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茶艺与茶文化(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9 手机浏览

茶艺与茶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茶艺;哲学;思考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已经成为千百年来国人生活必需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一日三餐与茶相伴。“一杯润口,两杯润喉,三杯沁入五脏六腑,世间不平事,皆付笑谈中。从宋代开始,饮茶、品茶之风已经风靡天下,甚至这种饮茶风气逐渐蔓延至周边国家地区。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艺文化也逐渐成熟完善。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品茶其实就是在品一种人生态度。茶如人品,观其饮茶之举可知其性格品质。茶艺从产生伊始就与我国传统哲学产生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如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茶取之于田野,茶味自然纯朴,饮茶本身就是在进行人与天地的沟通。因此,我国已故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中国茶道茶艺是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精髓的载体之一。

1何谓中国茶艺

所谓茶艺,就是指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创设品茗美好环境,体现了形式与精神统一。茶艺从本质上来看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地区茶艺的差异性甚至成为区分地区文化的标签,如砖茶在内蒙古、西北等地区盛行,体现了当地人粗犷的生活状态,而南方地区居民更喜欢精致的红茶、绿茶等饮品。茶艺的具体环节主要有选茶、择水、烹茗、洗具、泡茶、品茗等,不同环节又有更加具体细致的文化内涵:选茶注重节气、地域,择水以高山清泉水为上,烹茗主张采用红泥小炉,茶具以紫砂为上等。从史学角度看,中国茶艺真正发端于晋朝,酝酿于南北朝,发展于中唐,成熟于宋明时期。近代国情动荡,茶艺有所衰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茶艺被各地所挖掘传承从而再次复兴。从哲学角度看,茶艺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纯天然的载体之一,与传统哲学文化水融。茶艺作为与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不少国外人士因茶艺而接触中国茶文化,喜爱中国茶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茶艺中“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中正平和等传统哲学思想已经内化为国人的品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不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茶艺文化中也浸润着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总体上看,我国茶艺文化主要体现了“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2.1茶艺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儒家“中正平和,道家“天人合一,佛家“大和至善等“和的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国人骨髓。茶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和的传统哲学思想。选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茶具讲究“五行调和,饮茶要求“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烹茶用文火等。茶艺表演者要求谦和有序、彬彬有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古人最喜入高山、采茗茶、用明泉,焚香烹茶,坐而论道,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平和。今人于闹市中觅一净室,邀几名友人,烹一壶香茶,对桌而坐,互诉心声,世间烦恼之事也随袅袅茶香而去,留下的是一种平和的做人心态,一种达观豁达的人生体悟。中国传统哲学“和的精髓思想以茶为媒,代代相传。茶艺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有效桥梁。中国人与人为和的思想借助茶艺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茶艺文化在今天茶道复兴时代将会带给国人更加平和的心态,推动国人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2.2茶艺中“静的传统哲学思想

茶艺要求人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方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大道。而这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静的思维不谋而合。传统道家哲学思想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儒家主张“静能生慧,佛家认为“禅茶一味,而禅的最高追求之一就是“静。茶艺文化本身属于一种“静的文化,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用静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空明的茶文化的内涵。从茶艺的各个环节具体分析“静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茶品的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本身生长于高山之巅,如无静谧环境无法产出高品质好茶,选茶需要精心体味,不能粗枝大叶,只有具备“静智慧的人才能找到真正高品质的茶品;二是饮茶的过程要求“静,真正品茗之人需找一静谧之所,不受俗事干扰,这样才能体会茶的真谛,闹市中饮茶不过是解渴而已,不会真正领悟茶艺文化的魅力;三是从烹茶者来看,一壶好茶的烹制如果没有“静的心态是无法真正获得的。现代茶艺表演中要求表演环境安静,动作举止轻缓、行云流水,功到自然成,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静的思想。“静的思想贯穿茶艺文化的始终,“静的茶艺文化也成为传统哲学“静的思想传播发展的有效平台。

2.3茶艺中“怡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怡的思想主要是指愉悦身心、引人向上的意思。道家追求“自在,佛家主张“明心,儒家讲究“修身等就是“怡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茶艺中“怡的思想无处不在。中国茶艺,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这与今天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茶艺“怡的思想更能引发普通群众的热情,如果没有“怡的品性中国茶艺仅会沦落为高端文人雅士的小众事情。茶品怡人,绿茶清幽淡雅,红茶甘冽清爽,花茶清香袭人,黑茶厚重浓烈。茶具怡人,不同材质的茶具多外观美观,让人喜爱不已。茶艺环境怡人,有时即便是陋室只要摆放一壶清茶,袅袅茶香也使得陋室不陋,相反更加彰显陋室主人高雅的品性。茶艺技巧怡人,“红酥手煮茶、倒茶,姿势优雅,令人赏心悦目。总之,中国茶艺文化中“怡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怡的思想才让茶艺文化拥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强大的群众基础,使得茶艺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延续至今。

2.4茶艺中“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要求追求宇宙人生大道,追求人生存在的真谛。“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高追求,做真事、成真人、求真道,实现人生的大成境界,是历代国人美好的追求。而茶艺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真的哲学思想。甚至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雅士通过茶艺、茶道体味到了何谓“真。从这个角度看,“真是中国茶艺追求的起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地。中国茶艺中“真的思想体现如下:一是追求真茶、真香、真味,所有爱茶者为了心中所爱不怕跋山涉水只为寻找心目中最喜爱的茶之“真,这种求“真的思想大而化之,演化为国人做事认真、品性直爽的人生态度;二是茶具的“真,一套好的茶具为人所追捧,甚至不惜花费万金只为求得一套心仪的茶具,这体现了国人身上为求“真道不屈不挠的哲学精神;三是待人要真,以茶待客需要付出真情,唯有“真性情者才能真正做到“以茶会友,这种茶艺的“真本身既来源于传统哲学“真的思想同时也极大丰富发展了“真的思想,尤其是在引领国人真诚待人、扎实做事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中国茶艺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最终的追求就是要实现“真,这对今天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积极借鉴意义。

2.5茶艺中其他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

中国茶艺除了体现上述“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外,其他传统哲学思想也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主张“辩证思维,茶艺文化中也体现了较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如烹茶中“静与“动,饮茶中的“缓与“急,茶具的好与坏,茶品质量的高与低等。中国传统哲学要求“有容乃大,即人应当树立宽广的胸怀,不要为琐事所累。茶艺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浸润茶艺、茶道可以让人逐渐放下俗世一切烦恼。“斩断万千烦恼丝,只留明台一清明,这种豁达的精神在茶艺文化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中国传统哲学要求“知行合一,要想培养较高的茶艺文化素养需要做到知茶、爱茶、品茶,这本身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以人为本,茶艺文化最初的创立者和最终的受益者都是“人,茶艺修身养性、培养人健全的人格,让人能够以更加积极平和、真诚大度的心态为人处世。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重视人伦等级理念,茶艺表演中茶具的摆放、奉茶等各个环节追求“君臣之道、上下有序等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自强不息,一泡好茶、一套好茶具、一壶好茶饮的获得都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依托茶艺得以更好地继承发展,茶艺因富含传统哲学精髓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综上所述,茶艺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我国茶艺之所以盛行千年而不败,最终的原因就是由于茶艺与传统哲学精华思想暗合,二者相得益彰。传统哲学因茶艺而升华,茶艺因传统哲学而更富文化魅力。

3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茶艺的影响

近代随着西方对中国经济军事的入侵,西方哲学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也为中国茶艺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中国茶艺文化全新的精神素养。笔者认为对中国茶艺文化影响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采用联系、发展、矛盾等方法认知世界。不同地区根据地质、气候等特色种植相关的茶品种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马克思哲学强调辩证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茶艺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被添加全新的内容,这本身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今天的茶艺文化不断给人全新的文化情感体验,在塑造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主张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西方其它哲学思想也对中国茶艺文化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如人文主义文化主张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更好地促进民众完美的发展。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给中国茶艺文化的启示,一切茶艺都应当满足百姓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开群众基础空谈茶艺文化只会是“缘木求鱼,最终将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当然,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比,后者对中国茶艺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前一些茶艺表演者在海外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茶艺表演宣传工作,在表演中融入西方文化元素,但是大多数茶艺表演仅是在茶艺表演环境、茶艺内容等方面纳入部分西方文化元素,这仅是形式上的借鉴,并没有从实质上对茶艺文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结语

中国茶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茶艺文化中无处不在,茶艺文化也因为纳入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茶艺文化在今天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让中国茶艺成为世界的茶艺,让中国茶艺获得更加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总之,茶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明创造。一杯清茶,传承千百年民族精神,一段茶艺史,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历史阶段。茶艺应当为今天的国人所传承发展,应当让茶艺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活名片。

参考文献

[1]姜宇,般若堂.茶言禅语[J].中华手工,2016(10):49-50.

[2]马强.浅谈茶道[J].芒种,2017(3):107-108.

[3]程炳光,汪巍,朱汉珍,汪松能.略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3(2):83-85.

茶艺与茶文化范文篇2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茶艺与茶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有效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58-02

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涉及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医学保健、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时尚、健康的文化现象和生活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新兴的茶行业受到了社会的追捧,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把培养茶文化当作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茶文化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门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也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茶文化的理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远在春秋的《诗经》中,就有描写人们摘茶与采茶的情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茶一直与廉俭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在中国哲学中,茶与儒释道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文化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涵,如近代茶学大师庄晚芳指出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中的“敬爱为人、廉俭育德、和诚处世”是相一致的。茶文化也是东方古典审美理念的体现,如茶艺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典雅内敛精神,茶艺插花是写意抒情精神的体现,在茶艺中挂画是清幽意境的象征,茶品茶器是与水浑然天成的象征,茶艺中音乐是自然天籁的象征,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审美理念。

鉴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中职教师在茶文化课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承茶文化的精神理念。纵观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多数是崇尚个性且有着拜金主义思想。这种负面的思想价值观,必然带来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以及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华茶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把茶德思想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茶德文化中的清幽、自然、和诚、敬爱等理念来解决思想困惑,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唐朝时候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的妙用就在于可以修身养性。中国现在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也主张,茶文化的茶道,就是通过整个茶事过程,逐渐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以实现中国古代圣人理想的和谐之道。这一种对饮茶方面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茶德。所以,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解渴方面的需要,但更上一层次的需要就是怡情与养心。教师在讲授茶业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应把茶文化蕴含的茶德作为学生修身养性与励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底蕴扎实,还涉及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奠定丰富的知识底蕴做好准备。因此,传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开设关于茶文化的主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可以根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在班上举办有关茶文化的茶会,将茶文化与学生熟悉的节气互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中秋等节日举办茶会,将节日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其次,在班级茶会上,教师可以讲授茶文化的精神,传授有关沏茶、品茶、奉茶等一系列茶艺行为,把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举办一些传统美德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茶会,把茶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孝文化”和“敬老茶会”为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验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且朴素的道德情怀,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下去。

二、传授茶文化的工艺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如茶艺是把“茶”与日常生活中饮茶的冲、泡、艺这些步骤相结合。通过饮茶的技巧,引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引导人们与自然展开主动的沟通,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茶文化中茶艺的“艺”,传达的信息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中遵循的一种灵性和美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授茶文化中的茶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灵性与美感,进而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如教师在讲授乌龙茶的工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乌龙茶的饮泡流程,从“恭请上座”直到“品啜甘露”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优美、自然、流畅,款款有序又彬彬有礼的动作,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泡乌龙茶的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泡茶的技能,又学会了良好的仪表与仪容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語习惯,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

茶艺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表演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茶艺表演的互相和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教师可以让班上学生集体表演茶艺,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心灵的默契,自觉融合在集体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茶艺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茶艺与凭借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凭借眼睛欣赏的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活动。茶艺活动中的茶具、茶品、茶席、服饰、茶席、道具等,都是直接作用在人的审美器官上。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茶艺之美,在茶艺中动人的解说、悠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醉人的茶香,都令人产生愉悦的直观感受。通过茶艺的美,能让学生萌发对美好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样,在传承茶艺美的艺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核心发展以及茶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发扬光大。

由于茶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趣味性,很难让学生了解茶艺的精髓,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茶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推动茶艺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内化茶艺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接受茶艺工艺的影响。茶艺教学的多样化,中职教师可以采用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茶工艺。如可以设计茶工艺的视频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茶艺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传承茶艺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的茶文化为了在現代工业社会中获得有效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应该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首先,中华传统茶文化,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茶文化内容,主要有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原产地、茶的分类、茶的生产工艺、茶的成分、茶具备的保健功能、茶的鉴评、茶的储存、茶德选择、科学泡茶艺术、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具有的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茶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茶文化精髓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如可以向学生拓展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茶画、茶联、茶诗,既能丰富学生以茶为主题的人文知识,也能拓展视野;教师也可让学生欣赏茶舞、品味香茗,激发学生对茶艺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把中华传统茶文化与养生保健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茶与现代人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进行比较,总结出茶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如矿物质、茶氨酸、咖啡因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茶能够提高人抗拒疾病的免疫力,具有提神益思和解渴生津的功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选择茶代替可乐、雪碧等饮料,对身体发育与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发现茶具有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茶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茶文化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是目前含有多酚类物质最多的食物,能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在茶叶中蕴含的咖啡因,能消除疲劳和提神益思;茶叶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类等,可以缓解疲劳和明目,等等。通过茶叶生活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

职业学校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上,应该积极探讨工学结合的形式。如教师可以与涉茶企业展开有条件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把社会上茶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是如何开展茶文化建设的、传统茶业在现代工业社会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让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的传承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承茶文化的精髓,能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净化心灵的目的,非常值得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程.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