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4 手机浏览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信任度;知识转移;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系统动力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12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053-07

ResearchonRelationshipEvolutionbetweenKnowledgeTransfer

andTrust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

XIAWei-li,LIXiao-ge

(SchoolofManagement,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an710129)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mponents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two-dimensionaltrustmodecontainofdirecttrustdegreeandindirecttrustdegree,acausalgraphandasystemdynamicalmodel,whichcoulddescribethedevelopment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werebuilt.ThesystemdynamicalmodelwasrealizedbysoftwaretoolVensim,followingbysimulationanalysisandmodelvalidationandsensitivitytest.Thesimulationresultsshowthattrust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isaffectedbymultiplefactors,changingintheformofascendantcurves,trusthassignificanteffectsonknowledgetransfer,andtheimprovementoftrusthelpstheincreaseofknowledgetransfer.

Keywords:trustdegree;knowledgetransfer;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systemdynamics

1引言

快速变化的竞争和世界范围内的创新速度使单个企业无法孤立地解决组织间的创新行为,因此大量的企业选择参与创新网络、战略联盟或者其他形式的跨组织联系,以期实现某种形式的“协作优势”。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相对优势在于网络内各创新主体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信任作为连接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各成员的重要关系纽带,有利于网络中知识转移水平的提升。

信任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和组织中(如团队、企业、网络组织等)<sup[1]</sup,随着对信任研究的加深,管理学领域将信任与知识转移结合起来,认为信任是一切合作关系的前提,尤其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存在利益关系的组织中,信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sup[2]</sup。对于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联,AnoopMadhok提出:组织间信任可以为合作双方建立长期的资源合理分配和认知的共享<sup[3]</sup。随后大量的文献和实证研究证明<sup[4~6]</sup,信任会影响知识转移,信任可以促进有效的知识转移,信任会增加信息交换的数量,与知识转移呈正相关<sup[7]</sup;信任能促进组织的知识转移,因为它增加了合作伙伴帮助对方理解新的外部知识的愿意,缺乏信任会对有效的知识转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转移给知识接受者的知识来源不确定的情况下<sup[8]</sup。

尽管信任对于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显著,但长期以来,对于信任的研究是从定性和变量相关性方面去解释,这种研究方式忽视了信任的计量分析和信任度变化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无法深度揭示信任的动态性和演化,也忽视了反馈效应及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信任结构模式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学研究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动态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及灵敏度分析,揭示高校对企业的信任度与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为校企双方知识转移行为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2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分析

大量研究证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方面:知识发送方(知识发送方的特性、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收方(知识接收方特性和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和知识转移情境(信任、知识距离和开放程度等)<sup[9]</sup,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对企业信任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2.1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模式结构

高校和企业在合作创新网络内为共同完成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为预防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相关的知识转移成本,需要对企业的信任度进行评估,以得出对方在未来合作过程中可靠性、诚信度及合作能力的预期。本文将信任视为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纽带,校企知识转移量受知识阈值和信任度的影响。信任度由直接和间接信任度组成,构建模式为在历史合作直接信任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网络关系接近特征与信任开放传递特征,通过信任征集与反馈过程获取间接推荐信任<sup[10]</sup。

(1)直接信任度。高校对企业的直接信任主要来源于对历史合作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对已有典型信任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根据经验,最新发生的合作行为可信性最高,远期合作行为的信任度逐渐衰减<sup[11]</sup,本文引入信任衰减系数,直接信任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交互次数、合作成功次数、最近一次交互信任值、历史交互信任度、历史合作满意度影响系数和衰减系数,高校对企业的直接信任度公式如下:

Td(A,B)=Tt-1(A,B)+λ×Th(A,B)×γNN0

0.5N=0

Tt-1(A,B)表示最近一次的校企合作信任值,A、B分别表示高校和企业,λ是调节系数,调节校企历史合作满意度对直接信任度的影响,用m表示校企合作成功次数,N是高校和企业近期直接合作次数,则λ=m(N+1)。Th(A,B)代表校企历史交互信任度,γ是信任度衰减系数。当初始阶段,校企双方完全没有合作历史时,信任度为默认值0.5。

(2)间接信任度。在评价企业的信任度时,仅凭直接信任是不完善不可行的,因此本文构建了间接信任度Ti(A,B),用以描述高校对推荐者关于企业的反馈推荐信任值真实性、准确性的度量。间接信任度受到推荐者的可信度、推荐者对企业的直接信任度和信任者数量的影响。根据信任关系的传递性,本文假设推荐者信任度越高,推荐信息越可信。推荐者数量为n,但由于信任传递的有限性,设置推荐链最大长度为5,Td(A,C)为推荐者的可信度,Td(C,B)TC为推荐者的可信度,当有多个推荐者时,校企的间接信任度为:Ti(A,B)=1n∑nc=1Td(A,C)Td(C,B)。

(3)信任度。综合校企的直接和间接信任度,引入自信因子α(α∈(0,1)),自信因子代表直接信任度在综合信任度中所占的权重,α值越大,表明直接信任权重越高,即高校更相信自己的直接经验,得出校企之间的信任度为:

T(A,B)=αTd(A,B)+(1-α)Ti(A,B)

2.2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因果关系分析

在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中,高校为知识发送方,企业为知识接收方,企业通过合作创新网络接受来自高校的转移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高校的知识存量由知识创新量和知识失效量决定,企业的知识存量由知识创新量、知识失效量和转移知识量决定。由此构建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模式

知识转移量是由知识势差、知识转移阈值、信任度共同决定。高校知识存量的增加导致知识势差的增大,知识势差的存在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可能性,知识势差的增大使得知识转移意愿增强,知识转移量增多;知识转移阈值的设定体现了高校对自身核心知识的保护,当知识转移越接近高校的核心知识,校企知识势差越小,知识转移量越少,直至转移停止<sup[12]</sup。信任与知识转移量正相关,当高校通过与企业的直接交互或其他多个第三方的推荐建立起较高的信任度时,就降低了对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预期,增强了对企业合理有效利用转移知识的信念,提高了高校的知识转移意愿,进而增多知识转移量。

3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1模型基本假设

(1)校企双方存在知识势差,高校的初始知识存量要高于企业的知识存量。

(2)高校的知识失效率大于企业的知识失效率,高校的知识有效期长于企业知识有效期。

(3)高校和企业的成功交互次数小于等于校企的历史交互次数。

(4)在校企双方存在交互历史时,信任度中直接信任度所占权重高于间接信任度。

依据上文的分析,建立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如图2和图3所示。模型中主要的变量和常量有:状态变量(L)2个,流率变量(R)4个,辅助变量(A)9个,常量(C)8个,共23个变量。

表1系统变量列表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

状态变量高校知识存量,企业知识存量

流率变量高校知识创新量,高校知识失效量,知识转移量,企业知识失效量

辅助变量高校知识创新率,知识转移阈值,知识势差,

企业知识创新率,信任度,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信任衰减系数,历史满意度影响系数

常量历史交互次数,最近一次交互信任度,历史交互满意度,推荐者的可信度,推荐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推荐者数量,合作成功次数,自信因子

3.2方程及参数说明

高校知识存量=INTEG(高校知识创新量-高校知识失效量,20);

高校知识创新量=高校知识存量×高校知识创新率;

高校知识创新率=WITHLOOKUP{Time,[(0,0)-(30,0.2)],(0,0.06),(30,0.09)},用表函数来表示高校的知识创新率,设定在30个单位的仿真时间内,高校的知识创新率按线性提高百分之三。

高校知识失效率=0.02;

高校知识失效量=STEP(高校知识存量×高校知识失效率,8),用阶跃函数来模拟知识失效的过程,高校的知识在8个仿真时间单位后失效,失效的知识量为高校知识存量的百分之一。

企业知识存量=INTEG(企业知识创新量-企业知识失效量,5);

企业知识创新量=企业知识存量×企业知识创新率;

企业知识创新率=0.02×知识转移阈值;

知识转移阈值=IFTHENELSE(企业知识存量/高校知识存量小于0.75,企业知识存量/高校知识存量,0.75),当阈值达到0.75时,高校不再向企业转移知识。

企业知识失效率=0.01;

企业知识失效量=STEP(企业知识存量×企业知识失效率,6)。

知识转移量=SMOOTHI(IFTHENELSE(知识转移阈值小于0.75,信任度,0),1,0),0.75是知识转移阈值的上限,超过0.75时,高校向企业的知识转移停止,知识转移量为0,用一阶信息延迟函数来表示知识从高校转移到被企业吸收的过程,延迟时间为1个仿真时间单位。

信任度=自信因子×直接信任度+(1-自信因子)×间接信任度;

直接信任度=IFTHENELSE(历史交互次数大于0,最近一次交互信任度+历史满意度影响系数×(历史交互满意度×信任衰减系数)/历史交互次数,0.5);

间接信任度=推荐者的可信度×推荐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推荐者数量自信因子=0.7。

信任衰减系数=WITHLOOKUP{Time,([(1,0)-(30,1)],(1,0.38),(30,1)},用表函数来表示校企之间的信任衰减系数,设定在30个单位的仿真时间内,信任衰减系数分从指数分布γ=e-(30-Time)/30。

合作成功次数=RANDOMUNIFORM(0,5,3);

历史满意度影响系数=SQRT(合作成功次数/(历史交互次数+1));

历史交互次数=RANDOMUNIFORM(1,10,5);

最近一次交互信任度=RANDOMNORMAL(0,1,0.6,0.01,0.4);

历史交互满意度=RANDOMNORMAL(0,1,0.7,0.01,0.6);

推荐者的可信度=RANDOMNORMAL(0,1,0.4,0.01,0.3);

推荐者对企业的信任度=RANDOMNORMAL(0.1,0.8,0.5,0.01,0.4);

推荐者数量=RANDOMUNIFORM(0,5,2)。

图2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因果关系图

图3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流图

4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模型仿真与分析

4.1模型仿真

本文采用vensimPLE软件来仿真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中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模型,设定仿真时间为30个月,初始时间为0,步长为1个月,高校的初始知识存量为20,企业的初始知识存量为5,主要变量的仿真处理结果如图4所示。

图4系统仿真结果

4.2模型有效性检验

对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以验证模型仿真结果与校企知识转移行为与信任演化趋势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模型有效性检验有两种:理论检验和历史检验,本文通过理论检验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sup[13]</sup。设定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和知识转移演化模型的初始状态,得到信任度、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存量,知识创新量,知识失效量,知识势差和知识转移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结合系统仿真结果和不同时点上各变量值,归纳总结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主体的行为特征和演化规律。

模型有效性分析如下:

(1)高校对企业的信任度在仿真时间内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直接信任度在前20个仿真时间波动较小,从第20个时间点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这符合信任的衰减规律,最新发生的合作行为可信性最高。直接信任度在信任度中占比重较大,而直接信任度受信任衰减系数、历史满意度影响系数、历史交互满意度等变量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因子的变动都可能引起信任度曲线的波动,如在第20个仿真时间内的信任度达到最高点,可能是由于此阶段,交易成功在历史交互次数中所占比例较高,或最近一次交互信任度较高引起的。在第21个仿真时间里,信任度急剧下滑,这是由近期交互信任度的突变引起的,如校企双方重大合作项目的失败或者机会主义、投机行为的出现,使直接信任度迅速下降。为避免或减少信任度的剧烈波动,可通过引入奖励或惩罚机制来监控机会主义、投机行为的发生,弥补合作失败对双方造成的损失。

(2)高校和企业的知识存量随着仿真时间的演进,仿真时间内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于初始阶段高校知识存量高于企业,且高校的知识创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企业的知识创新量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低于高校;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更新速度快,系统设置企业的知识失效量周期为6个月,企业的知识失效量速率高于高校,因此经历30个仿真时间后,高校的知识存量要稍高于企业的知识存量。

(3)知识势差和转移知识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再波动增加的趋势。仿真初始,高校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创新率高于企业,高校知识增长量略高于企业,高校对企业的信任度水平较低,知识转移量低,使知识势差小幅增加。随着信任度的提高,转移知识量逐渐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弥补了知识创新率上的差距,与高校的知识势差缩小,直至转移阈值达到临界值,知识转移停止。高校对企业的转移知识量不再增加后,知识创新优势再次显现,高校知识存量快速增长,知识势差增大,转移阈值变小,知识转移再次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通过对模型的理论检验可知,主要变量的演化规律与实际是相符的,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演化模型可以对校企信任度、知识转移量和其他主要变量的演化趋势进行有效的模拟和仿真,说明本模型具有刻画真实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演化的能力,能够据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4.3模型灵敏性检验

灵敏度分析是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考察对模型仿真输出的影响程度,为实际工作提供政策和决策支持<sup[14]</sup。本模型主要是针对自信因子、知识转移阈值与合作成功次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1)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调整自信因子,方案1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将自信因子增为0.8,在方案1的基础上将自信因子降为0.6,得到方案2的信任度。由图5可知,随着自信因子的增大,信任度水平逐渐提高,知识转移量逐渐增多。可知,信任度与知识转移量正相关,较高的信任度有利于提高校企之间的知识转移水平。

(2)保持其他参数不见,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将知识转移阈值边界上升为0.8,得到方案1,继续上升为0.85,得到方案2,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随着知识转移阈值的提高,知识阈值曲线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由随着临界值增大,高校知识保护程度降低,知识转移阈值达到临界值,知识转移停止,随着知识转移阈值的增大,知识转移量减少的时间点延后,且知识转移量逐渐增加。

(3)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方案1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将合作成功次数最大值调整为6,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将合作成功次数最大值调整为7,合作成功次数变化所引起的信任度与知识转移量的变化如图7所示。合作成功次数的波动范围增大引起了信任度的波动幅度提高,信任的波动影响了校企知识转移量的变动,知识转移量的波动变化趋势与信任度的波动趋势相一致,这也印证了上文的分析。

5结论

本文以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给出了信任与知识转移行为演化关系的因果关系图并构建了系统流图,进而使用VensimPLE软件实现了系统仿真,并就自信因子、知识转移阈值和合作成功次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校企合作创新网络高校对企业的信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且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信任度对知识转移量的影响显著。自信因子、知识转移阈值和历史合作成功次数对知识转移量的灵敏度较高,但自信因子、历史合作成功次数都是通过信任度间接影响知识转移量,因此,校企知识转移量受信任度的影响,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较高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校企知识转移量的增加。

由此,在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创新网络,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价值创造时,有必要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并通过激励和惩罚机制的设置,保持信任度的稳定增长,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双方知识转移过程的实现和网络内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益于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知识价值创造的目标。此外,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故忽略了其他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且由于信任度的计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因此模型中对部分变量和方程的设定实行了简单化处理,更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模型中的体现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JialinHardwick,AlistairR.Anderson,DouglasCruickshank.TrustFormationProcessesinInnovativeCollaborations:NetworkingasKnowledgeBuildingPractices[J].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13,16(1):4-21.

[2]RogerCMayer,JamesHDavis,FDavidSchoorman.AnIntegrativeModelofOrganizationalTrust[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3):709-734.

[3]AnoopMadhok.OpportunismandTrustinJointVentureRelationships:AnExploratoryStudyandaModel[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1995,11(1):57C74.

[4]AnnaSankowska.RelationshipsBetweenOrganizationalTrust,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Creation,andFirmsInnovativeness[J].TheLearningOrganization,2013,20(1):85-100.

[5]GianCasimir,KarenLee,MarkLoon.KnowledgeSharing:InfluencesofTrust,CommitmentandCost[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2,16(5):740-753.

[6]MichaelD,Santoro,PaulEBierlyIII.Facilitatorsof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s:AKnowledge-BasedPerspective[J].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ment,2006,53(4):495-507.

[7]TsaiW,GhoshalS.SocialCapitalandValueCreation:TheRoleofIntra-firmNetwork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8:464-476.

[8]GallieP-E,GuichardR.DoCollaboratoriesMeantheEndofFace-to-faceInteractions?AnEvidenceFromtheISeeProject[J].EconomicsofInnovation&NewTechnology,2005,14(6):517-532.

[9]张力,聂鸣.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1):27-31

[10]张树臣,高长元.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信任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9):1301-1308.

[11]周茜,于炯.可信网络中基于信誉和风险评估的动态信任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1):4211-4214.

[12]徐升华,尹红丽.组织内部知识整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6):890-897.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创新;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的时代性非常强,在不同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表现出的特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图书馆情报工作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什么时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按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也日益现代化,同时在知识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图书馆情报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保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图书馆情报动作能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知识服务特性

1.1知识服务概述

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通过相关知识和服务,旨在在用户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资料的时候将最符合用户的材料和资料传递给用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整理、调配,将文献和相关资料中最为有用,包含最深刻研究成果和最大信息量的资源进行集中展示,方便用户的选择。

1.2知识服务的总体特征

知识服务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服务,知识服务因其用户要求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的特征。知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用户,因此知识服务的整个工作都围绕者用户展开,旨在帮助用户获得自身真正需要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这就要求知识服务要按照用户相关的搜索习惯的信息需求方式来对于知识服务自身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以便能够真正为用户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对于知识服务本身的发展来说,用户对于服务体系的反馈十分重要,知识服务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改善自身的服务形式。知识服务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用户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知识服务自身在科学技术面前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网络、数据库等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在数字知识服务的状态下,知识服务正在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改善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定制自身服务项目。知识服务强调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和信息偏好,采取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帮助用户寻找知识、解决问题,向其提供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知识服务旨在通过对于纷繁复杂知识和信息的处理来为用户的检索提供便利,让用户能够在庞大的知识系统之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知识服务工作者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出真正能够符合用户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某种标准的分类组织和相关描述,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让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搜索到。

2.知识创新背景下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

2.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特点

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在新时代下有以下特点,图书馆情报的综合化和统一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图书馆情报工作已经在加强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以求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跟随上时代的脚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学科对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广泛采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用户(读者)社会服务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图书情报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图书情报工作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多样化,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学科的科研和理论研究工作都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以来,我国的图书馆情报学丰富了自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在对于自身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也日益重视对于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数字、网络科学技术的研究,这使得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方法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验法、实证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图书情报领域广泛应用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成为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以不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发展,图书情报学正在不断向其他相关科学进行学习和借鉴,图书馆情报借鉴的主要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促进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这也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多学科综合化的研究和发展,使得图书情报学在新时期下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对于现代的图书情报工作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内部的人才,更加需要专业以外的人才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计算机、数学、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具体创新途径

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应该而且能够提供和创造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集成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整合资源、服务、用户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综合环境。图书情报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能够通过相关管理系统和资源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对于现有资源进行相关的编排和管理以实现有效的管理,让相关用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为用户自身的使用提供最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机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资源系统主要是指智力资源和专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为系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信息保证系统的存在和适应社会发挥发展,同时通过从知识管理子系统中获取系统化的知识,或者直接向知识交流子系统提供知识或知识服务。

3.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创新模式

构建相应的知识学习和分享平台是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创新模式,这个平台主要面向用户的知识消费,通过一定的金钱来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和资源,同时平台也能够为专家和普整理户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方便专家和普整理户之间的交流,头脑风暴促进知识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平台自身的建设能够为用户的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提供平台,丰富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形式。增值服务和相关平台的建设对于相关机构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将系统内部的知识转化成为用户的主观意识,另一个是将用户或者专家的主观意识转化成为共享性的知识,丰富知识体系。这样一种集成知识服务、知识学习和知识增值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就构成了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环境。

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创新无时无刻地在进行,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在催促着图书馆情报工作的转型,现代的图书馆公共为了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加快正在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自身功能完美地实现。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更随上知识创新的速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图书馆情报工作也在不断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以求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参考文献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价值网络;知识整合;传媒价值创新绩效;传媒跨界整合;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传媒业产业内与产业间分工正重新划定,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纵向解体,横向整合,跨越传统产业边界,跨越不同媒介形式,跨越不同国家、区域的信息传播产业,即“大媒体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竞争、合作、渗透、融合;与此同时,受众市场也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传媒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使得传媒组织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一从单一媒体间的竞争转化为数个传媒组织联合构建的传媒组织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传媒组织通过跨媒介、跨行业的合作或并购来整合资源,重构原有的价值创造系统。早在2009年1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报系成立,成为集传统报纸、新锐周刊、网络和户外新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以活动为依托,实现了广告、发行、采编和活动四轮驱动整合效应的提升。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日报集团又共同出资打造的中国第一本专业网购指南杂志《淘宝天下》。淘宝网和湖南卫视合作组建“快乐淘宝”公司,联手拓展电视网购新市场,创建电子商务结合电视传媒的全新商业模式。跨界整合,正在成为这一轮传媒整合的主要动作特征。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组织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行业框架,传媒竞争行为也不再表现为基于某种既定模式的细枝末节的局部调整,而是从内容竞争、渠道竞争上升为商业模式之争,通过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颠覆性的破坏和重构来获得发展。对于传媒经营者而言,首要任务不再是如何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而是要通过建立资源要素的新组合来“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对旧组合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以获取竞争优势。欧洲商学院Kim&Mauborgne教授提出的通过业务边界的突破来为市场提供卓越价值从而实现企业自身价值飞跃的价值创新战略逻辑更适应于现阶段传媒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比如,中国第一本专业网购指南杂志《淘宝天下》基于淘宝网庞大底层数据库和强大互动功能,实现了基于运营定制的内容生产创新;按效果付费的广告运营创新;先发行,后生产的按需定制,精准发行创新。在平面媒体整体衰退的大形势下,该杂志实现高速增长,实际发行量迅速突破40万,一跃成为国内周刊发行量冠军。再如,推出《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等品牌节目的东方风行集团将品牌电视节目“制作一广告一销售”的传统盈利模式与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尚购物网站的商业模式整合起来,开创了将观众与消费者相结合,广告渠道与商品零售渠道相结合,在为女性提供时尚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同时,为广告主提供更具黏性和影响力的整合营销传播平台与商品销售平台的蓝海。东方风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已超10亿元。可见,价值创新正在成为传媒跨界整合的主导战略逻辑。

主导传媒组织跨界整合的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决定了传媒组织必须将价值创新绩效的提升作为组织的主要战略目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媒组织已经着手重构更适于价值创新的战略组织,将之前属于不同媒介和不同产业的合作创新主体联结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化价值创新系统。如稳居网络视频行业第一阵营的乐视网,纵向整合内容、渠道、终端资源,横向整合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的渠道资源,构建了支持其跨界创新的网络化价值系统,近三年营业收入都实现了50%以上的快速增长。本研究将这类网络化价值创新系统称为价值网络。另一方面,知识整合正在成为传媒组织进行价值创新的核心战略行为。所谓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讲,知识整合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整合,新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系统解决新问题能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轮传媒组织对各类资源的跨界整合是以知识资源的整合为主导的。提升传媒组织价值创新绩效的关键在于传媒组织是否能够将分散于不同类型传媒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知识有效整合起来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按照传统战略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经典研究框架,结合传媒组织跨界整合运行现状,以“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结构特征”为结构变量,以“知识整合”为行为变量,以“传媒价值创新绩效”为绩效变量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在跨界整合过程中,传媒组织的战略组织结构特征、核心战略行为以及传媒价值创新绩效之间的新型关系。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传媒组织价值网络对传媒价值创新绩效的影响

传媒组织价值网络是传媒组织进行跨界整合,价值创新,应对外部动态复杂环境的基础性组织,由核心网络与网络共同构成。核心网络是由传媒组织价值链模块化分解与整合形成的内部价值网以及与合作企业按照模块化方法联结起来的外部价值网构成的价值创造系统;是突破组织传统边界,“市场模块”中镶嵌“组织模块”、“组织模块”中内藏“市场模块”的虚拟组织;是以知识系统的模块化重构与优化为基础,以核心能力要素为主导的知识要素与能力要素的集合体。不少研究者指出价值网络的知识与资源的分布特征、价值系统的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情况会对组织的价值创新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核心网络模块性”、“核心网络关系质量”两个变量来刻画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特征。核心网络的模块性特征反映了传媒组织价值创造系统中知识与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规则治理的情况。结合研究者们对组织模块性特征已有的维度划分,本研究将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模块性特征划分为两个维度――近似可分解性维度与架构知识编码化维度。近似可分解性是对核心网络中各价值子系统之间关系封装特征以及资源能力异质性的刻画;架构知识编码化是对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系统架构设计规则明晰化程度的刻画。核心网络的关系质量特征则是对参与价值创新主体间表现为信任承诺等非正式关系特征的刻画,是对价值创新系统中关系治理情况的反应。对于传媒组织而言,其所在核心网络中资源分布越合理,价值模块间规则治理情况越好,创新主体间信任度越高,传媒组织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价值创新绩效。

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网络的主体包括传媒组织的潜在合作企业,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大学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是传媒组织价值创新资源获取的外部来源,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在呈现出显著开放性特征的传媒组织价值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网络的网络规模意味着该传媒组织可以获取的创新资源的丰裕程度;关系强度表明了网络成员间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与交换的资源数量,这对资源获取的数量与质量都会产生影响。传媒组织可能获取的外部创新资源越丰富,网络成员间关系强度越高,越有可能获取更高的价值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形成以下理论假设:

H1a: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近似可分解性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H1b: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架构知识编码化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H2: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关系质量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H3:传媒组织网络的网络规模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H4:传媒组织网络的关系强度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传媒组织知识整合水平对传媒价值创新绩效的影响

传媒组织跨界整合过程中的主导战略行为――知识整合就是传媒组织打破传媒组织固有业态边界,通过跨越传统业务边界的合作,识别并获取互补性知识资源,重构并优化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的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能够解决特定任务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融入传媒组织价值创新行为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可将其划分为“知识识别获取”与“知识吸收”两个过程。知识识别获取是传媒组织在对外部知识监测与认知的基础上,收集与整理自身所需的存在于网络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行为与过程。这是传媒组织知识整合过程的起始阶段,决定着知识整合的方向和对象。知识吸收则是传媒组织将获取的经过初步整理的外部知识与已经具备的知识融合为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全新知识体系,并将新知识体系融入组织具体行为的过程。这是传媒组织知识整合的关键,是其进行知识创造和价值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带来传媒组织中个体、团队以及组织在认知、态度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使传媒组织为受众与广告主提供全新卓越价值成为可能。通过跨界知识的识别、获取与吸收,传媒组织提高了组织知识增量,提升了组织知识质量,优化了组织知识存量,这为传媒组织的价值创新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与智力支撑。可见,传媒组织的知识识别获取与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其知识整合水平就越高,就越有可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创新绩效。由此,形成本研究的以下假设:

H5a:传媒组织知识识别获取与其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H5b:传媒组织知识吸收与其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三)传媒组织价值网络对传媒组织知识整合水平的影响

从知识基础观的角度,传媒组织价值网络是一个能力与知识的集合体,是一个分散灵活的知识生产体系,为传媒组织价值网络核心网络与网络的知识流动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平台。传媒组织价值网络核心网络的模块性特征与关系质量特征表明了价值网络中知识的分布特征以及价值网络中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基本情况。作为传媒组织的知识载体和进行知识整合的基础性组织,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的核心网络知识分布越合理,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水平越高,其知识识别获取、知识吸收的能力与水平就越高;作为传媒组织创新知识的外部获取来源,传媒组织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关系强度越高,传媒组织就越有可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源,更容易进行知识吸收,其知识整合的效率就越高。由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6a: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近似可分解性与其知识识别获取水平正相关。

H6b: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近似可分解性与其知识吸收水平产生正相关。

H6c: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架构知识编码化与其知识识别获取水平正相关。

H6d: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架构知识编码化与其知识吸收水平正相关。

H7a: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关系质量与其知识识别获取水平正相关。

H7b:传媒组织核心网络的关系质量与其知识吸收水平正相关。

H8a:传媒组织网络的网络规模与其知识识别获取水平正相关。

H8b:传媒组织网络的网络规模与其知识吸收水平正相关。

H9a:传媒组织网络的关系强度与其知识识别获取水平正相关。

H9b:传媒组织网络的关系强度与其知识吸收水平正相关。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形成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知识整合与价值创新绩效关系理论模型(图1)。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试调查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在参考大量文献,结合焦点访谈结果,并综合国内外一些相对成熟的变量量表的基础上,形成了初始问卷。所设计的问卷包括“问卷填写者与企业的基本资料”、“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特征变量量表”、“传媒组织知识整合量表”以及“传媒价值创新绩效量表”四个方面的内容;除基本资料外,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受测试者在1至5的数字中选择一个数字对传媒组织与题目描述情形符合程度进行评分。预测试问卷主要通过一些传媒行业协会组织进行发放,共回收1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0份。

基于预测试获取的有效数据,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EFA)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检验。首先,进行了KMO样本充足度测度与巴特莱球体检验,各量表的KMO值均在0,8以上,Bartlett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均为0,标明样本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检验问卷结构效度,其中只有三个题项因子负荷不超过0.5,量表总体结构效度理想。各量表Cronbach’a系数均大于0.9,可见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见表1)在删除三个因子负荷不超过0.5的题项后,最终形成符合信度与效度要求的正式问卷。

(二)正式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从2013年3月开始,本研究共发放正式问卷400份。其中,通过传媒集团、传媒MBA培训班现场发放230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网上发放170份。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11,0软件和AMOS20,O软件对采集到的30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并得出结论。所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用以说明描述性资料的类别及其特性;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再次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并修正;结构方程模型,用以分析多个高度相关的变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来看,所得样本企业的跨界整合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企业性质即包括国有或国有控股,也包括民营或者民营控股的;企业规模涵盖大中小企业。样本特征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

2,量表信度与效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用AMOS20,0软件对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见表3。数据显示,测量模型与样本适配度良好,量表的效度与信度都较高。

3、关系模型检验

在这一部分,对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特征变量,知识整合以及传媒价值创新绩效六个变量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数据显示,“价值网络特征变量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关系模型”、“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特征变量与知识整合关系模型”以及“传媒组织知识整合与其价值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的整体拟合(Overallmodelfit)情况较好,拟合系数见表4。这表明本研究的关系模型经过实证数据检验,该理论可以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前面的实证研究,传媒组织价值网络、知识整合以及价值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的9组理论假设都通过验证。由此,本研究得出结论:

1.价值网络是传媒组织跨界整合的基础性组织,核心价值网络的模块性、关系质量与价值网络的网络规模、关系强度与传媒组织的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传媒组织核心价值网络具备较高程度的近似可分解性时,价值模块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减弱,价值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提升,外部环境对传媒价值创造系统的影响被限制在特定的价值模块内,这提升了价值网的稳定性和对受众市场与广告市场的快速响应速度,以增加传媒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核心网络模块性的架构知识编码化程度越高,价值模块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固定,从而降低系统复杂性。因此,核心网络模块性的提升能够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速度,控制创新风险,有助于提升传媒组织的价值创新绩效。传媒组织对核心网络成员的协调除了依靠正式契约,即规则协调以外;组织间信任与承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媒组织价值网络规模越大,传媒组织越有可能从外部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与网络成员关系强度越高,则越容易形成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越有利于核心创新资源的转移与利用。这些都会对传媒组织价值创新绩效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

2.核心价值网络的模块性、关系质量与价值网络的网络规模、关系强度与传媒组织的知识整合水平正相关。

传媒组织核心价值网络的近似可分解性程度越高,价值模块的专业化水平越高,越有助于传媒组织有效认知核心网络已有知识与价值创新所需知识的差距、提高识别与评价外部知识源的准确性和对外部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有助于对外部获取知识的转化与利用同时进行。传媒组织核心网络中的编码化架构知识不仅为传媒组织的知识认知获取与知识吸收提供了知识基础,而且还为知识转化与利用限定了基本范围,提供了基本规则和逻辑。核心网络成员间的信任承诺程度越高,传媒组织知识的实际可得性越高,获取知识的可靠性与效率越高。核心网络的这些结构特征都有助于传媒组织知识整合水平的提升。

传媒组织价值网络规模越大,传媒组织从网络中可能获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数量就越多且知识的异质性就越高。与网络成员关系强度越高,相互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提升传媒组织对外部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获取的及时性、可靠性以及多样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将创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为一体并有效运用,提升其知识整合水平。

3.知识整合是传媒组织跨界整合的核心战略行为,传媒组织知识识别获取能力与知识吸收能力与传媒价值创新绩效正相关。

这一轮传媒组织的跨界资源整合是以知识整合为主要带动力量的。从知识基础观的角度,传媒组织价值网络是知识集合体,是一个分散灵活的知识生产体系;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知识唯有流动和整合才能够组织为核心竞争力。传媒组织知识整合的过程就是价值创新的过程。核心传媒组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能力与吸收能力越强,核心传媒组织的价值创新绩效越好。

(二)管理建议

1.传媒组织跨界整合的关键是构建适合传媒组织发展的价值网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跨界整合为基础的传媒组织价值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资源呈现外源化趋势,呈现出开放式创新的特点。传媒组织要以开放的心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网络,设定科学的系统规则,处理好网络中的各种关系,有效的利用内、外部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