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知识竞赛(收集3篇)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范文篇1
好词摘抄: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好句摘抄:
1、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2、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3、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4、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6、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8、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9、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10、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1、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2、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13、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4、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
15、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16、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7、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18、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范文篇2
本文就如何上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大胆放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就可激发出他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综合性学习集开放性、综合性于一身,正好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语文学习空间。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如《成长的烦恼》《寻觅春天的踪迹》《献给母亲的歌》等,均可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自主搜集资料、整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探究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巧选形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好奇感。尽量做到让学生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自主体验、促进发展。
1.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合作意识
魏书生曾说过:“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竞赛活动,这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小组合作的意识有极大作用。
2.展示才艺表演,焕发语文魅力
初中生的表现欲较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增强自信和勇气,还可加深他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记忆,达到知识技能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3.积极思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还具有好胜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适时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有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
三、重视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我愿学,我会学”,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缺少不了课堂的评价。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学习合作者的教师不要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我u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等。
四、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成果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调整、提升或重新确立的过程和对新知识不断接受、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物化,如将学生的调查报告、平常习作、读书笔记、资料搜集等汇总展示,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真诚倾听、思维碰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自评、互评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如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去采风》,教学前,教师可与学生讨论确定将综合性学习的探究重点放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上。
基本的目标定位为: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
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余到家乡采风,了解“家乡(霞浦)的民俗文化”。因班上学生来自霞浦不同乡镇,这样做起活动来,一方面学生可以广泛搜集资料,了解霞浦各乡镇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时,每个学生在心灵上就会有所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每个人热爱家乡民俗文化,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
第一环节的主题是“霞浦风采”,要用导游的身份为游客介绍霞浦。我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主持人将各组搜集的材料一一展示,只见他们有的从交通运输方面,有的从旅游观光方面,有的从风味小吃方面,有的从家乡土特产方面,有的从民俗趣闻方面,有的从文化教育方面,有的从节日习俗方面……看着他们各抒己见的情景,我只笑而不语,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去找寻其中的感悟。
第二环节的主题是”情暖霞浦”。首先以“家乡欢迎您”为话题由各小组自行决定展示成果的形式,看哪一组设计的家乡旅游广告语最有创意,然后由主持人负责将各小组上呈的资料进行筛选加工,以抢答的方式了解“霞浦的民俗风情”,最后各组派代表说一段“祝福霞浦明天更美好”的话。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范文篇3
1.通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找出精彩的场面描写,并说出场面描写作用,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
3.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学习:
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边城》的主要特色。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
(二)整体感知: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2.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3.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重点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竞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能如此吸引你们?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在文中找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如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归纳: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