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术后的护理(收集3篇)
甲状腺术后的护理范文篇1
循证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甲状腺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甲状腺手术;并发症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1]。其核心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好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提供服务,是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护理发展的趋势[2]。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周围的解剖复杂,变异多[3],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早期发现并发症,是保证甲状腺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甲状腺手术52例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腺体外科于2008-07―2009-07收治甲状腺手术患者52例,男17例,女35例;年龄25~58岁。手术方式:患侧腺叶部分切除术25例,患侧腺叶大部分切除术13例,患侧腺叶全切除术8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加对侧腺叶部分切除术5例,甲状腺全切加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发生出血1例,声音嘶哑1例,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甲状腺危象1例。
2循证护理方法
2.1出血
2.1.1循证问题患者为甲状腺腺瘤病人,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2h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切口有渗血,引流管引流出鲜红色血液约300mL。
2.1.2循证支持根据提出的问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甲状腺的血管较多,血运丰富,术后咳嗽、呕吐、颈部活动、吞咽、说话过多过频等均可造成结扎线的脱落或因皮瓣广泛渗血,造成皮下血肿,通常发生在术后24~48h以内[4]。
2.1.3护理干预①术前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②术后48h内,患者不宜过多说话,颈部不宜过频活动,以减少切口内出血。术后痰多且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帮助患者咳痰。③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切口渗血情况,有引流管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24h内引流量超过150mL,颈部有紧压感,呼吸费力,口唇发绀,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床旁抢救,拆除缝线,清除积血,如出血严重,应急送手术室彻底止血。本组患者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重新彻底止血治愈。
2.2喉返神经损伤
2.2.1循证问题患者为甲状腺腺瘤病人,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术,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
2.2.2循证支持查阅相关文献58篇。文献报道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手术中切断、缝扎、挤压和过度牵拉等引起,一侧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表现为失音、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及早手术[5]。
2.2.3护理干预①预防关键在于术中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血管。②正确评估患者的声音变化,清醒后向患者提问,力求回答简短,以早期判断有无神经损伤。③对声音嘶哑者予以安慰解释,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嘱患者少说话,以利于声带的休息,或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理疗、针灸等治疗。本组患者喉镜检查未见声带运动障碍,声门闭合良好,未经治疗自行恢复正常。
2.3甲状腺功能低下
2.3.1循证问题患者甲亢术后第4天表现为手足麻木感。
2.3.2循证支持检索相关文献,获得实证手术后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的发生率为2%,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受到损伤或血运受到影响,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2.3.3护理干预①术后3~5d注意观察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抽搐发作时,静脉推注10%的葡萄糖酸钙,症状缓解后应继续口服钙剂。②对反复或严重的低钙血症患者同时给大剂量维生素D制剂预防发作。③饮食应当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黄、鱼类等。给予高钙低磷食物,如绿叶蔬菜、海产品等。本组患者经上述处理症状缓解治愈。
2.4甲状腺危象
2.4.1循证问题患者甲亢术后24h出现高热(体温39℃)、脉搏快(120次/min)、烦躁、大汗淋漓。
2.4.2循证支持检索相关文献35篇,甲状腺危象是关系患者安危的严重症候,多发生于术后12~36h,多数与术前准备不充分及手术应激有关。
2.4.3护理干预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待基础代谢率正常,循环系统症状改善后再施行手术,术后继续给予碘剂是预防甲状腺危象的重要措施。②降温:配合冬眠药物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尽量保持在37℃左右。③吸氧:以减轻组织的缺氧。④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补充碘溶液,紧急时可用10%碘化钠5~10mL加入500mL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以减少甲状腺素的释放。⑤镇静剂常用鲁米那或冬眠合剂肌肉注射。⑥有心衰者可给予毛地黄制剂,如有肺水肿可给予速尿。本组患者经积极对症处理治愈。
3体会
通过对甲状腺手术后并发症实施循证护理,护士根据循证护理的“3个要素”广泛地查询资料,寻找当前最新最实用的研究依据,结合患者的需求,制定最佳护理方案,使对甲状腺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更具科学性,提高了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248.
[2]毕荣华,黄贤凤,严翎.循证护理在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7,23(12):40-41.
[3]罗艳丽.甲状腺围手术期监护[J].华西医学,2005,20(3):460-461.
[4]陈祥燕.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护理[J].海南医学,2003,14(9):118-119.
甲状腺术后的护理范文篇2
甲状腺疾患包括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对甲状腺手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探讨如下。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几乎所有的患者对甲状腺疾患的诊断,手术中疼痛以及手术后遗症等问题都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向患者介绍各种术前检查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便按时完成各种检查,以防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
1.2饮食护理甲亢患者术前要注意营养,因代谢旺盛,易饥饿,热量消耗大,故需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术前2周开始,禁止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烟酒等。饭后用漱口水漱口,注意口腔卫生。
1.3协助做好各种术前检查
1.3.1测定甲状腺吸碘率[3]甲状腺具有摄取和浓聚无机碘能力,碘被聚的速度和数量与甲状腺的功能有关,检查前注意,如含碘高的海带、紫菜、抗结核药等均可导致甲状腺吸碘的功能降低[3]。因此曾用过含碘率较高的食物或药物应停用2~4周,才做此项检查,如甲亢患者术前服碘剂治疗时,检查日早晨应停服碘剂。
1.3.2测定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人在清醒,空腹无紧张及外界温度等影响时的能量消耗率,它与甲状腺功能呈平行关系,做此检查有助于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检查前2周停服影响甲状腺功能药物,嘱患者于检查前一日晚餐宜少食,夜间保证充分的睡眠,检查日晨禁食、不吸烟、不饮茶、进少量的开水,查前排空大小便。BMR正常值为10%~+10%,如患者有器官衰竭、高热、精神失常等症状,哺乳、月经期者不宜行此项检查。
1.4术前服药期间护理甲亢患者手术前服碘可使甲状腺血供减少,腺体缩小变硬,有利于减少手术中与术后出血,口服复方碘溶液,从5滴开始,每日增加1滴至15滴,3次/d,连服2周,碘刺激口腔和胃黏膜,常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应于饭后或稀释药液后再口服,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病情,待症状改善,体重增加,脉率恢复,BMR接近正常时,再加服碘剂2周,患者在服抗甲状腺药物期间每隔1~2天应测体重1次(治疗有效者体重增加),应予记录。
2术后护理
2.1体位、口腔及饮食护理颈丛麻醉或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及切口分泌物外流,24h内尽量限制颈项活动,避免颈部弯曲或过伸、快速的头部运动,以防气管压迫或引起伤口牵拉痛,起床时用手支持头部,以免被牵拉。术后伤口疼痛,口腔内分泌物增多后易致细菌繁殖,术后1~2天应加强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用含漱液漱口。术后1~2天给予温、流食,便于患者吞咽,可防止或减少伤口疼痛,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或自我催眠术,以减轻其对疼痛的敏感度,如术中有喉上神经损伤不宜进流质饮食,可给半流食或静脉输液。
2.2术后出血护理术后出血与术中大血管损伤、结扎不紧有关,应严密观察敷料渗出情况及引流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不超过100ml。切口出血多发生于24~48h内,尤以24h内为多,告知患者避免剧烈咳嗽、说话过多,消除出血诱因,严密观察颈部创口有无肿胀。如引流出血液多而快,应通知医生。
2.3甲状腺危象的观察及护理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术后12~36h,护士在观察中如发现患者高热,脉快而弱(脉率可增至120次/min)伴有躁动、大量出汗,并伴有呕吐、水泻、谵妄,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即刻吸氧,以减轻组织负担,予头部大血管及四肢处放置冰袋,冰水灌肠,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尽量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7℃左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复方碘化钾液3~5ml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4喉返、喉上神经损伤的观察及护理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术中切断、缝扎、挫夹或过度牵拉,也有少数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的牵拉所致,对已有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认真做好安慰解释工作,给予中药湿敷,针刺疗法,适当用维持素B1、B6等药物,促进供血,3~6个月后可逐渐恢复功能,喉上神经损伤多为术中结扎甲状腺动脉时,离开腺上极较远,分离时欠仔细,连同周围组织大束结扎所致。损伤外支,声带松弛、音调降低,损伤内支,喉黏膜丧失感觉,进流质时易发生呛咳或误咽,护理上应关心患者饮食,协助患者坐起进食或进半流质,半固体食物。
甲状腺术后的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甲状腺癌;131碘;护理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大约占人类全部肿瘤的1.4%,男女之比约为1∶2~3。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由于分化程度高又被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两者占甲状腺癌的80%以上。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上一直存在分歧。近年,国内外内分泌学专家、外科学专家及核医学专家均认为,DTC的治疗应分三个步骤:甲状腺外科全切131碘切除残余灶(转移灶)足量甲状腺素抑制治疗[1]。是目前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2]。131碘尤其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我科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对6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予口服131碘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5例,男25例,女40例;年龄24~65岁,平均42.5岁;手术方式为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病理分型:甲状腺乳头状癌45例,滤泡状癌20例;术后均残留甲状腺,伴有颈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
1.2治疗方法甲状腺切除术后4~6周,一次性口服131碘。无转移灶患者常规给予131碘100mCi行残留甲状腺组织清除治疗,5例伴有转移灶者给予131碘150~200mCi,以达到清除剩余甲状腺,治疗转移病灶的目的。
1.3结果治疗后4个月行131碘全身骨显像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测定,52例患者颈部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破坏,8例转移灶消失,5例转移灶缩小。
2护理
2.1心理护理首次接受131碘治疗患者,由于对放射性治疗不了解,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心理。护士要重视服药前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单纯手术不可能将甲状腺组织完全切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仍有摄取131碘功能;分化好的滤泡性癌和乳头状癌,在切除原发灶或用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SH)刺激后,其转移灶80%以上有摄取131碘的功能[3],两者均可以被131碘所释放的β射线破坏。告知患者该治疗具有方法简单、安全、痛苦少等优点,而且术后首次清除剩余甲状腺组织时间的长短与成功率高低呈线性关系,即随着术后首次清除剩余甲状腺组织时间的延长,成功率呈降低趋势[4]。使患者了解131碘治疗的意义,树立信心,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给患者积极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前准备患者停服甲状腺素片及含碘食物4周以上;检查血常规、测定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四碘甲腺原氨酸(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肝肾功能;X线胸部摄片及全身骨显像;服用抗131碘副作用的药物,如胃黏膜保护剂,服131碘前2天开始口服强的松片,防治131碘辐射作用引起的喉头水肿。治疗当日空腹,如有感冒发热、腹泻、呕吐等暂缓治疗;教会患者自测体温、脉搏。
2.3治疗后护理
2.3.1放射防护治疗甲状腺癌时使用131碘剂量大,除了病灶摄碘外,大量131碘从尿液、汗液、唾液中排出均有放射性。患者应住院治疗,限制社会交往活动,待其产生的辐射危害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出院。护理中注意外照射防护和避免131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患者住单人房间,谢绝探视,孕妇和儿童不宜与患者接触;指导患者正确处理排泄物和污染物,衣裤、被褥做一定的放置衰变处理,且单独清洗;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需穿防护服,尤其在服131碘后3天内,尽量缩短接触放射线的时间;治疗5~7天后,行甲状腺局部及全身骨显像。患者体内滞留量
2.3.2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2.3.2.1喉头水肿大剂量131碘治疗后,其辐射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放射性炎症反应,当残留甲状腺组织较多、摄取131碘剂量大时易发生喉头水肿,表现为颈前区肿胀、疼痛。在服131碘后1周内需密切观察,准备好急救用品;继续服用强的松片,严重时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2.3.2.2唾液腺功能受损131碘治疗时部分碘被唾液腺吸收,影响唾液腺功能。加强口腔护理,口干时可口含话梅糖或咀嚼口香糖,促进唾液腺分泌。
2.3.2.3放射性膀胱炎131碘随尿液排出时对膀胱黏膜有放射损伤。一般治疗后2~3天出现尿频、尿急,应指导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以减少对膀胱的照射。
2.3.2.4放射性胃肠炎口服131碘后能损伤消化道黏膜。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遵医嘱口服硫糖铝混悬液、胃复安片及复合维生素B;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2.3.2.5骨髓抑制少数患者131碘治疗后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治疗后每周检验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连续6周,根据结果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2.3.3饮食指导口服131碘治疗后忌食海带、各种海产品及碘盐,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钠饮食,细嚼慢咽,少量多餐。
2.3.4出院指导向患者说明出院后复查的重要性,嘱患者1~2个月后复查甲功五项,4个月后复查131碘全身骨显像;告知患者按时服用甲状腺素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育龄妇女治疗后1年内避免怀孕。
3小结
目前,口服大剂量131碘是治疗中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甲状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切除原发灶后有摄碘功能的残留及转移灶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其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患者更容易接受的特点。由于131碘能被组织高度选择性地吸收,发射的高能β射线辐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残留或转移病灶,有效地限制了病变的复发和转移,从而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康增寿.131I治疗甲状腺癌.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3):252-253.
2裴著果.核医学影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