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论(收集3篇)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篇1
数据和实例是硕士论文写作中不可少的“血肉”。而紧跟材料的结果与讨论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介绍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讨论与结果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讨论,这部分也是我国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作者不愿意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遗憾。当然,这和硕士论文中对问题的发现、原因的归纳及围绕其而展开的论述解释有很大关系。不少人认为应用可以支持该硕士论文结论为文章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这样也可以获得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
关于结果,一般情况下,在开头用一句话就可简单的介绍原理及实验目的。然后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将图表、数据、公式等体现出来。在结果的最后,应该概括主要的发现,并强调该硕士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如篇幅仍有剩余,可以展望一下该研究方向的前景。
在这里,举例如下:
目前,针对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当植物新品种育种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置于司法机关起诉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人,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赔偿要求,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植物新品种顺利推广。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保护核心;对策;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着。有机农业在我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对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况进行概述,分析有机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
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况
1.1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
在生产中不用或用非常少量的人工合成肥料,一般使用营养价值高的有机肥料来满足农作物基本需求的农业就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顺应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种植与养殖逐渐平衡,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是有机农业发展的重点。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有机农业可保证农作物的品质,而有机农业植物保护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品质的要素进行预防或整治[1]。
1.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核心分析
时代在进步,我国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科技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不论发展经济还是科技,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量都十分大,我国能源的使用量在不断提高着。随着能源危机与生态恶化等问题的逐渐频繁出现,我国应该提高对自然环境、能源、资源等的重视程度,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牺牲环境与能源等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促进我国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队列之中,而农业的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
2保护有机农业植物的核心技术分析
2.1使用合适的种植方式
轮作就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而且要按照固定的顺序轮流种植,种植的农作物中有部分农作物的作用是抵挡病虫害。这种有序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次数,而且还不会损害有机农作物,有利于保护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给有机农作物提供更加优良的生存空间,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合理运用轮作方式,将轮作与复种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还能给农作物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生长环境;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田附近种一些树木、灌木等,不仅可以给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帮助农作物抵挡病虫的侵袭[3]。
2.2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水平
有机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和普通农作物一样,也会被病虫害所破坏,病虫害不仅会降低有机农作物品质,还会降低作物的产量,所以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集中注意力于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促进天敌”是防治病虫害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培养病虫的天敌,将病虫的天敌投放到田地中,有效消灭病虫。还可以用农药来消灭病虫害,一定要选取对农作物危害最轻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尽量避免让农药喷洒到农作物的果实上。
3保护有机农业植物的措施
3.1提高选种水平
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提高选种水平,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选种之后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处理,要选取抗病性与抗逆性强的品种,在种植时要选择颗粒饱满没有病害的种子进行播种。优良的品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且抗病能力比较强,可以抵御一些病虫害。播种之前一定要仔细挑选种子,将劣质种子去除,选种之后要把种子放到阳光下暴晒,可以除掉种子上的病菌。要保证存放种子的位置是干燥的,储存种子时要注意防潮,防止种子发生霉变,此外还要注意在晒种时不能将种子放到铁制物品或吸热性强的物品上,防止种子晒伤。
3.2合理进行农业培肥
农业培肥是有机农业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技术,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使用培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改良土壤的基本结构,给有机农作物提供更加优良的生存环境,对有机农作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土壤培肥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在培肥之前一定要进行研究,合理规划,了解种植区域土壤的基本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合适的方法,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来调节培肥要素的投入;在培肥时还要对有机肥进行处理,一定要避免污染土壤,要加大有机肥料的投入力度,让有机肥的来源与种类更加多样化,选择合理的肥种,让有机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种植的水平,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整理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整理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