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规模(收集3篇)
乡村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篇1
关键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6;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32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学习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瓜果飘香、乡情浓郁、民风淳朴的乡村成了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现代城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闲暇时间人们迫切希望到邻近的乡村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使身心远离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去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现阶段,农家乐休闲旅游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1-6]。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类似“私家果园”的投资也已兴起。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几个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事实表明,随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联动了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三是推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融合了城乡文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示范点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还相对粗放,品牌、规模和档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等地为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规划布局不科学,发展特色不鲜明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不深不细,在资源依托、特色内涵、市场容量、发展时序、区域推进等方面滞后于发展形势,特别是由于准入门槛低,大多数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缺乏规划论证,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设计雷同、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突出。经营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经营项目单一,大都局限于吃农家菜,且菜肴大同小异;以打牌、钓鱼为基本的娱乐方式;住宿服务是城市酒店的复制,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感受单调。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挖掘不够,缺乏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农”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围不浓厚,“乐”的文章不充分。
2.2旅游服务不规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农家乐经营户(点)大多为分散经营,行业自律性较差。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于土地指标控制较为严格,农家乐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土地问题依然是影响和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由于农家乐开发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对策
重新定位农家乐的功能,启动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项目,着力提升、完善业态布局、培育休闲旅游要素体系和打造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规划布点
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角度,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编制具有独立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点建设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赋予每个农家乐不同主题,以迎合不同市场需求,逐步由点发展到线,串联改造相关旅游景点,形成块状集群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开置农家乐休闲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撑特色发展,通过要素有机串联形成线状,建构农家乐休闲旅游体系,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视农家乐开发的论证工作,建立一个由农业、旅游、规划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乐开发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指导、专家专业指导和农家乐申报论证、督查工作。
3.2重视特色培育
3.2.1把握特质资源依托点。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发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态示范区驱动观光旅游农园、租赁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度假综合型、古村落、滨海旅游依托、山地户外运动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样,国外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它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近阶段也有不少在尝试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同时,也出现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农村租赁土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满足他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体验农村劳动项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开展户外运动,如徒步远足、攀登、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的特色项目开发。总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紧扣地方资源,并牢牢把握资源特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理清开发思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
3.2.2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提炼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让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例如,以茶为主题的浙江诸暨绿剑茶文化休闲园,茶文化发展历史浮雕墙,暨企业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线,茶叶深加工及贸易、文化推广等方面融合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及农家乐摄影基地、绘画基地、乡村俱乐部等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乡村实地采风写生和风情体验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突出美食特色。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突出天然、绿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让客人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菜肴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农家风味的招牌菜。同时,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家厨艺品评比赛活动,培养一批继承传统、善于创新的农家乐大厨,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餐饮文化。
3.2.4开发特色产品。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长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农家乐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扩大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3.3完善服务体系
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实推行农家乐发展。建设农家乐特色村(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安保服务体系、环卫服务体系、游览服务体系等,同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3.4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项目平台支撑,有产业保障,有新业态涌现,有企业运作。因此,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按照项目产业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进一批有资本、有实力、有市场、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开发运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娱乐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技术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投入,避免蜻蜓点水式均衡投入或葱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点发展、推进一些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村)点的辐射作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开发大项目,培育大主体,推动大发展。
4结语
总之,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引领抓好科学布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典型示范,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休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在开发、建设、保护机制上积极探索,打响品牌,做出成效。
5参考文献
[1]黄璜.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严少君,陈楚文,张万荣,等.浙江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广东园林,2010,32(6):58-61.
[3]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229-233.
乡村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12-03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布兰威尔和兰恩(Bramwelland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瑞切尔(Reiche1)、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根据推动机制来划分
1.市场推动型。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变动趋式,但政府不是放任自流,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往往进行指导和控制。实行该模式的国家一般市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进行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如英国、美国。
2.政府推动型。政府给予乡村旅游发展以实质性的影响,采取规划或立法方式干预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较多采取该模式的包括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
3.政府-市场互动型。即把政府的指导监管机制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促销、培训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熟,可以有效实施行业自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互相呼应,彼此配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用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根据开发的依托来划分
1.都市依托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人均绿地减少,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对休闲概念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得以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回归自然、贴近农村生活的乡村旅游在大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并成为乡村旅游。此类乡村旅游可称为都市依托型,主要指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的居民,其特点是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
2.景区依托型。主要指在著名风景名胜区周围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大部分是来自本国甚至海外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重游客,其特点和都市依托型相似。景区边缘地带是乡村旅游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边农村居民依托景区游客市场,发展特色农业、饲养业、畜牧业等,开展具有观光、学习、教育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同时,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突出乡村生产生活内容的民俗旅游活动。
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旅游经验
(一)美国的乡村旅游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国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产品丰富,既有观光型,又有度假型,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等。美国的乡村旅游特色比较明显,主要是国内居民游,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美国乡村旅游特点是典型的市场推动成长,乡村旅游者主要来自美国本土,政府间接调控,各州政府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在培训和促销上进行指导,是典型的都市依托型。
1.事件节庆营销(EVENT)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事件节庆营销就是打造品牌节会,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制造事件和节庆是美国乡村旅游的一大法宝。美国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或者事件而组织开展的,利用当地某种资源而人为地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199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巨型汉堡包,以世界最重的汉堡包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从此该州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汉堡节”,吸引了全美大量的旅游者。形形的“汉堡节”、“南瓜节”等节庆事件成为吸引大量乡村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2.州政府促进旅游发展政策
美国乡村旅游者主要是美国人,联邦政府重视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关注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政策。但各州政府的重视以及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各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州政府一是通过税收倾斜来间接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利用税收政策筹集资金,建立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美国准许市镇当局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收附加税,如房间税、床位税等,这是促进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大城市才有财力建立专门旅游促进机构的历史,稳定的税收收入成为市镇当地旅游促进服务机构——“会议旅游局”的专门经费,大大促进了全美乡村旅游的兴起。二是通过简化手续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美国各州基层市镇政府往往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手续上给予简化,例如,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通过的一项“农业住宿法案”,明确规定:农家旅馆可以低于商业旅馆的最低规模和要求。
(二)法国的乡村旅游
1.政府主导发展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一是实施振兴乡村计划。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具有法兰西传统风格的乡村民居空置或被损坏,乡村经济日益萧条败落,为了繁荣乡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法国政府于1955年启动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农民可以加入到国家的“欢迎你到农庄来”、“农家长租房”和“农庄的餐饮与住宿”等几种协会中,法国政府提供经费以资助农民维护与修缮乡村民居;二是举办节庆促销。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通过展会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吸引旅游业者和旅游者;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本地化政策。本地人经营乡村旅游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即“所有的农业开发者、乡村居民”,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外来的投资商为主,虽然解决了旅游开发项目在短期内的资金问题,并对政府的依赖较小,外来经营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还拥有客源优势和促销优势,但是大量的外来投资者经营乡村旅游容易形成旅游收益很难留存在当地的“抽血机制”,这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业意义较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本地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改造过的乡村民居作为乡村旅馆可以留宿过路客人,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居住的舒适度,而且提高了民居的使用率,增加了农庄的额外经济收入,家庭旅馆的收入解决了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的问题,并为维修、翻新传统的农村民居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保护了乡村文化遗产。
2.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乡村旅游是政府行业协会互动的代表,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既具有官方背景,又具有民间身份,一方面农会协助或政府主持涉农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交涉,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来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本土化,协会对农民提供全方位指导、教育和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为了保证使用当地新鲜的农产品,对提供饭店餐饮的“农场客栈”提出规定要求,要求其给旅游者提供的餐饮原材料必须使用当地的农产品,必须是新鲜食品,不能用冰冻食品,不得销售或购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不得使用罐头食品,但是酒与奶酪可以罐装;为了体现本土乡间美食特色,必须使用本地的烹调方法,观光农庄的外观必须是当地建筑风格,餐具必须是用粗陶、瓷器或其他具有代表性材质制造的,不许用纸质的桌布、餐巾纸;规定乡村旅馆的主人必须亲自向旅游者介绍农庄的历史、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经营者的自豪感和旅游者的亲切感,从而让旅游者达到“畅”的旅游体验,培养旅游者常来常往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回头客的增长。
(三)台湾地区的农业旅游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最典型的代表是休闲农业。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形态,即农业旅游,侧重于发生在乡村地域且和农业有关的旅游活动。2006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营运总收益约为45亿新台币,平均每个农场全年总营业收益为409万新台币,包括门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游客人数约为491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游客人数为45000人,其中旺季每月约589万人,平均每个农场5300人;淡季每月约230万人,平均每个农场2000人。
1.合理规划与执行
由于台湾地区将休闲农业定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委员会负责整个休闲农业的计划审查与核定、经费配置等。农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休闲农业发展的计划,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性。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强调信息共享,侧重于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例如,为贯彻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包括《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法规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2.多品种的休闲农业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四大类。观光体验类休闲农业指根据农业特产的不同,通过规划使其具有参观游览价值,旅游者通过参观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满足了好奇心,延长了游览时间,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2)休闲农场。农场是指经营农作物的场所,根据经营内容的不同,分为林场、渔场、牧场等多种类型。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其原有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集农场采摘耕作、排解压力、增长知识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位居都市或其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块,分别出租给一般民众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一般都市民众提供土地与耕种技术指导,让他们也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
(4)教育农园。它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产品,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功能。一般常见的有特用作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亲子农园等形态。自然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农园。
综上所述,台湾的休闲农业是政府推动型乡村旅游的代表,主要表现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四、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美国乡村旅游呈现典型的都市依托型,突出的是乡村地域,和农业牵涉不多,是市场推动下的自然成长,旅游者以美国人为主,通过节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台湾地区和法国的乡村旅游侧重的是农旅结合,和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广泛联系,政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代表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典型的观光特点,法国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是经营者本地化和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它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推动了农业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保持乡村性和本土化,在政府的指导下,基于本地人社区参与的开发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苏宝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入账超过1200亿[N].农民日报,2011-03-03.
[3]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乡村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篇3
关键词:湘西;休闲农业;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46-02
湘西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中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含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姓“农”还是姓“旅”上。主要有: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范子文、郑健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永贵等侧重于休闲农业的农业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王兆礼,曾乐春(2004)、刘德歉、肖静(2006)、周舜年(2007)等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交叉性农业,即有农业的特征又有旅游业的特征。郭焕成、郑辽吉、俞晨侧重研究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根据以上分析,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结合自然环境、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3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精心选择好发展模式。在经营模式上,一是坚持“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和坚持国际化起点,强调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则,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避免休闲农业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地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上,鉴于目前湘西地区大城市尚不发育,而景区旅游却在快速发展,客源市场以邻近地区和国际国内游客居多的实际,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时采用城市周边型和景区周边型模式,但应以景区周边型为重点。三是要根据湘西不少地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实际,应大力发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理念,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游茜.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2010,(2).
[3]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