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性疾病预防(收集3篇)
春季传染性疾病预防范文篇1
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前天市疾控中心提醒,这一季节应注意呼吸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预防。
预防:幼托机构、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加强户外锻炼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少去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幼托、学校要加强晨检和健康观察,如发现出现类似猩红热症状和流行性感冒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市民应注意用气安全,室内保持开窗通风,定期检查煤气有无泄漏。如出现类似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者,应及时关闭煤气、打开门窗,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后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要做到:市民夜晚睡觉前要将取暖煤炉的煤炭烧尽,不要闷盖,煤炉要安装烟筒。燃气热水器或煤气、燃煤、燃油设备等不应放置于家人居住的房间或通风不良处,要经常保持室内良好通风状况。不要躺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空调车在停驶时开空调切不可将车窗全部关闭。
注意肠胃疾病
专家介绍,冬季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感染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传播力强,容易在养老院、餐馆、学校等相对密闭的场所暴发。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水源传播感染。
预防: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婴幼儿的奶瓶等食用具要及时清洗消毒,保证卫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市民除注意对上述疾病预防外,应避免疲劳过度。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疾病复发。
注意春运疾病
春季传染性疾病预防范文篇2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一】最近一段时间,流感在学校大范围传播,影响较为严重。春天由于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能使学生对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作一了解,以便学生有效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学生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成因
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趋于活跃,就容易患病。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4、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主要途径有:
(1)飞沫传播:当学生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唾液飞沫、空气飞沫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2)灰尘传播:患者的痰液、鼻涕里都含有大量病菌,由于平时不注意卫生,随地吐痰、拧鼻涕。
这些脏物干燥后,病菌就夹在灰尘中随空气到处飞扬,结果被健康人吸入就会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手是传染病菌最直接的途径。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患者手上都沾有大量病菌。
他们所接触的物品表面都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不注意,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这是病菌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四、预防传染病的注意点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教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二】一、主题班会的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在学校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在家里同样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
二、主题班会活动准备:
1、提前安排主持人,布置活动步骤。
2、提前安排参加活动和讲故事的同学。
3、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健康快乐生活
三、主题班会的过程:
1.有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开场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时期。春天气候往往变化无常,一会儿是阳光普照,春风送暖;一会儿又是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有人把它称为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每到春天,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心脏病、精神疾病等,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那么,我们如何在春季有效地预防疾病呢?
2.表演小品《体育课》
3.看完小品后同学们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
4.表演的小品《COOL》
5.春季防病三招:
①增强体质。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譬如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②调节情绪。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
春季传染性疾病预防范文篇3
关键词:鸡病;防治措施;春季;管理
随着春季的到来,许多病菌与病毒也开始复苏与传播。如果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鸡群常处于缺氧、低温、高湿、高氨、高二氧化碳的恶劣环境之中,特别是初春季节,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对鸡群产生较大的应激,继而抗病能力降低,易患各种传染性疾病。以呼吸道及肠道疾病多发,如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维生素A缺乏症、鸡球虫病等。所以在此季节加强鸡的饲养管理与疾病的预防,成为首要问题。具体管理与防治措施概述如下:
1做好饲养管理
春季气温升高,微生物繁殖加快,依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鸡的饲养管理,舒适的环境不仅能使鸡获得最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外,特别要做好保温、通风,消毒等工作。
1.1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鸡的生长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也相应增多,特别是春季湿度大,鸡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球虫、葡萄球菌等,并造成流行。
1.2通风应避免因为气温升高就大幅度调整进风口大小及风机开启数量,有温控仪控制风机的鸡舍可以每周调整1次,每次调整不宜超过1℃。
1.3消毒加强卫生消毒,在鸡病防治工作中,消毒是首位。特别是因冬季注重保温舍内存留较多灰尘等有害物,因此应加强对舍内卫生清理消毒的工作,首先饮水管可用高锰酸钾每周消毒一次,带鸡消毒应适当增加水量。再次鸡舍要进行定期消毒,一般是每周2~3次,在鸡群发病时要增加消毒次数。鸡出栏后要及时清理鸡舍内外的鸡粪,并对鸡舍内外以及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冲洗。鸡粪要进行生物热发酵消毒
1.4育雏温度调整温度是影响育雏阶段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疾病和扎堆死亡。春季育雏第1周温度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根据鸡的反应适当调整温度,温度过低时鸡只尖叫聚堆,过高鸡只分散并喘息,温度合适鸡只分布均匀。
2加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病保证,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是鸡群健康的重要保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然后落实每项免疫接种工作。要保证免疫的确实有效,应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补免。密切关注鸡病流行趋势及周边疫情情况,必要时增加免疫项目、次数及剂量。
2.1正确免疫接种根据当地疫情合理制定免疫程序,严格地挑选疫苗,通过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对鸡只进行免疫接种。
2.2疫苗使用应注意的问题疫苗品种应与鸡群的日龄相符;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应按照说明进行接种;疫苗的稀释应用专用的稀释液或蒸馏水,稀释好的疫苗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注意疫苗的存放;进行滴眼、滴鼻免疫接种前后各24小时不要进行喷雾和饮水消毒。
2.3疫苗反应期育雏期间活苗免疫较多,各种活苗免疫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每个养殖场免疫程序相对固定,可建立鸡群健康档案,找到疫苗反应发生的时间规律,提早投药预防,避免因疫苗的免疫反应继发(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呼吸道病的发生,重点关注进雏后2~3周和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免后反应。
3药物预防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病毒性疾病一般是通过疫苗的接种来达到预防目的,而大部分细菌性疾病则要依靠药物的定期投放预防。春季流行的细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虫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鸡的日龄与环境有很大关系,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订不同的药物预防程序。如沙门氏菌病易发生于育雏鸡;慢性呼吸道病多发于30~60日龄;大肠杆菌病多发于20~40日龄;球虫病多发于15~60日龄等。所以要依据鸡各日龄、各饲养阶段易感染的疾病,适时投放药物以达到预防目的。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期的投药:
3.1气温突变期投药春季气温变化较大,除早晚温差的影响外,冷暖空气的交替作用常造成气温的剧烈变化(大于10℃),这样就会给鸡群造成很大的应激,养殖场应关注天气预报,提早做好准备。
3.2转群应激期投药在培育后备鸡过程中,转群工作是不可避免的,鸡只在转群时会造成很大应激,各种免疫应避开在转群前后3d进行。转群前2d投喂抗生素和多维降低应激影响。
3.3季节性投药春季流行的细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虫病等,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大都与日龄和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用药预防程序。如:沙门氏菌病易发生于育雏鸡;而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易发生于冬春季等。正确安排用药时间必须首先了解各日龄、各饲养阶段易感染发生的疾病,适时投药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4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经常观察鸡群,尽早发现疾病可以尽早采取措施,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觉察疾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观察每天检查鸡群(最好在早上),注意观察症状特别是鸡群精神,活动性及粪便状态;每天鸡群采食量的观察,一旦剩料较多,可能有一定数量的鸡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