、反问式:怎么样,我们中国的XX节,有趣吧?
3、提炼中心式:这个方法对于60分左右或以下的同学有些儿难,但也可以看看。如下面的范文结尾。(附郭老师范文及自评,红字部分。)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guoxuejiangzuo
范文:开心的除夕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清明,有端午,有中秋„„其中最令人开心的还是除夕。(对比法开头,突出要讲的这个节日。)
除夕,本地话又叫过年。在这一天里,要做的事情可多啦!和爸爸一起贴春联;开开心心地洗完澡,换上爸妈早就为我们准备好的新衣服;全家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要守岁,在将近零点的时候放鞭炮迎接新年第一天——春节的到来。(第二段可以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习俗,大家在这一天里一般会做些什么事。如果不清楚,可以查资料。)
关于过年,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跑到村子里偷吃猪啊羊啊,有时甚至还吃人。老百姓们对它又怕又恨。后来,有一位老人路过这里,他告诉大家,年最怕的是响声、红色还有灯光。于是大家就在年即将到来的前一天,给自家门上贴上红纸,还把屋子里的灯全都亮起来,家家户户放起了鞭炮。这天晚上,年刚到村口,就被噼哩叭啦的鞭炮
声给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大家都拍着手开心地欢呼起来。
(第三段简要地介绍一下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传说或是故事。)每到除夕夜,我们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而且,饭桌下面还会燃起一个小火炉,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一家人的运气会像炉火一样旺。吃过年夜饭,我们还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水果和糖,一边欣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么多的节目,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品。只要赵本山一出场,全家人就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此时,似乎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我还总是天真地嚷着:“我要每天都过年!”这时,爸爸就会说:“只要过得开心,每天都可以是过年。”(第四段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参与的活动,做了哪些事,要紧扣题目“开心”两个字,不能跑题。)
是啊,爸爸说得真好!只要我们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不就是相当于每天都在过年了吗?(结尾,扣题——开心,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第5篇5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到节日二字,你能想到中国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是什么节?(春节)一提到春节,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放鞭炮、吃饺子„„)(1分钟)
2、师:让我们伴着欢快的乐曲,走进春节。(PPT春节童谣,拍手读)
3、师:像这样,有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板书)。那么除了春节,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3分钟)
二、识字
1、打开书31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大屏幕的词语。
2、师:谁来领读?(带拼音读字,读词)
3、师:去掉音节还认识么?自己读一读。
4、只剩下这节课的生字了,你都认识么?同桌查读,遇到他不会的,请你用好方法,教会他。
生:
1、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记住“巷”。东港的港减掉三点水,就是„„师:方法真好,这里还有哪个字能用熟字减偏旁。生:乞„„
师:还有其他字你教会了同桌么?生:饼干的饼„„
师:带食字旁的字还有哪些?„„都与食物有关,右边都表示他的读音,这一类字左表意右表音,称为形声字。还有其他字需要识记么?
师: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祭拜”的“祭”,个别人识记困难。我倒是有个好方法。它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手持肉,献于神灵。后来人们用月代表肉,又代表手,示代表祭台,演变成今天的汉字“祭”,表示对祖先或者对英雄的怀念、敬意。组词„„。
边说边画。
5、他们交了新朋友,组成新词,还认识么?(翻卡,全翻,男女生轮读,然后点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女生、一组、二组„„)
6、生字回到童谣中,你还认识么,书立正。4人读,评价:读的字正腔圆,声音真好听。(10分钟)
三、感悟课文
1、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童谣告诉我们几个传统节日呢?请你圈出节日的名字。找个人帮我圈一圈。
2、(漫游圈出读订正)(提醒乞巧节又是七夕节)
3、小结:这篇童谣一共告诉我们7个传统节日,分别是——齐读七个节日。(3分钟)
4、你想和大家说说哪个节日呢?
我想说的是„„因为„„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也想说„„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2人说之后喜欢春节的一起读。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春节做的事情么?仿照童谣的格式。(翻番卡出示动词填空)
我们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评价:大家真棒,都能编出小童谣啦!
元宵节:联想我们东港那一天,人山人海„„端午节:粽子惊喜五彩绳
5、把你还想说的节日,说给同桌听。
6、刚才大家说的兴高采烈的,这些节日带给我们什么呢?(板书:开心、喜庆、祝福)
可是有一个节日却不是这样,他是(清明节),这一天更多的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哀思(板书),这一天经常下雨,仿佛天地也在哭泣。让我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那童谣里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8分钟)
7、我们刚才了解了7个传统节日,能给它们排排序么?想按照什么顺序(时间的顺序)
六个学生上前面拖拽,边做边说。(2分钟)
8、排好之后,师:看着时间轴对应的节日,再读读童谣,试着背下来。(1分)
9、下面,我们借助视频画面,来介绍一下这7个传统节日。(不看书)(2分钟)
10、大家记忆力超强,老师领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请你向我这样做,我就向你这样做。伸出双手拍拍拍。对就这样,我们加入拍节奏来背儿歌。
(拍手、手肩、腿、桌手、拍点、手肩、拍手、互拍)(1分钟)
11、像这样描写传统节日习俗的童谣还有很多呢,老师再送给大家两首小童谣,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分别是描写什么节日的。练习
展示(同桌一人一句、拍手„„)什么节日呢?(中秋节、重阳节)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寻找。
四、写字
这节课可真热闹。今天我们就来学写热闹的“闹”。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大门里的市场,真热闹、吵闹、喧闹、闹腾„„
1、谁来分析这个字?(半包围、门字框、外包里、上下同宽)
2、谁来指导书写这个字?(一生到前面拖拽到田字格。左上格起笔、横折钩压线、点竖压线)
师:我们来看他说的对不对,如果横折钩不压线会怎样。(下沉)对,看来xxx指导的很到位。
3、我们来看这个字的笔顺(备课模式、播放)书空。
4、范写,边写边说:点高,左上格起笔,门框要直、丶竖一条线压线,横折钩压线。
5、自己写
6、评价
五、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回家查找,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第6篇6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jiēsǎozhōuàizhuǎntuánrânɑo
贴
街
扫
舟艾
转
团
热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五)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tǒng
yuánxiāo
mǎntáng
qǐqiǎo
传统
元宵
满堂
乞巧
niúláng
yuâbǐng
shǎngjú
xiǎoxiàng
牛郎
月饼
赏菊
小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传统
元宵
满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3篇7
《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五小学朱英英
学习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艾、舟”3个生字。
2、借助音节初读课文,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
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艾、舟”3个生字。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艾、舟、贴,说说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1)贴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贝”的捺变为点。(2)艾是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
五、课堂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7篇8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
(一)分层解读
第1句介绍了春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2句介绍了元宵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3句介绍了清明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4句介绍了端午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5句介绍了七月七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6句介绍了中秋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7句介绍了重阳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8句介绍了春节团圆的情景。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
重阳节
↓
↑
中秋节←七月七←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