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收集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9-0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把语文教学与做人结合起来,去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摄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一、诵读经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通过诵读不仅可以了解文意,还能达到记忆背诵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以诵读“三百千”,作为启蒙识字教材,初步了解祖国文字的形态美。中学阶段可以b读“四书五经”、《弟子规》等书,可以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诸子百家的知识精华。了解孔夫子“仁”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告诫学生努力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同时说到民俗文化,我们都会去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文化,《社戏》中的看社戏、划船走水路的交通民俗,《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节日民俗。[2]课文中的民俗文化知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但这些内容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想要多学习、多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二、理解文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
学习中华优秀美德中的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等,可以培养学生德育与品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就是教诲学生如何为人和怎样学习。《论语》中,子曰:“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要做到忠实厚道。《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是说父母讲的话要毕恭毕敬地听,教导学生要敬爱父母;“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学生们应该谦恭尊敬老师。通过诵读理解经典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身边的人,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只有语文课堂才是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最有利的媒介。俗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石,培养和谐公民就要从学生抓起,所以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了解和学传统技能,继承弘扬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以及书法、曲艺、武术、民俗等。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先贤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传统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练习书法有益于磨炼学生意志,了解一些曲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能够流传下来的技艺,自身就带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安塞腰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了解它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学习腰鼓的打法,锻炼身体,学习其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丰富学生见闻。针对即将失传的一些文化遗产,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课堂
发挥语文主科的优势,让学生们多参观、多参与、多重视。学习鲁迅的《社戏》,教师在教室硬邦邦地讲解,学生经常会听不懂、学不到课文的精髓,教师的教学也变成了走过场。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假期时去看社戏,让学生们去感受社戏的热闹景象。带学生们观赏书法展、国画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元宵节的花灯展,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都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参与。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看着课本去想象。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语文课程最有价值的源头,新课改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应该努力去除语文的功利性,变革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多参观、多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话语、文字等方面还是从民俗、礼仪、文学等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先贤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学习传统技艺,发挥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篇3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路径
一、在历史教学中要区别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是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包含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其中既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积极因素,如“天下为公”的家国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也有如“三纲五常”的秩序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包含个人崇拜、等级观念的消极要素。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传授给中学生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我们的目的是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用优秀的文化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样,如果初中历史教师没有相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就无法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利用外出考察、参观、听讲座、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历史教师还应该积极跟进学习国家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
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及习俗,讲解这些节日、习俗产生的历史背景,延续下来的原因以及对现代生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与礼俗,如每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拜师礼由班长带领全班同学筹备,由他们负责查阅资料,制定流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历史课上可以邀请参加过革命斗争的前辈现身说法,让学生自由的提问,在问答中不知不觉的影响学生。在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可以将同时期的国外状况与中国历史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经典诵读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文章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经典文章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贯穿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有些文章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却一直为人们传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品读文化经典,不仅是了解过去,也有利于了解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的诵读引入课堂,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生中“诵读于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