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8-01 手机浏览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健康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篇2

关注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利用城市建筑规划来解决目前的老龄化难题,不仅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实际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部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图1〗

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表1〗

表1全国老年人所占比例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建筑规划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整体角度考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增加社会基本老年设施以满足老龄化量的问题

增加住房。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

增加老年公共设施。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

增加老年公共配套设施。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增加老年管理机构并出台政府政策控制其财政分配。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图2〗

表2我国社会养老设施体系功能

改进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满足老龄化质的问题

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图3〗

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图4〗

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强调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武著,《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华中建筑,2005

【3】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篇3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于1982年和2002年分别召开了两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近二十多年来,历届联合国大会都把老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先后做出了《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决议,吁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重视和关注老龄问题,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醒各国政府要“铭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要采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势头猛、程度高、发展不平衡以及超前于现代化等特征,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峻。预测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1.85亿人,持续增长到2055年的4.87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3.5%提升到34.9%,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2%)12个百分点,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峻的国家之一。2023年后我国将进入年均增长近1200万的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问题将逐步呈现集中爆发态势,留给我们做战略准备的时间十分有限。

而反观现状,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精神、制度,特别是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各项准备仍很不充分,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仍非常滞后,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和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老年群体社会管理以及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国情,急需通过基本国策的制定和倡导来改变,否则届时只能采取“应急式”地应对,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付出更大成本。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是一个攸关当前亿万老年人和每一个公民年老后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扩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具有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具备了基本国策所要解决问题的基本属性,理应上升到基本国策层面来应对。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仅关乎自身,也关系到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理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具有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

二、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体制建设

针对我国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对世界老龄人口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国家层面对此项工作作出能统筹公共资源制定国策的顶层设计,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主体机构。全国老龄委是国务院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基本职能是议事协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老龄委议事协调功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老龄委及其办事机构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1)全国老龄委办事机构虚设。1999年国发22号文件和2005年中央编办发18号文件批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老龄协会实行合署办公,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并没有给合署办公后的全国老龄办重新下发新的“三定”方案,而是一直沿用1996年(中编发[1996]15号)文件批准的中国老龄协会机构编制方案,至今没有变化。这样一来,全国老龄办虽有职能,但规格、编制、经费却都是套用中国老龄协会的,变成了一个实质上无规格、无编制、无经费的办事机构。2006年国人部发85号文件批准全国老龄办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实际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都是中国老龄协会的在编人员。(2)老龄办比较虚的职能不利于老龄委决策的监督执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归结起来就是“督促检查、调查研究、综合协调”。老龄委的决策部署需要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落实,老龄办本应具有对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老龄办并没有监督权,老龄委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决策部署往往难以落实。在综合协调方面,需要老龄办协调的很多都是棘手的工作:有的是全局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力完成;有的是特殊性工作,难以协调。老龄办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没有行政职能,很难与成员单位有效协调和沟通。此外,老龄办的规格较低不利于沟通协调。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成员单位一般都会派一名职位相当的人员参与沟通。由于各级老龄办设在民政部门,机构规格较低,成员单位派出沟通协调的人员职位相应就较低。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如果成员单位一把手不直接介入,工作很难有实质性进展。(3)老龄办设置在民政部门不利于科学决策和工作开展。现在国家老龄工作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民政部,绝大多数省市也将老龄办设在民政部门,各级老龄办在开展工作时难免受到制约。首先是受部门利益和视野的局限,难以超越部门利益。再就是受老龄办领导身份的局限,各级老龄办主任或副主任一般是民政部门的班子成员,在协调、督促民政部门做好老龄工作过程中,存在“下级协调、督促检查上级”的尴尬。最后,老龄办主任或副主任,如果以民政部门领导身份去协调成员单位,就有干涉部门工作的嫌疑,很难与成员单位达成一致。(4)地方老龄工作机构设置亟待统一和规范。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各地也相继成立本级老龄机构,但问题非常突出,设置五花八门。第一,规格不同。省级老龄办有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地市老龄办有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第二,机构性质不同。各级老龄办有行政、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三种类型,大部分是事业单位。第三,隶属关系不同。各级老龄办大多数设在民政部门,少数设在老干部局、人事局、劳动局、残联等。省级独立设置的有一个(山东),其他都设在民政部门,但设置方式又不一样,相对独立设置的有27个省,作为民政部门内设机构的有河南、上海、天津、4个省。第四,人员编制不同。省级老龄办多的有50多个编制,少的只有3个编制。地方多的几十个,少的只有1个,个别的根本没有编制。老龄办人员编制短缺突出表现在地县以下,很多县级老龄办没有专职人员编制,只在民政局明确一个人兼管老龄工作。(5)老年人社会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目前针对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存在老干部局、退管委和老龄办等多个系统。老干部局主要负责对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则由退管会承担。老龄办的管理服务对象就局限于以上两类人员以外的老年人,而且老龄委(办)还不具备行使老年人社会管理的职能。这种对政府离退休老干部、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分散实施管理和服务的多轨制模式,形成不了整体合力,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也造成了不公平,

加深了老年群体内部矛盾,不利于政治稳定,不仅难以适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也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在对老年社团的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由全国老龄办管理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3个全国性老龄社团职能有些交叉,个别社团履行了部分行政职能,而且围绕老龄中心工作、形成合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充分。除了全国老龄办管理的3家全国性老龄社会组织外,如何联系协调其他12家分别由不同职能部委主管的全国性老年社团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基层老年人协会和各类老年群众组织有80多万个,大多处于无序发展和管理真空状态。如不加强规范管理,将成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的最大群体。以上情形,客观上需要老龄委(办)承担并行使好老年人社会管理的职能。

建议:

1、进一步完善老龄委,主要强化老龄委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形成老龄工作全国统筹、监督的合力。

2、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做实做强,提升为正部级具有行政主体和执法主体地位的行政机构,同时,为超越部门利益,避免为部门刚性利益所束缚,建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由国务院秘书长担任。

3、增强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的老龄工作机构职能,将各成员单位的老干部局转变成为履行本单位老龄工作职能的业务司局,真正形成老龄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

4、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整合针对离退休老干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老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5、坚持培育引导、规范建设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基层老年人社会组织,依托中国老龄协会组建中国老年人联合会,把老年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助手、老年人的利益代表,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职能,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作用。

6、要统一和规范老龄办的机构设置,形成上下贯通、顺畅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

三、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快速老龄化形势不相适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传统意义上承担照料老人责任的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结构向核心化发展,向老年成员提供照料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生活服务需求和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日益减少的矛盾日渐突出。而社会化养老机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尽管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仍相差甚远,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过小,辐射能力弱,影响力低,服务被动,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加上政策不够配套,责任主体不明确。此外,养老服务队伍严重短缺,预计目前我国需要800万~1000万养老护理员,但目前经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只有20多万人。

建议:

1、加快建立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为核心、家庭服务为基础,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慈善互助服务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服务监管与提供分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3年,实现70%的失能老年人能够享有居家养老服务,30%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2、探索建立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长期照护商业保险,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老年照护补贴制度,扩大老年照护服务的社会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