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会计论文(收集3篇)
怎样会计论文范文篇1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会计论文范文篇2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爱他人,帮他人,帮助关心残疾人的情感。3.能力目标: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教学重难点】把课文读好,激发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扣课入境,激发探究
(一)解词释义。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点拨:这里有两个字要读轻声,你知道吗?师:你知道“盲婆婆”的意思吗?师:看“盲”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亡”和“目”)“亡目”就是……
(二)入境探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感受一下,假如你是“盲人”,是“盲婆婆”你感受到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境?
(三)交流感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四)开火车读诗歌,二次感受。
(五)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让学生进入情境,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悟情,再现情境
(一)学习第一节。1.“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乐呵呵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2.找出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说出近义词意思后,[近义词: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出高兴的心情。3.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喜”的写法的?4.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看一看,这个蝈蝈多可爱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5.文中的我这样喜欢这个蝈蝈,他还很开心地送给别人,为什么?6.请小朋友读第一节,你能把感情读出来吗?7.老师引读。8.老师范读。9.配乐再练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明“我”爱蝈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我”的爱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以读悟情,再现情境。
(二)学习第二节。1.导读:这个蝈蝈这么的可爱,文中的“我”为什么还要送给盲婆婆呢?请看第二节。“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2.“会唱歌”指的是蝈蝈的什么?说明了什么?3.讨论交流:我为什么把蝈蝈送给盲婆婆?4.“我”上学时想让它为盲婆婆唱歌,帮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那“我”平时是怎样帮盲婆婆的呢?5.多媒体出示第一幅图,请你对小男孩说几句话。6.看着白板上的图文,让我们动情地读一读第2节。选你喜欢的方式读。7.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小男孩的爱心伟大之处,通过看图读文,进入情境,体会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心灵。明白了小男孩平时心中有他人,在他上学的时候,为了让盲小婆婆不寂寞,小男孩乐于奉献,精神可嘉。
(三)学习第三节。1.导读:送给了蝈蝈,也送来了快乐,请看第3节“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2.默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有疑问吗?3.学生提出疑问:集体讨论。如:你是怎么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诗中的“清波”就指水流吗?“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闭起眼睛想一想:美丽的田野,清清的溪流,你能把把往日难忘的欢乐读出来吗?3.指名读,引读。4.配乐读。5.小朋友,请用“歌声会……歌声会……”练习说话。6.表演:小男孩和盲婆婆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描述、想象读、说、表演等形式,体会盲婆婆当时的欢乐心情,把盲婆婆置身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盲婆婆,让学生感觉到帮助她人快乐自己。
(四)学习第四节。1.齐读第四节“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2.多媒体虚拟现实,感受情境: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常的?唱得怎样?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了什么?3.自由读,说说对全诗的感受。
【设计意图】多媒体虚拟现实,感受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省略号的补白,实现“变现”与“储值”的无缝接轨。
三、情境探究,增强体验
(一)假如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送什么给盲婆婆?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最后找代表到台前发言。
(二)讨论交流:你帮助过别人吗?是怎么帮助别人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怎样会计论文范文篇3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教师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一定要“巧”提问,充分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觉得,应该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做到五“要”
(一)问题要明确。如果问题含糊不清,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更谈不上学习与探索的兴趣。课堂上的提问都应该为本课内容服务,都应该为解决重点难点打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需要提问时再提问”,不能该问的不该问的都问,“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难以突出问题,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讲求过程。通过提问,不仅要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是他们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知能力。如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或“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提问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侧重,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在初读感知阶段:激发兴趣,从整体入手,掌握全文梗概;细读理解阶段:扣文脉、抓关键,从词句到思想内容;深究总结阶段:从部分到整体,分析、综合、概括,抓中心思想、写作方法。
(四)要注意主次。紧扣教学目的,抓主要事件、人物、情节、段落等,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如教《隆中对》,可设计:1、刘备为什么要去请诸葛亮?2、诸葛亮是怎么样分析天下形势的?3、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五)提问要少而精。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要绕圈子。
二、讲究二“有”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如教学《蒲柳人家》时,我提出“文章开头说何满子被爷爷栓在了柱子上,系得还是拴贼扣。爷爷为什么要把孙子绑起来呢?有没有人来帮助何满子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积极的浏览起课文。
(二)问题要有探讨性。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争论性、冲突性,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教学《星星奏鸣曲》,提问:“奏鸣曲是音乐上的一种方式,为什么作者把诗的题目定为”奏鸣曲“呢?”
三、掌握三个“技巧”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课堂提问有意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学生有了这种强烈心向,就能努力实现原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的重新组合,从而理解课文,发展智力。如教学《孔已己》时,问:“孔已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作者这样说矛盾吗?”通过让学生讨论,更加认识到孔已己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横向展开,促进“迁移”。我们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同一思维方式去思考类似的问题,实现迁移。如教学《信客》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组问题:(1)老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2)老信客的结局怎样?(3)课文是怎样介绍年轻信客的?(4)年轻信客一直在传递信息吗?最后怎样?这几个问题串联在一起,就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