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法务专业要求(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18 手机浏览

法务专业要求范文篇1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企业金融实务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但是,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社会实践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要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对企业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企业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说,《货币银行学》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课程名称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货币理论与基本业务知识。而企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节约使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基本金融素质,《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显然不能反映这些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名称本身就存在着问题,不能反映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

课程内容和培养对象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作为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局限于货币理论、基本业务知识、业务方法以及为满足金融机构培养人才需要的教学,一般讲授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应与需求、信用与利息、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对外金融关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创新等内容。而社会对企业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要求一般包括货币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金融业务活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金融机构沟通的基本方法与知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规律、内容、方法,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等。而以上知识在现行教材中很少涉及。由此可见,《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内容是主要针对金融专业自身业务运作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对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需求。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由于金融学专业与企业管理类专业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岗位技能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例如,《货币银行学》所讲授的货币供求理论与企业管理类专业人员的工作实践联系很小,但这部分恰好就是这门课程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企业管理类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资本运营成本问题、从事业务活动必须具有的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该课程中又不涉及。

综上所述,可见,运用《货币银行学》的教材、教学大纲对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不符合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质量和规格的要求,也不符合教学规律,是很不妥当的。现行《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内容及培养人才目标,都不能满足培养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改革。

课程名称及内容的改革

对课程名称的改革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本身的问题,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所以就必须对该课程的名称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课程名称应改为《企业金融实务》,这个名称可以反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对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需求。一方面,它比较贴近于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对金融学知识的需求,体现了金融学理论与业务知识对企业管理类专业理论与业务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这个名称又与课程内容相一致,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课程的实质内容,使课程教学的内容名副其实,贴切实际。所以,《企业金融实务》能够体现名称与内容的统一,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的统一。

《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因此,为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企业金融实务》课程,其教学目的是由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根据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所需的、与该专业的业务活动比较贴切的现代金融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事企业管理、企业金融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的能力。根据《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确定《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认真研究企业管理类专业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状况,合理安排适应企业管理类专业需要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知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到适用、实用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企业管理类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管理人员必备的货币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沟通时必须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金融业务程序、业务技能操作方法。(3)企业管理人员从事业务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运用货币金融理论进行市场分析的能力所需的货币金融知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讲授货币基础理论、信用与利息、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业务基础、保险信托业务基础、证券投资业务基础、企业的资金供求与运动、企业的资金筹措、企业资本运营、金融市场和外汇汇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应该紧密联系企业管理类专业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企业业务活动与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联系来进行。基于课时和篇幅的限制,以及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安排《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取消《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系统内部业务性、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央银行业务、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货膨胀治理、金融机构内部业务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特点,仅仅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企业金融实务》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即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关课程开设的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即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教学方法有灌输式、叙述式、启发引导式、互动式、演示实践式、课堂讨论式、案例式、阅读式、生产(业务)过程参观式、复合式等多种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方式,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做法。因此,《企业金融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拘泥于某种定式。例如业务课教学可以采用演示实践式、业务过程参观式的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由于《企业金融实务》教学课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学场地,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资料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和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法务专业要求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层次建构;浙江;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31-04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基于已有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职业能力界定为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拥有的本领,即进行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各项能力的整合。职业能力在横向内容维度上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纵向性质维度上包含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相应知识,是劳动者胜任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专业能力要求有合理的知能结构,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特殊性。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劳动者在职业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方法能力要求具备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社会能力要求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专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行业发生变化时,个人所具备的跨职业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交流协商能力、利益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组织能力、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综合职业能力至少包含六方面:基础能力、思维理解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公民职责和权利。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职业能力是个体所拥有的主体能力;职业能力具有多个层次;职业能力具有多个构成要素;职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表现于职业活动中,是主体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本领和能量。职业能力的各层次具有边界性,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由上而下的具体化,可以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企业需求调查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能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从事涉外实际工作,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如具备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涉外文秘等岗位的从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外贸业务操作、英语听说读写译、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加工信息、涉外商务沟通、拟写和处理事务文书、管理信息与档案等能力。此外,高职应用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应关注综合职业能力,以有效应对职业变迁。

调查目的:考察企业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各大类和子类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明确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层次及体系,明晰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框架。

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调查问卷设计了基本职业能力三大类和15个子类职业能力。采用重要性评价尺度,评价得分范围为5~1分:5为非常重要;4为很重要;3为一般;2为不大重要;1为不重要。访谈主要对企业开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2009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和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见习单位。为方便学生就业,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专业见习企业由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实习和见习企业基本成为学生以后就业的企业,其范围分布于浙江各地。对这些企业的调查可以反映浙江企业对该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130份,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87%。

三、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要素、层次及建构——基于调查结果

(一)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与要素

制定了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岗位需求表,将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从横向上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类。其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两个类别。专业基础能力句含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应用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包含与外贸业务直接相关的涉外业务操作能力、商务交流磋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等。专业能力与从事外贸岗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休戚相关。方法能力包含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学习创新与应变能力等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包含沟通能力、中外文化修养、对企业忠诚、开拓进取、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等。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从纵向上划分为与外贸职业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跨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

由表1调查数据可知,企业对各大类和子类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均值都在4分及以上,由此认为研究确定的各大类和子类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要或很重要。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专业基础能力,能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活动,并能用英语较好地处理涉外岗位群的相关业务;企业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掌握计算机办公的技能,能有效收集处理信息,且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企业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尤其是具备与人沟通、开拓进取的素质,吃苦耐劳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和深化了本研究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和要素的探讨。

(二)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层次与建构

1.在大类需求上,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需求大于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大类职业能力在各重要性分值上的百分比见表2。企业对学生三大类职业能力需求的第一层次是社会能力,认为社会能力非常重要的占67.50%;企业需求的第二层次是方法能力,认为方法能力很重要的占45.83%,认为方法能力非常重要的占44.79%;企业需求的第三层次是专业能力,认为专业能力非常重要的占40.18%,认为专业能力很重要的占33.48%。没有企业认为这3大类职业能力不重要。由此可见,在三大类职业能力的需求上,企业更注重毕业生具备沟通、忠诚等社会能力和学习、创新等方法能力,然后才是专业能力。通过访谈,企业主认为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不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专业能力不是其特长,高职学生应扬长避短,养成吃苦耐劳、忠诚沟通、锐意创新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专业基础能力的需求度略大于专业业务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的需求百分比见表3。企业对专业基础能力的需求略大于专业业务能力,企业认为专业基础能力非常重要的占42.97%,认为专业业务能力非常重要的占36.46%。根据研究,浙江省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所以企业更多需要毕业生是一个多面手,能应对多种情况。因此,企业更需要专业基础能力。

3.企业对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涉外业务操作能力需求较大

专业能力下7个子类职业能力在各重要性分值上的情况,见表4。企业对专业能力需求最大的是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涉外业务操作能力。认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非常重要的占46.88%,认为学生的涉外业务能力很重要的占46.88%;其次是英语听说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企业认为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的占40.63%,认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非常重要的占31.25%;专业能力需求的第三层次是英语写作能力和商务交流磋商能力,企业认为英语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占37.50%,认为商务交流磋商能力非常重要或很重要的占37.50%。访谈得知,企业最需要的是直接与业务相关的各项专业能力。如,从外贸方向的岗位需求来看,首先需要的是涉外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读懂和翻译出外贸单据等能力,其次是英语听说、英语写作和用英语进行磋商等相关业务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综合开拓能力。

4.在方法能力上,学习、创新和应变能力最重要

方法能力下3个子类职业能力在各重要性分值上的需求情况见表5。企业对方法能力需求的第一层次是具备学习、创新和应变能力。企业认为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应变能力非常重要的占59.38%;需求第二层次的是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企业认为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非常重要和很重要的分别占43.75%和53.13%,认为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非常重要的占31.25%。访谈得知,迅速发展的科技使得信息的获得更为迅捷和容易,学生已掌握的工作方法很快就会被新技术的需求所取代,学习、创新和应变能力是企业对所有层次的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

5.在社会能力上,首要的是具备沟通能力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

法务专业要求范文篇3

——公务员录用调研

某某公安部门招考人民警察其中有一个职位专业要求是“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资格条件是“男性,普通高校往届大专以上”。公安局需求“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这样的专业吗?回答可以是肯定的:不需要。这种专业为什么不是房产局招考,而偏是公安部门招考的职位呢?这种情况是因人设位吗?有标准可以执行吗?是不是招考职位可以随意设呢?

《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就要实行,公务员录用有法可依了,对公务员录用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公务员录用是公务员队伍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依法做好公务员录用工作,把好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关”,要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招考国家公务员。现行的公务员录用单项法规中,需从改善编制录用计划这方面着手,把好公务员录用工作质量关。

编制录用计划主要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根据本单位的职位设置和空缺职位要求(专业知识、学历、工作能力等要求),再编制本单位年度的录用计划。简单说是本单位缺什么样人,录用什么样人。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履行公职的,行使国家政府职能的,应该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较高各种专业知识水平、有群众基础的。公务员素质的高低,也关乎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能力强弱,政令能否畅通的关键。

为确保新录用国家公务员的高素质,做好公务员录用程序中的编制录用计划工作至关重要。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职位主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三大类。考虑到公务员的能力要求、学历、年龄和工作经验等方面要求,编制录用计划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专业”要求的审定工作。

由于全省统一的公务员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行政能力倾向测验和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测试考生的主要是高中以下的知识,不能测试到考生的对职位要求具体专业知识水平。

公务员每一个职位,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公安局的刑侦痕检科员,哪么就要求新录用的公务员需具备大专(可以要求更高如本科)以上学历,在院校主修专业为痕检及相关专业,就不是建筑规划等专业毕业生能够应付得来的工作。

1、结合公务员法实施后的相关公务员确认工作,公务员单位要调查核实各个岗位的情况,对每一个职位进行细化,编写职位说明书,对于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要求书面化备案,不能根据现任职人员情况因人设位,要从履行该职位所需求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编写。

2、有职位空缺时,按职位的专业要求,根据职位的能力要求编写录用计划,就有依有据,有章可循了。

二、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的“工作经历”要求的编写工作。

根据公务员队伍的培养要求和人才金字塔理论,基层干部素质高,上层自然不差,在基层干得出色的干部,优先录用安排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公务员队伍素质就会较高。这些基层干部特点就是基层工作能力强、了解基层需求、在群众中有威望、与基层干部和百姓沟通能力强,录用这部分干部到公务员队伍应是以后录用公务员的主要对象和方向。

市县级以上机关公务员要经常性地参与指导部门业务等工作,有工作经验人员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进机关后一般能较快进入角色;职位只面向有工作经验者招考,就能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一线去工作,基层干部队伍基础就更加坚实,上层公务员队伍领导就更牢固了。因而,在资格条件一项,就多加一项“具备XX工作经历者”。不应是“具备XX工作经历者优先”,不应是可有可无一项。

建议地级市、省直、部级的公务员单位不要从大学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国家不能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录用后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交“学费”和浪费国家财政资源。这些公务员单位如果出现职位空缺,可从基层的县、乡镇机关中表现突出、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中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录用。从而也给了基层公务员的进阶机会和优势导向。

三、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的“学历”要求的编写工作。

有人说公务员招考学历要求只有国家认可学历就行,其实并不全是这样。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国家全日制毕业学历优于自考优于成人教育优于函授毕业,研究生优于本科优于大专优于中专学历,这是客观实际。录用公务员实际上是优选,是好中选优。建议公务员招考的资格条件要以全日制教育学历为主,以高学历为主。

四、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的“技术职称”要求的编写工作。

某些职能部门如卫生局、农业局、教育局等,主要是面向管理卫生、农业、教育等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和较高的技术专业要求,这些部门录用公务员对象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职称,要避免外行管内行,越管越乱。

五、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的“政治面貌”要求的编写工作。

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保证党的绝对领导,党群公务员单位和某些政府机密、重要部门招考公务员,要以中国共产党员为主,具备中国共产党员政治面貌为首要条件,缺其不可。

六、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的“年龄”要求的编写工作。

公务员法规定录用公务员从18周岁到35周岁。基层公务员单位录用公务员年龄起点可以放低些,县、市(地级)公务员机关依次累计要求多少年基层工作经历类推。

七、做好公务员招考职位的“招考对象及范围”要求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