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居民储蓄率论文(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20 手机浏览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VAR模型;老龄化;储蓄率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数量比重的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不仅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也是一个影响全世界的社会问题,因而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贵州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的占比也不断升高。贵州省经济相对落后,老龄人口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投资渠道少、风险回避的意愿加强等,这都使贵州省的老年人口对储蓄率有特殊的影响。储蓄又直接影响投资,本文研究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对了解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较早的研究当中,已发现老龄化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性动机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遗产理论都较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Kohl和OBrien,1998)。预防性动机理论认为(JohnMaynardKeynes,1936):人们为了预防以外发生,而储蓄货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Ando和Modigliani,1963):人的一生会倾向于平滑的使用自己的财富,工作的时段积累财富,退休时段消耗财富。遗产理论认为:人不仅仅考虑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还要追求后代效用的最大化,所以不同年龄会有不同储蓄选择。

Higgins和Williamson(1997)指出20世纪60年代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受到老年抚养比的负向影响。Hviding和Merette(1998)利用世代交叠模型(OLG)研究了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模拟1950~2090年的数据,预测意大利居民储蓄率由1954年的28%下降到2050年的4%。Loayzal(2000)利用跨国间居民储蓄率数据,证实居民储蓄率与老龄化存在负向关系,且这一关系在欠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Shimasawa和Hosoyama(2004)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对亚洲4国及台湾地区进行了研究,指出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交费率和青年人口的负税不断增加,压低了居民储蓄率。KiTang和Wong(2006)认为随着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为退休积累的动机增强,会提高居民储蓄率。

王森(2010)利用VAR模型对我国1979~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仅占1%。史晓丹(2013)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对我国2006~2011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万克德(2013)对山东省1995~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即有正向又有负向的影响。王伟(2000)构建世代交叠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得出老龄化对储蓄率并没有产生明显负效应,并且在2050年老龄化对储蓄率会带来正效应。

二、建立模型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老年人口总量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老年人口总量=地区常住人口总量×老年抚养比。一些文章采用老年抚养比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笔者认为用老年抚养比会忽略人口总量的影响,因为从实际数据上看老年人口是不断上升的,但是老年抚养比可能会不变或者下降,不能真实反映老年人口数对储蓄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老年人口总量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地区居民储蓄率=地区个人存款量/地区居民生产总值(GDP),地区居民储蓄率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了解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判断贵州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

(二)数据来源

贵州人口总量、贵州居民生产总值、贵州个人存款量和贵州老年抚养比均来源于《贵州省居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14年)》。贵州省老年人口总量和贵州居民储蓄率依据以上四个指标计算得出。

(三)模型确立

lnOPt=α+βlnSRt+σt(1)

OP代表老年人口数量(olderpopulation),SR代表储蓄率(savingsrate)。α表各变量的系数矩阵,σ代表白噪声序列,t表示时间。由于取对数可以消除异方差并且不改变他们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的模型对各变量取对数。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变量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为了防止“伪回归”,需要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一般时间序列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1。

表1中的临界值均是在5%水平取得的,c、t、i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的作用是为了使残差序列为白噪声,滞后项采用AIC和SC最小的原则来取得,Δ表示差分算子。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利率居民储蓄投资渠道

一、文献综述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影响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因素,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起作用。在我国,利率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却与经典的理论相悖,利率上升居民储蓄总量依然上升。

贺书平(2005)认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是单一的,利率提高,储蓄增加,利率下降储蓄减少。但是,现代经济学运用跨时期消费模型指出,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王成进等(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率通过虚拟经济的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居民储蓄,而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从而作用于居民收入和储蓄的机制并不存在。

许涤龙、乔增光(2002)和闫庆友、崔萌(2007)经过实证研究均发现我国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许涤龙、乔增光(2002)认为,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调幅度,使得实际利率上升导致居民储蓄上升,而闫庆友、崔萌(2007)则认为是投资渠道的不畅通,居民的心理因素等更为复杂的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文章根据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存贷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存贷利率与居民储蓄现状

文章搜集了从2002年2月到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提供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2002年到2007年之间,央行一直在加息,贷款利率在2007年12月21日达到近年最高7.47%,而相应存款利率为4.14%。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调低基准利率,到2008年12月达到近年最低利率水平,贷款基准利率为5.31%,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之后贷款基准利率稳定在5.5%-6.5%之间,存款基准利率稳定在2.5%到3.5%之间,基本变动不大。

相比之下,储蓄存款余额更加稳定很多,无论利率的升降,根据resset数据库提供的银行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可以看出,自2002年开始到201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由8.7万亿增长到30.3万亿,可见居民储蓄存款缺乏利率敏感性,与经典的经济理论不符,具有特殊性。

三、居民储蓄缺乏利率敏感性的原因

这种特殊现象的发生究其根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有较强的利率管制。在这种背景下,利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出市场的资金供求或者市场的均衡状态,而更多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因而,利率的变化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之间的关系便渐渐钝化,居民的存款缺乏正常的利率敏感性。

其次,企业缺乏正确的融资意识,融资行为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大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导致企业只在乎资金的来源而不在意资金的成本,企业的借贷行为利率敏感性差,对资金的导向作用差,不能让资金流入市场上最需要资金的领域。

第三,银行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掌控金融产品定价。现阶段我国银行由于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权较小,因而,我国的银行并不是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由于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适时调整利率,导致利率对市场意志的体现并不明显,更多的体现出政策意志。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于未来的预期相对保守。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在货币的需求中更加偏重于预防性需求,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投资于风险尽量低甚至是无风险的渠道,银行储蓄就是最为“安全”的投资方式,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储蓄随之增加,与利率的关系并不紧密,更多的是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和预防性需求相关。

四、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贷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原因,文章从不同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首先,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把更多的调节权力让渡给市场,通过资金的供求关系影响经济的运行,让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渐渐缩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范围和干预力度,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让市场参与者更多地改变和引导市场的发展。

其次,完善企业融资机制。企业应当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融资决策进行全面的分析,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从而获得充足资金的同时,减轻财务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应当专注于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也应当注重融资决策,提高现金流收入的同时,降低财务成本。

第三,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潮,银行应当顺应潮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培养和聘用相关高素质人才,对金融产品进行自主定价,确定合理的价位,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利用利率有效调节居民储蓄。银行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做好应对新的竞争和挑战的准备,拓宽资金来源,打开贷款流向,让业务渠道更畅通,服务更优质,用最优良的服务和更稳定的收入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第四,畅通投资渠道。加大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的宣传,用更通俗更透明的方法将金融产品和工具展现给更多普通人,让闲散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中于最需要资金的领域,完成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居民个人应当对金融产品有正确的认识,利用相关知识来赚取较高收益,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储蓄中,而应多渠道投资,将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贺书平.对我国居民储蓄利率弹性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06):98~99.

[2]王成进、潘强、余小敏.利率、虚拟经济与居民储蓄关系的实证研究.[N].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49~54.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新常态;城镇居民;储蓄;实证分析

一、引言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换挡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由依靠对外出口拉动转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储蓄呈现跳跃式增长,2014年达到了1173735亿元,是1990年的164.86倍,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64.39%下降到2014年的51.76%。过高的储蓄率,抑制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BeckT&RossLevine(2013)实证模拟了中国居民储蓄和生活水平的最优水平,并构建了储蓄结构与投资的有效转化模型,为中国降低居民储蓄率提供模型参考[1]。Terada-Hagiwara(2014)实证检验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口结构的变迁、收入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等是抬高亚洲发展中国家储蓄率的主要因素[2]。宋明月,臧旭恒(2016)从微观数据的角度指出不确定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显著[3]。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单变量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而少在模型中同时引入多变量影响因素,且多以我国居民为研究尺度,而忽视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区别。因此,本文针对城镇居民的储蓄构建多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在“三期叠加”背景下,降低我国储蓄率,扩大内需提供有益借鉴。

二、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发展现状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储蓄的增长速度高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且二者间的差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2008年之前,居民存款储蓄总量小于国内生产总值,且其增长的速度基本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但2008年之后,我国居民储蓄出现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其总量由2008年的20.25万亿上升到2014年的117.37万亿,提高了5倍。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总额也在2008年之后也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13.94万亿上升到2014年的39.12万亿。这可能是在金融危机下,为了规避风险而造成的居民储蓄率的快速上升,并保持居高不下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规模很大,且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人均居民储蓄率却相对较低。

三、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围绕消费―储蓄函数对储蓄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解释,也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斯密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这些理论为研究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本文在参照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下变量作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是城镇居民储蓄和消费的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持久性收入是居民消费和储蓄的主要成分。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储蓄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其与城镇居民储蓄呈正相关。

(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存款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例,是消费的机会成本。从理论上说,当存款利率较高时,意味着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会随着上升,居民就会将更多的钱投入银行赚取利息,从而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反之,居民会增加储蓄或者将钱投入股市等,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因此,储蓄存款利率与城镇居民储蓄也是呈正相关关系。

(三)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越高,说明单位消费所需要的支出就越多,能用于储蓄的货币会相应的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不断上涨就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最终会导致居民存在银行的钱所获得的利息会减少,从而驱使人们减少储蓄。同时,物价上涨意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储蓄的下降。因此,物价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储蓄呈反向关系。

(四)A股筹资额

证券市场对居民的储蓄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当证券市场的收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时,证券市场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其收益率一般都会比银行存款率相对要高。[17]因此,A股筹资额与城镇居民储蓄呈反向关系。

(五)GDP

国内生产总值对储蓄也会产生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越稳定,居民生活水平会相应的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有跟多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

(六)城镇居民就业人数

城镇居民的就业率越高,他们有了收入来源,除了将一部分用于消费,他们会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支出。[19]因此,城镇居民就业人数的提高也会促进城镇居民储蓄的提高。

(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指城镇居民的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是衡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越少,家庭中用于食物中的消费支出就越大。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表征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当恩格尔系数越大,城镇居民用于食物消费支出就会越大,从而导致储蓄水平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