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乡土情结(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11 手机浏览

乡土情结范文篇1

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往往与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山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的不同,故乡的状况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内心的乡土情结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影响故乡情结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个人对乡土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动性的差异,我在这里把这些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地域的环境特征对乡土风格的影响是重要的。一般来说,地域环境的要素主要分为气候要素、水文要素、地形要素、植物要素等。本文引入的人为因素的是指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这主要包含生存方式、民族风格以及能源状况等,这些要素就形成了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这就说本文所说的人为因素。不同的认为环境对一个人思想、品行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域环境无差别的情况下,认为因素就成了所有元素结合的一个集合体,要素的组成不同,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在人为因素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居住环境要素和社区聚居环境的影响。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原则与手法探讨

(一)乡土主题餐饮空间

在表现一个餐饮空间特定的主题时,整个设计的步骤都应围绕体现这个主题而实施,每个部分都应在渲染主题所表达的涵义。在体现乡土情结在空间中时,同样需要我们在每个方向上把握乡土元素的有机构成和排列组合,从而完成对乡土情结在餐饮空间中的完美诠释。同时,要根据该项目所针对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确定整个餐饮空间的档次和氛围。空间形态确定好之后,就要对具有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进行细部的装饰。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构成原则

餐饮空间环境家乡气息的构建中,要牢牢地把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把乡土的文化特色清晰的呈现到周围的空间环境中。再设计乡土情结餐饮的空间环境中首先要给顾客一种回乡的亲切感,以及轻松安逸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在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将故乡人文特色贯穿于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实用性、灵活性。营造乡土情结,就要把承载所思怀着的乡土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中表达出来。使乡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得到展示和提升。在餐饮空间中还要注意传统元素的使用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使用习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三)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手法

设计手法是确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应该要考虑的因素,在餐饮空间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多花时间与业主沟通,了解该设计项目的使用者类型、功能目的、空间需求、个性特征以及成本估价。将乡土建筑的内部空间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内部装饰上,应该结合空间的布局,来体现乡土社会人们生活所依附的生活空间。

(四)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文化中,餐饮空间的场景营造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宜过多使用一些程式化的场景。勾起顾客的思乡情结需要让可会看到故乡的特色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使用中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装饰会使得顾客感觉杂乱,往往只需要某一点的装饰就能使得顾客在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并勾勒起顾客的会议,这样才能达到表现乡土气息、体现乡土人文环境的目的。虽然目前室内设计中混搭风盛行,并且也诞生出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在做具有乡土情结主题的餐饮空间时还是应注意元素时空的一致性。

三、总结

乡土情结范文篇2

与青年作家郝周相识于8年前,当时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我也是刚入行的新手编辑,他热诚地向我发来一部长篇书稿,那是一部弥漫着乡土气息的长篇儿童小说,写得流畅、清丽,行文中,感觉其颇受曹文轩的影响,再酝酿摸索几年,难说不成大器。鉴于当年的出版现状,我社还处于争夺儿童文学名家资源的初期阶段,对新手作家的扶持既缺资源,又缺经验,本着为作家负责的态度,我建议郝周先从短篇写作开始,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名度,再出版长篇也不迟。这位真诚、沉稳的湖北青年,真的听了我的建议,潜心短篇写作,短短几年,便硕果累累,近百篇小说、童话作品散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等报刊。当他再次经其同乡前辈儿童文学作家萧袤推荐,投稿给我社的时候,已经是儿童文学界的实力青年作家了,他思路清晰,写作游刃有余,不乏闪光的见解。

郝周投稿给我社的这部长篇作品《偷剧本的学徒》,先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载于《儿童文学》。刊出之后,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郝周便趁热打铁,把发表的短篇作品扩充成了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看了初稿之后,和郝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建议在抗战人物中增加一位给予民众巨大支持的幕后英雄,身份最好是共产党员,这样和主题出版能够契合,真实地展现我党在抗战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人物构成上增加一位女性角色,最好是少女角色,可以和主人公连水相互呼应,也为这部几乎全部是男性人物的儿童小说增加些许柔美的内涵和温婉的格调,为抗战的沉重底色打上一层温暖的人性之光;在细节描写上,加重描写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笔墨,尽力展示黄梅戏文化的美轮美奂,展示小说应有的细腻描写以及作家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

在郝周精心修改之后,我对这部书稿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加工和整理,期间多次就插图的安排、版式的设计、情节的设置、语词的推敲等方面,和郝周进行确认、探讨以及修改。2015年是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我社也计划推出一部主题出版物“红色中国(升级纪念版)”系列丛书,郝周的这部《偷剧本的学徒》正好也纳入丛书中,于2015年10月正式出版。

正如萧袤在书评《永远的学徒》中用三句话对这部作品的概括,《偷剧本的学徒》正是“一卷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图、一部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志和一幅亦庄亦谐的鄂东风情画”。萧袤还毫不吝啬地赞美:“对连水来说,他是一个黄梅戏学徒,他将永远是一个学徒,因为更广阔的人生还在等着他。对创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都走在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我们也是‘永远的学徒’。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推出这样一部优秀的抗战题材长篇儿童小说,既可以告慰先烈,又可以激励后辈,真可谓适得其时,意义深远。”

乡土情结范文篇3

“情结”一词源自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是指人内在心理一种无意识的反映。弗洛伊德曾这样解释:“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乡土情结对于作家来说就是创作的心灵根据地,这种根植于心的感情使作品散发出特有的质朴和醇厚,是一种无法掩饰的自然情怀,它对贾平凹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贾平凹乡土情结的形成,与其幼年的生活环境、成年后农裔城籍的处境以及对秦人秦地风情民俗的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再加上他对受市场经济和城市扩张冲击下的乡村以及以乡村为代表的传统文明的深深忧虑和焦灼,使他更想通过自己的笔来表达对故土的热爱。

一、秦人秦地风土人情的熏染

贾平凹生于商周,长于陕西,可以说,他对陕西风土人情的了解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地域。所以有的人定义贾平凹的时候,认为其是地域性作家。的确,他的作品多是以秦人秦地的文化作为背景,而这个文化背景又总有商周的影子。

商周在历史上一直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四面环山,虽不及江汉灵秀,却有着一种古朴的风韵,虽说不像其他名山名石那样受人们敬仰,但是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商周人的性格。秦汉时期它曾经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为曾为商鞅的领地而得名。丰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商周人古朴豪迈的形象。虽然说先后受到革命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但那些山川风情,并不会因为世易时移而改变。“石头的质感好,样子憨,石中蕴玉,石中有宝,外表又朴朴素素,这影响到我的性格,为人以及写文章的追求。”贾平凹如是说,地域情结对贾平凹作品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陕西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戏曲艺术,民风、民俗以及地域特色都对贾平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这无论是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还是获得施耐庵文学奖的《古炉》以及《高老庄》等作品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民俗风情都是以秦地文化为依托。《秦腔》描写的是发生在丹凤县的故事,脸谱、戏曲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语言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到位,让人体会到浓郁的秦地风情;《古炉》描写的则是陕西铜川古炉,围绕这个烧制瓷器的古镇在“”期间的民生百态进行描写,“细节的洪流”再现了秦地人的乡土文化。而贾平凹之所以能够对细节恰如其分地把握住,就在于他对陕西民俗风情的了解,这种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使他的文章更加充实传神,也使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人性的弱点产生深深的焦虑和忧思。

二、幼年生活的体验和记忆

西方心理学家曾经对人们的成长心理做过研究,他们认为“儿童时代的遭遇创伤或形成的心理意象会执著的活跃于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乡土情结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商周作为贾平凹的故乡,他的人生前19年在那里度过,幼年的生活对贾平凹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成长环境的亲近感和依恋之情一直伴随着他,幼年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他之后写作的重要生活题材。

贾平凹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贫困的家境、身体的瘦弱矮小使他经常受到排挤和漠视,在学校的时候他经常要看那些家世好、个人条件好的孩子的脸色,包括吃饭和运动,“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而初中离校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在那个依靠体力劳动挣工分生活的圈子里,要身板没身板、要力气没力气的贾平凹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就是和妇女一起劳动都经常会被辱骂。“老农们全不喜爱我作他们帮手,大声叱骂,作践。”“集诸多缺点于一身的婆娘来管制我,用唾沫星子淹我。”

幼年成长时期的孤独和无助使贾平凹形成了内向、自卑、敏感而又忧郁的性格。但这也给了他更多感受社会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当对客观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贾平凹开始自然的在山水间寻找宁静,堂屋前的石阶、头顶盘旋的大鹰、重重叠叠的山石以及白云和圆月,故乡山水的古朴和温馨都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在那样开阔的天地下,他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书籍,去咀嚼人生的味道。“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是从那儿获知的。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

早期生活幸与不幸的经历,对于贾平凹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离开那块土地之后,成为一种割舍不断的情,令他不断地纠结、回味,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三、根深蒂固的“农民”意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一代代传承着叶落归根的思想,这种乡土情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乡土文学就成为这种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贾平凹在19岁以前一直是一个农民,偶然的机遇使他脱离了农民的身份,但是对于贾平凹来说,这19年是人生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他对社会的认识、性格的形成以及生活习惯等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当他19年后成为一个城里人的时候,生活环境的改变却让他感到极大的不安,对现代文明的困惑使他对乡土更加眷恋和怀念,并将这种情感诉诸于笔端。

“我出身乡下,懂得贫困,懂得农民,其感情是渗在血液中的”。在当代作家中,出现过赵树理、沈从文等一大批乡土文学家,但是像贾平凹这种土生土长的、经历过苦难的农民作家并不多,正是这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农民意识,使他在多年后一直坚守着农民的坚韧和质朴,这与插队下放的乡土作家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从他的外部形象上,他不时尚,一口浓重的乡音在多年后依然如旧。其次是他的生活习惯上,保留着农民的习惯,有钱但是并不奢侈,面食依然是他的最爱,甚至他保有农民的那些吝啬,很少请朋友大吃大喝,如果他请客,吃葫芦头泡馍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对于网络这些新生事物,他也适应得很慢。再者,他个性的缺陷,自卑、懦弱、不善言谈也没有随着地位的改变而消失。这些外在的表现,都在反映着一个内涵,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一个乡下人。对此他也从不讳言:“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同时,在他的言语间也从不曾掩饰对曾经所处环境的抱怨,他曾坦言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既爱又恨,对于自己曾经受到的屈辱,未能健康成长的身体他都未曾忘怀。但是在恨过之后,他却发现正是这些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促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视角和题材领域,并让他对生命的原型产生深切的思考。“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骨头里的。”

四、处在城乡边缘的矛盾与纠结

在经过19年的贫苦农村生活后,贾平凹踏入了都市的圈子,突然改变的命运让贾平凹惶恐而又迷惑,他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自卑、好奇而又无法适应。当对城市熟悉后,看透了隐藏在现代文明中的丑陋和污秽以及人性的冷漠,那些曾经让贾平凹恨不得永远逃离的乡土人生被重新审视和定义,成为贾平凹感情的寄托地。

贾平凹的幼年生活使他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而当已经习惯了农民身份的他突然面对城市的时候,繁华的大都市加重了他的自卑感。曾经的农民身份、洗不掉的农民习气以及深入骨子里的农民意识,都让他感到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其实每个人在自己力量不能超越的事情面前都是有自卑感的,但它并不是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境遇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自卑和自尊是相对而言的,强烈的自卑感会刺激人对自尊的追求,爆发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需求和能量。具有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的贾平凹,就是在强烈的自卑感下产生了一种超越的欲望。他要用自己的笔,要让自己的文学征服这座城市,证实自己的强大。城市的现实让他产生“重返故土”的愿望。而这种感情就通过他的笔转化成跌宕起伏的文字,改变着他的人生,述说着他对乡情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