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7 手机浏览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史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科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引起人们对科学及其历史发展的广泛关注。只有把科学纳入其历史过程之中,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与理解科学。通过对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史的学习,发现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学史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应具有同一思想起源

其中古希腊哲学的显著特征就在于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一体,不可分离。我们应当在厘清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重新融合的复归。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讲世界观、方法论,这是解决认识问题,属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还讲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解决价值问题,属于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同科学必须统一,否则,就容易流入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是有助于认识与解决人类面对的新的生存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有助于正确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有助于健全人的心智、改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人文精神可增进科学对社会的良性影响

科学史分为内史与外史,内史探讨科学的内在学理发展及其机制,而外史则把科学的发展放在开放的社会关系之中,研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科学给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为社会服务,并且克服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的广泛社会化,致使科学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科技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无一不与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密切联系。

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科学也一样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现代高科技的进展,战争具有了空前的毁灭性,它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高新科技还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法律与伦理道德问题。西方反科学技术思潮从环境保护出发,展开了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有用工具,时常沦为某些人实现其罪恶目的和不道德需求的工具。科学的这些严重的不良后果的原因不在科学自身,而在于人类。正如威斯特法尔所说:“科学本身不值得我们惧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科学能产生最好和最坏的结果。”科学史可引起人们对此的高度的重视,进而给予认真解决。

我认为,只有秉持科学人文主义思想,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观和方法论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次思想解放。因为科学人文主义具有如下思想特征,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关怀人的思想、心理与情感,服务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发挥人的聪明、智慧与理性。因此,只有秉持科学人文主义思想,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如环保、战争、饥荒等问题的途径,才能构建防止核物理技术、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等可能对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的思想基础、决策机制和社会条件。

三、人文精神对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科学史,可以分析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成败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及其后面的深层要素,阐发科学发展的人文意境与人文关涉。通过对科学家的个性如性格与气质的分析,尤其是对科学革命发生前后,科学家个人的心理品质、观念的转变以及心态失落与失衡等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出作出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所应具有的个性品质以及外在社会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杰出科学家在科学教育中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科学家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他们走过的道路,学习与借鉴他们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方法,从他们的成功中获得启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尽量少走弯路,少犯大错。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文文化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思想环境,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科学文化则在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力量和信心,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论是从“外向认识”自然与“内向观察”自我的意义上,还是从规范科学共同体行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两者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

科学史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就本质来说,科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属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历史感。

因此,科学史既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演化史、传承史。科学本身之所以有无尽的魅力,除了其应用能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外,还在于它的丰富的精神成果。科学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最高目的内化为一种“持续的努力”,科学并不缺乏人性,缺乏的只是人们从中挖掘人性的意识。诸如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求知精神和献身精神,凡此种种,都是科学人性的体现。科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的极大成功,科学文化对现代人类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隔阂与误解,也正产生着危害。因此,促使人们在一个大科学与大文化系统中,把二者融合起来,阐发科学的人文意义以及科学文化的密切关系,科学史无疑是将二者联结起来的重要桥梁。

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科学史研究体现了科学精神,并引申出了人文精神,还为哲学认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科技哲学为中介,科学史对现代哲学影响日益深刻,科学史以空前的方式进入了哲学。通过科学史,既可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又可传播人文精神,布施广泛的人文关怀,而人文精神与关怀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从科学史看,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致力于这三种精神的和谐并存与统一,爱因斯坦除了科学探索外,还充满了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关怀,而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对哲学的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独特创见。玻尔、玻恩、海森堡、维纳、普里高津等众多的一流科学家都有很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哲学素养,都是杰出的哲人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从一开始就与人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三种精神统一的表率。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互动与整合显得更加重要。在人类科学与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前提,它无疑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龚育之,论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2000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W・F拜纳姆,科学史词典[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篇2

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从而确定自身的奋斗目标,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人为精神教育,学生的思想发育更加成熟,使得思维模式得到启发,从而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思维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物理教学渗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意义

物理学科本身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知识内容却相对枯燥,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比较低下,使得很多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学习热情也不够高涨,从而影响学生的物理成绩。现今,国家主张在物理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教育,这不仅是对学生思想方面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之后,可以对物理学科的印象产生变化,从而逐渐的养成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的展现人文精神的作用,让学生获得知识水平与自身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教育相冲突

现今很多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很多教师都是照搬书本进行讲解,并没有将圆周运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也缺乏实际的举例和模型,从而使得原本可以生动性的知识内容,变得过于单一枯燥,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非常普遍,其根本没有涉及到人文精神教育,这也是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更是物理教师没有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之处,如果教师继续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教学重点与人文精神教育缺乏结合

很多物理教师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的重点,却忽略了人文精神教育带给学生的发展重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功”的知识时,由于功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很多学生缺乏细致化的理解,而“功”又是整个物理学科较为重要的内容,如果这时教师没有将这个重点内容诠释的较为清晰,就会造成学生日后深入学习的困难;同时,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得不到有效的启发,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影响学习效率。

四、实施有效对策、提升人文精神教育水平

1、改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文精神教育质量

物理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同样是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教师如果利用人文精神教育的手法进行授课,则可以在课堂中展现一些模型,或者播放一些短篇,以此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圆周运动”,这样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内容,又接受了人文精神教育,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提高课堂效果

物理学知识非常复杂,很多概念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人文精神教育的手法,将物理学科的教学进行革新。对于“功”这个概念,在讲解中,教师可以把“功”设定的较为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关于“功”的实验,从而在实验中感受到什么是“功”,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的真实作用,不仅深入了解了概念,还通过动手实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情感氛围的提升,使得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从而在人文精神教育之下,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现状;渗透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是倡导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1.学校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已经提倡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却不够重视,高中学校基本上都把重点放在了学校的升学率上,忽视了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校方看来,学校的升学率提高,学生和家长才会更愿意来学校上学。校方把升学率摆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学生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师以考试为目的

在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的同时,教师势必会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忽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视了高中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把所有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考试内容上。学生没有真正弄清楚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本身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只是一味地去背诵考试的内容,缺乏对自身修养的提高。

3.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灌输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中心思想。教师的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背诵、句子和字词的记忆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以这些内容为主,对课文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忽略了对于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加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1.学校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校在考虑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的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学校应提倡“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更应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另外,学校是一个为我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应当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本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为前提,为我国培养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师应有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思想。教师应当在注重考试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义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师讲述一些具有影视资料的课文时,教师应当结合影视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课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加塑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师的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这方面,教师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和领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自身的修养。只有学生自觉去感知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使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