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疾病监测(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19 手机浏览

疾病监测范文篇1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自愈性疾病,但这类疾病的发生极其频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相当大。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8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数据。

1.2方法在江苏省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常州、南京、徐州8个市,每个市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2所(市区和城郊结合部各1所)作为哨点医院,于4~10月份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的患者详细询问其24h内的饮食史,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哨点医院对每个患者及时采集足量的粪便、呕吐物或血标本进行检测,检测病原的种类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河流弧菌、温和气单孢菌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7个月的主动监测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2091例。其中苏州报告47例,无锡181例,南通1168例,泰州154例,扬州377例,徐州118例,常州18例,南京28例。见表1。

2.2食源性疾病发患者群临床症状分布临床表现中12.6%的人有发热症状,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占60.2%,29.1%的人有呕吐症状,83.5%的人有腹痛症状,98.7%的人出现腹泻症状。

2.3引起发病的原因食品分布

原因食品分布中,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29.2%,水产品引起的占14.3%。见表3。

2.4食源性疾病责任单位分布从可疑食物销售地点分析,出其他原因外,家庭最多,占21.0%,饮食服务单位其次,占12.2%。见表4。

2.5食源性疾病患者治疗情况分布

发患者群中,输液的占85.2%,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占91.1%,住院的人数占发病总数的2.3%。见表5。

2.6致病因素分布从食源性疾病原因分析,原因不明的占绝大多数。从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菌株137株。副溶血性弧菌55株,变形杆菌58株,沙门氏菌3株,志贺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见表6。

3讨论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性和散发性的两种,食物中毒是暴发性食源性疾病;本文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数据是散发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据报道,1980年全球有562万人死于食源性疾病,其中亚洲有364万人,占64.8%;英国约有1/5的肠道感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约170万0~15岁儿童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根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病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2]。我国关于食源性疾病的统计资料目前还没有,但食物中毒患者每年在2万人左右。

本文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中腹痛腹泻症状的占绝大多数,分别占83.5%、98.7%。原因食品分布中,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29.2%,水产品引起的占14.3%。从可疑食物销售地点分析,除其它类外,家庭最多,占21.0%,饮食服务单位其次,占12.2%,食品摊贩第3位,占8.3%。发患者群中,输液的占85.2%,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占91.1%,住院的人数占发病总数的2.3%。

从食源性疾病原因分析,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菌株137株。副溶血性弧菌55株,变形杆菌58株,沙门氏菌3株,志贺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原因不明的占绝大多数,因此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

我省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刚设立不久,报告体系及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例如,8个设立哨点医院的地区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菌株137株,无锡72株、徐州18株,泰州16株,而苏北的南通并无此类数据,此外,致病菌检测的种类也较局限。今后应当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及报告卡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各哨点医院应该尽可能地对每份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采集足量的标本做更多的检测。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是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工作,是评估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食源性疾病监测对阐明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新的食物媒介和病原因子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陈炳卿,刘志诚,王茂起.现代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7.

疾病监测范文篇2

各位同事们:

按照xx市卫健局相关文件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食源性疾病监测上报知识培训,主要目的就是规范食源性疾病管理,及时、准确地上报所发生的病例。

近期,xx市、xx市两级相关部门分别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这项工作做出了今年的要求和部署,并印发了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全年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上报不少于300例,村级卫生室上报不少于30例。

我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院领导也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遍,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新生儿科、儿科、急诊科、皮肤科设置为重点监测科室,其他科室遇到类似病例也要积极上报,重点监测的对象为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发现疑似病历时及时准确地填写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登记表上报至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再进行网络直报。

xx市卫健委每月都会上报情况的通报。

疾病监测范文篇3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设立祝桥镇、航头镇和新场镇作为心脑血管病监测点,以3个乡镇的所有常住居民(全年龄段)为监测人群。由各监测点乡镇派出所根据居民常住户口提供人口资料。

1.2病例来源

经监测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条线人员按《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中的要求,对各基层报病点和各级医疗单位的病例报告以及生命统计条线的死亡报告进行上门复核,符合诊断标准的填写发病、死亡报告卡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质量控制

每年年初对上年的报病情况做漏报调查和考核,要求漏报率<5%。

1.4统计标准

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病期限定为急性发病后28d,28d内有新进展或再次急性发作均不另外登记,28d后有新进展或急性发作则另需登记1次;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病人在急性发病28d以内死亡的称为急性心梗死亡和脑卒中死亡,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病人在急性发病28d后死亡的则称为冠心病死亡和脑血管病死亡。

1.5统计方法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应用Excel2003进行资料统计处理和分析。按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比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

2结果

2.1监测人口数

2005年心脑血管病监测人群共148601人,其中男性73192人,女性75409人。

2.2总发病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545例,发病率为366.75/10万,标化发病率为117.42/10万。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154例,发病率为103.63/10万;脑血管疾病发病391例,发病率为263.12/10万。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2.54倍,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总数的49.17%,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68.54%。

男性发病228例,女性发病317例,发病率分别为311.51/10万、420.37/10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表1)。

2.3总死亡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221人,死亡率为148.7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11/10万。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49人,死亡率为32.97/10万,病死率为31.82%(49/154);脑血管疾病死亡172人,死亡率为115.75/10万,病死率为43.99%(172/391)。脑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于心血管疾病。

男性死亡108人,女性死亡113人,死亡率分别为147.56/10万、149.85/10万,男女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年龄别发病、死亡情况

心血管疾病自45岁开始发病,55岁开始有病人死亡;脑血管疾病自25岁就有发病和死亡病例。监测点人群25岁前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脑血管疾病呈显著上升趋势(表3)。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南汇区居民健康的慢性病,2005年南汇区居民死亡资料分析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在南汇区常住居民主要死因中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2位,在女性主要死因中居第1位。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为31.82%,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达到43.99%,对居民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抓好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为突破口的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是当务之急[1]。

资料显示,不同病种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这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一致[2,3]。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尤其65岁以上人群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南汇区65岁以上人口年龄构成为12.54%,属于老龄化人口,其中女性的老龄化程度高于男性。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提高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导措施,增强人们参与和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低投高效对策[4]。只有采取社区综合防治措施,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才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同时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7,13(2):79-80.

[2]吕宁,李新建,郑莹,等.上海市1999~2001年监测人群脑卒中发病现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2002,3(4):271-273.

[3]曾军,洪震,黄茂盛,等.上海城市居民5年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监测[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29(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