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功效和作用(收集3篇)
柴胡的功效和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小柴胡汤;慢性肾炎;疗效;应用
慢性肾炎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疾病,由于本病迁延难愈,病情易反复,西医常以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能抵抗西药的副作用,且能明显改善症状。慢性肾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而大量蛋白尿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两虚,夹湿或夹瘀等兼证,常规治疗多用健脾补肾、活血利湿法,可取得一定疗效,稳定病情,但慢性肾炎患者因正气虚而易外邪侵袭,蛋白尿往往加重,经解表中药配合西医抗感染治疗后表证虽除,但蛋白尿不易减轻。笔者认为此阶段表证虽无,但邪已因虚入里,应继续祛邪,而不应立即冒用补益之法,以免闭门留寇,病情缠绵不愈。基于这一观点,笔者采用小柴胡汤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小柴胡汤的渊源
小柴胡汤出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阳病主方;由七味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本方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半表半里之邪热;又有疏肝利胆,促进疏泄而增强新陈代谢之功效。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辛开苦降助柴胡之透达以散膜原之邪气;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脾气、扶正拒邪、以杜绝内传太阴之路。由此可见,此方治在少阳肝胆,但又旁顾脾胃,虽然清解邪热,而又扶养正气,不是通过汗、吐、下之法以达到去邪之目的,故叫做和解之法以和解少阳而著称。
若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者,本方应减去人参之碍表,而加桂枝微发其汗,使表邪外解。此方就是《伤寒论》中的柴胡加桂枝汤,它既能治疗外之表证,又能治心悸气上冲等症。
2小柴胡汤的组成与用量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生姜组成。用量分别为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肋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3小柴胡汤对慢性肾炎的疗效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的“腰痛、虚痨”,早期多表现为腰痛、腰部不适,当病程进入到一定程度,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尿或血尿时,患者会出现乏力、纳差、腰酸腿软等一派脾肾虚损之象。
蛋白尿在肾脏疾病中最为常见,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也是中医所说的精微物质之一。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藏,不宜泄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病多以脾肾不足,肾虚失于封藏,精气外泄,脾虚不能统摄精微,精气下泄则可出现蛋白尿;肾病多虚证。故古今医家皆于肾无实证之说,而以肾虚失藏作为蛋白尿发生的根本病机。血尿在肾脏疾病中也较常见,血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之一。血尿出现在肾病早期,以实证多见,因情志不畅、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味而致内火旺盛以致热破血行溢于脉外均可见血尿;血尿出现在肾病晚期多为虚证,多因久病及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伤营阴而破血于脉外导致血尿,临症时应根据症候辩证。
中医理论认为,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枢机病变关乎开合,对太阳,阳明都有很大引影响,枢机不利则水道通调失司,气机郁滞,邪气留恋,症变多端。故调节枢机便可调节升降出入,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取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等药,和解少阳,攻补兼施,升降并用,可平衡阴阳,安和五脏。慢性肾病病程日久,多正气亏虚易感外邪,最易涉及少阳,以至正邪抗争,枢机不利,出现少阳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止汗而御风邪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蛋白尿,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生血、利尿消肿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玉屏风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肾病蛋白尿、血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方药:黄芪、白术、防风、柴胡、黄芩、太子参、半夏、甘草、芡实、金樱子、益母草、山药等;临症时如尿潜血明显加白茅根、小蓟、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药;如尿蛋白明显则加蜈蚣、全蝎、五味子、莲子等。
中医认为脾肾亏虚,运血无权,帅血无力可致瘀血阻络,在临床上早期瘀血征象常常不明显,可只见面色晦暗不泽,舌暗不鲜,典型者可表现为腰部或小腹刺痛,痛有定处且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再临床治疗时,如见以上瘀血诸症之一,便可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均可得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常用泽兰、益母草、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而不用三棱、莪术、水蛭、蠓虫等破血之品,以免患者因体弱正气不足用破血之品而耗伤正气。
4小结
小柴胡汤乃少阳病证之主方,有和解少阳的独特功效,且有变通、兼理多经它脏之功,其所治病种之多,病症之繁,它方概莫能及,这一点从其主旨及或然证上可见一斑。诚如《伤寒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点破了小柴胡汤功效繁多的特点,为灵活用其治疗内、外、妇、儿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希望文章涵盖之小柴胡汤作用机制能启发诸位医家灵活运用本方,取其精髓,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处方。总之,中医治疗疾病讲求辨证论治,只要辩证准确,发依证立,方随证选,用药精准,掌握标本缓急的治疗大法,均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柴胡的功效和作用范文篇2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24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4-02
柴胡疏肝散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症状为腹痛、腹胀、伴有失眠、健忘恶心呕吐、苔薄白等等。通过疏肝解郁,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随着医学界对中医药及其疗法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发现柴胡疏肝散不仅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而且对内科疾病治疗中也具有很好的疗效。
1柴胡疏肝散的概况
明朝著名医生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曾有记载:柴胡疏肝散以柴胡、芍药为主,以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甘草为辅料配置而成。其中,柴胡、芍药主要起镇静、镇痛的作用,同时香附也能起到镇痛的作用,并且有助于驱除消化积气的作用,陈皮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还能抗炎、抗溃疡。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柴胡疏肝散,可以和肝解郁,它还能起到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之功效。
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之功效,现代临床实验上也具有很好的功效。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等病症上,它有效的缓解了肝脾不和、肝胆气郁的病症,并对该类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使用柴胡疏肝散,调理人体气血,可以有效治理一些内科疾病。
2柴胡疏肝散在内伤咳嗽中的应用
内伤咳嗽与寻常感冒咳嗽不同,内伤咳嗽多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致病时间较长,祛病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内伤咳嗽一般有两种发病类型:①由其他脏器的疾病发生病变、感染至肺部;②另一类是器官自身的病变扩散导致的。内伤性咳嗽患者常常具有心理压力大、心情积郁愤怒等症状,这种症状导致肝器官失调、气机不畅,进而导致体内肺部形成积血,进而引发为咳嗽。如果内伤咳嗽患病时间较长了,常常表现为口干咳嗽,口苦咽干,并伴随胸闷胀痛的症状。内伤咳嗽患者服用柴胡疏肝散可以理顺肺气,降低逆火,而且香附有助于疏通患者体内的积气。对于因内伤咳嗽患者,如果患者痰液粘稠,可以加入一些贝母进行清肺祛痰,而对于伤津者,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天花粉、沙参等清热型药材,从而达到养阴生津的效果。而且中药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3柴胡疏肝散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中的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它的局部表现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患者常常伴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这类疾病多是由情绪不稳、饮食无规律导致患者体内脾胃失调,气血不畅而引发该类疾病。患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需要调理其气血,疏肝解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且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病根在于胃,但该病的发生常常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关系,人体内其他器官的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过程中,使用柴胡疏肝散作为治疗的主要药物。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时,可以舒畅患者气机,调和气血。柴胡疏肝散的功能体现在疏肝行气、活血止疼,而且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这符合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症需要。通过临床诊断,并根据患者体质、病状的不同,适当的加入一定量的柴胡疏肝散,调理人体气血,最终治愈胃十二指肠溃疡。
4柴胡疏肝散在心因性疾病中的应用
心因性疾病一般是由生活压力、环境变换等原因所造成的,其病症常常表现为紧张、恐惧、多疑。心因性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怀,就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心因性疾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头晕头痛、心慌气短、失眠等病症。而且由于患者身患多疾,气血不畅,长期心情低落。如果患者不能及时疏解肝气,心情不畅,可能会导致患者换上抑郁症。
中医临床医学上对于心因性疾病的治疗,一般会使用柴胡疏肝散。心因性疾病患者服用柴胡疏肝散后,可以缓解头晕头痛、心慌气短、失眠等病症。对具有头晕头痛病症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一定量的党参、白术等药材进行治疗。这类病症的用药方法一般是水熬,将药材加水后煎熬成液体服用,一般十天一疗程,两到四个疗程后就会收到治疗效果。
5结语
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在柴胡疏肝散中加入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可以增强疏肝行气,达到活血止痛之效。因此患者在服柴胡疏肝散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疼痛止住后病症也就消除了。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使用柴胡疏肝散需要根据患者病因、病症及身体体质的差异,适当地增减一些其他药物,才能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柴胡的功效和作用范文篇3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备用。
柴胡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之一,品种较多,产地遍于南北各省。由于各地所应用的柴胡品种不同,临床上用药的习惯不一,各种柴胡的采收季节与入药部分有所区别。因此,多种柴胡的功能虽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历代文献关于柴胡的品种、功能、主治的记述,有较大的出入,后世对柴胡临床应用的效用也不一致。本文所述,是通过临床应用后的初步小结。由于水平有限,体会不深,不当之处,评批评教正。
1柴胡的品种和用药情况
目前国内习用的柴胡,主要分南柴胡、北柴胡两大类。
1.1品种及入药部分
①南柴胡类中,包括软柴胡、川柴胡、红柴胡3种,原植物名狭叶柴胡,主产于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入药以带根的全草为主。②北柴胡又称硬柴胡,原植物名长茎柴胡,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入药以要为主。
1.2用药习惯
全国大多数地区,以用北柴胡为主。各地药店虽备有各类柴胡,但处方单写柴胡者,即付给北柴胡,炮制(如醋炒、酒炒)均以北柴胡加工;丸、散修合(如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鳖甲煎丸等)亦用北柴胡。江浙两省习用南柴胡。如处方只写柴胡,即付南柴胡类的软柴胡,炮制及丸散修合,均用软柴胡。
1.3处方应用根据《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定:①处方写柴胡、软柴胡、细柴胡者,概付软柴胡;②处方写川柴胡、竹叶柴胡者,概付川柴胡;③处方写北柴胡、硬柴胡者,概付北柴胡。此外,临床上所用的“银柴胡”属石竹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石头花繁缕(银柴胡)的根,主产于西北及内蒙古等地,秋后茎叶枯萎至立春植珠萌发时采挖,入药以根部为主。它和“柴胡”非同一科属的植物,切不可混用。银柴胡性味甘寒,归肝、胃经。功专退虚热、清疳热。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热。
2柴胡性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南、北柴胡同属伞形科植物,其有效成分有相同之点,但由于品种、产地、入药部分等的不同,因此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在历代文献复习中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这样体会,初步归纳于下。
2.1南、北柴胡的共同点①疏邪退热:主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证。②疏肝解郁:主肝气郁结而见的头晕、目眩、耳鸣、胸胁胀痛及月经不调等证。③升举阳气:主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及脏器下垂等证。
2.2南、北柴胡功能的特殊性①南柴胡长于升阳散邪,疏肝解郁,气味俱轻,外感在表在上兼清阳下陷者用之最宜。②北柴胡长于解热泄下,推陈致新,对饮食积聚及痰热结实有良好的疏导和解效用。作者通过临床应用体会到其疏导邪气、解表退热的作用优于南柴胡,故邪在半表半里及有肠胃积滞见证者,用之最宜。
2.3南、北柴胡和银柴胡的不同点银柴胡味甘微寒,主劳热骨蒸,清疳热,退阴分虚热。张山雷也说:“银柴胡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治虚热之良药。”作者对慢性肝炎,肝郁阴伤,低热不清及温病后期微热,肺劳潮热,用本品调治,每获良效。
南、北柴胡虽都具解热疏肝之功,但其特性不同。总的来说:南柴胡功偏于“升”,能于升散中解热疏肝;北柴胡功偏于“降”,能于疏降中退热泄肝;银柴胡功偏于“滋”,能于滋养中清热柔肝。南北柴胡能升能降,走而不守;银柴胡能清能滋,守而不走。
从上述中虽然初步了解到南北柴胡的性能和特长,但在临床辨证选用时,除了掌握各类柴胡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外,更须注意其配合的相互关系和用量的多寡等。
3临床验案
验案1,患者,女,27岁,工人,于2005年5月8日就诊。痛经已二、三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每次经前四、五天小腹疼痛,灼热感,经量甚多,色黯红,口干欲呕,面部掀热,便秘溺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气郁结,蕴火内盛,似疏肝泄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全当归9g、软柴胡9g、粉丹皮9g、赤白芍各9g、炒黄芩6g、黑栀子9g、黑芥穗6g、侧柏叶15g、小木通6g。水煎服、连服五剂,药后诸证均减。二诊:(5月15日)月经应期于今日来潮,腹痛减轻,前方复二剂。嘱下次经期前再来服药,调理二次周期后,痛经已愈,且经量亦恢复正常。按:本例痛经伴见诸症,均由肝气郁结,蕴火内盛所致。肝藏血,又司疏泄,肝郁气滞,疏泄失调,故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多色黯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亦是肝火内郁所致。治以疏肝泄热,连续调治二次周期,痛经及诸症消失。
验案2,患者,女,42岁,教师,于2006年7
月12日就诊。患带下病年余,带浊稠粘,黄白相兼,其气腥秽,心慌胸闷,性情急燥,腰酸困痛,小便短赤,阴门奇痒,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经湿热下注,带脉不能约束胞胎所致。治宜泻肝降火,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9g、北柴胡9g、生栀子9g、枯黄芩6g、建泽泻9g、椿根皮15g、车前子9g(包煎)、黄柏6g、白鸡冠9g、土茯苓15g、白藓皮9g、小木通9g、甘草梢3g,水煎服。另以七叶一枝花250g煎汤外洗阴部。二诊:(7月18日)上方服五剂后,带已不下,阴痒消失,诸症悉平,病已告愈。按:本例痛经伴见诸症,均由肝经之热挟湿下注,内蕴胞宫,损伤带脉,约束无权所致。重用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内服外洗,均获痊愈。
参考文献
[1]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