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收集3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篇1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效益;四川道孚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道孚县的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处减少。据统计,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85.27hm2,粮食面积3208.67hm2,其中青稞1486.67hm2,小麦940.27hm2,豆薯类780.87hm2,油菜111.87hm2,蔬菜47.07hm2,青饲料100.93hm2,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6年减少574.27hm2,比2005年减少1208.2hm2。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耕作粗放,科技含量低
历年来,受传统种植习惯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不愿意按农牧局依靠土温、气温科学确定的播种期播种,而依靠大喇嘛占卜确定,害怕杀生害命,导致我县农作物产量低下和品质低。
1.2农作物布局不合理
道孚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给各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由于品种单一,重茬连作现象严重,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3土壤肥力低下
道孚县大部分土壤是贫氮缺磷,农民有机肥料投入不足,常常是白地下种,从而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4农田水利设施差,抵御灾害的能力低
道孚县是“三高一低”农牧业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208.67hm2,可灌面积仅1866.7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3%,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5农产品品质、价格低,市场不稳定
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立体农业,解决农民温饱,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增收。
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可靠性
我县农牧局借鉴外地经验,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在我县部分地区近几年进行了初步实践。实践证明,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立体农业,创造“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据调查,道孚县尼措区鲜水镇,20世纪80年代前,蔬菜作物少而缺,更无经济作物,粮食产量1050kg/hm2,农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而20世纪90年代期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由单一的种植方式向多种种植方式发展,由粗放的耕作逐渐向集约型的耕作转变,经济作物从无到有,蔬菜由原来“三大名菜”发展为10~20种特色品种蔬菜,不仅保证了我县蔬菜的自给自足,而且还在周边邻县占有一定的市场,现有蔬菜基地33.3hm2,地膜蔬菜8.13hm2,蔬菜平均纯收入7.332万元/hm2。
近几年,蔬菜由10~20种花色品种又变为30~40种蔬菜,由原来的地膜蔬菜逐渐变成温室小拱棚、温室大拱棚,面积达3.33hm2,纯收入达13.65万元/hm2,比90年代的蔬菜增收4.515万元/hm2,它不仅把一季变为多季,提高蔬菜的复种指数,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粮食作物则以区域布局为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淘汰退化的劣质品种,并实行轮作倒茬,用养结合,使土壤肥力协调,创造出“名、特、新、优、缺”的优良品种。据统计,尼措区90年代的冬麦,产量达5250~6000kg/hm2,而90年代前,产量仅达3000kg/hm2,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未进行轮作倒茬,用养不协调,品种未进行提纯复壮等因素而引起的。2000年以来,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春麦产量又有所上升,现产量达3750kg/hm2,与未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相比,增产750kg/hm2,增收2100元/hm2。
3调整种植业结构策略
3.1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原则
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
3.1.1适应市场,追求效益。种植农作物,既要研究当地市场,又要考虑未来的潜在市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1.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追赶时髦,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麻孜乡的大蒜,经国家检验为无公害农产品,应针对这一优势,将它做大做强,找好销路,与龙头企业挂钩,搞好生产、加工、销售,强力推出大蒜“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而鲜水镇则应以发展优质蔬菜、水果为主,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还因交通便利,销路较好,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1.3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3.1.4调改结合,稳步推进。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品种,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即“一改带五改”,是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必须整体推进、相互结合。
3.1.5农民自愿,政策鼓励原则。农民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体,必须要让农民在优惠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让他们从中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益。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增产、增效两者兼顾。
3.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策略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标是使我县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充分发挥土壤潜力,增产、增收,开创特色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2.1优化品质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优良品种,调减和淘汰劣质品种。我县的农作物品种多,但从麦类作物上来说,良种也仅有2~3个,赶不上市场的需求。为此,当前应抓一批优良品种,如9504、内江2938等麦类春性品种,提高种子质量,选出适宜我县的优良品种。
3.2.2优化作物结构,搞好轮作倒茬。作物结构单一,耕作粗放,长期的连作,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病虫害经常发生,产量逐年降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因此,优化作物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搞好轮作倒茬势在必行。如:鲜水镇和瓦日片区应采用豆薯类(豌豆、胡豆、洋芋等)――小麦(青稞)――经济作物(油菜或蔬菜类)轮作,而八美、协德片区采用豆薯类――青稞――绿肥(休闲)或油菜轮作。虽然麦类作物属耗地作物,消耗了土壤大量的有用养分,但通过1~2a种植豆类、绿肥等养地作物,利用其根腐菌可基本恢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还可改善土壤环境,再加上施肥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使耕地达到“用养”结合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群众从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3搞好间作、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充分发挥耕地潜能。我县虽为一年一熟区,但光、热资源满足一茬作物生长卓卓有余,特别是扎坝、瓦日两区,光、热资源尤为丰富,一季作物成熟后,还可余2个月左右耕地纯粹在空闲着,1年只种一茬作物就白白浪费了2个月光阴和土地资源。虽然我县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可达1533.41m2,但这样白白浪费掉实在可惜。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搞好间、套作早熟作物,提高土壤复种指数,不仅可充分发挥土壤潜能,利用光、热资源,还可增产、增效,为农民群众增加收益。
3.2.4建优质基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前提下,该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首先,要具备先进的科技知识,抓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走“基地――规模――档次”的路子,使基地成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样板,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市场的作用。然后,抓一批运输专业大户,成立农产品产、销市场和综合的农货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把过剩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第二、第三产业消化,建立龙头企业,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农产品更大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3.2.5合理调整区域布局,种植优质农作物。不同地区,环境条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生长。要合理地调整作物布局,种植优质粮食(青稞、小麦、洋芋等)、优质水果(苹果、葡萄)、优质蔬菜(大葱、大蒜)、优质经济作物(油菜、青豌等);发展商品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让农民从中受益,自愿参与。
3.3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途径
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种植业结构,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粮、经、饲”协调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品种,把粗放、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约型农业才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篇2
天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部级贫困县,该县属于寒冷高原型气候,特别适于小麦、青稞、油菜耔、马铃薯的生长。加之县境内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轻微,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高原绿色蔬菜产业的良好条件。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贯通东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因此,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已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该县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将农业资源划分为三大块,即:粮食为主导产业;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原无公害夏菜、人参果、晚熟红提葡萄、反季节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天祝县的粮食作物主要以青稞、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则主要以红提葡萄、人参果、食用菌、中草(藏)药材、蔬菜等为主。据统计局资料表明,2009年天祝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0373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880公顷,比上年下降了2.14%,占总播种面积的58.31%,夏粮播种面积9460公顷,比上年下降2.27%,秋粮作物播种面积2420公顷,比上年下降1.6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60公顷,比上年增长了6.43%,其中油菜籽2367公顷,中药材233公顷,水果16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3153公顷,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2580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的比例由去年的60.6:12.95:26.45调整为今年的58.31:13.55:28.14。天祝县种植的高原绿色蔬菜等特色蔬菜面积达4800公顷,较上年增加16%。通过对天祝县资源优势进行理性分析,对种植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红提葡萄、人参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被加以重视。天祝县目前已建成使用的种植温棚2416座,面积达162.1公顷,其中红提葡萄温棚369座,29.3公顷;人参果温棚1499座,108.4公顷,实现了天祝县水果产量零的突破。
完成马铃薯覆膜耕种3620公顷。完成梯田建设任务300公顷。完成特色种植16466.7公顷,增长13%,其中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4800公顷,优质油菜生产面积4333公顷,优质牧草种植5333公顷。自从天祝县将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确定为天祝县的四大品牌之一后,天祝县每年加大蔬菜的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667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3153公顷,年均递增47.47%。2009年天祝县日光温室建设任务为400公顷,截至2009年10月25日,全县日光温室开工建设486.194公顷、完成墙体480.3公顷、扣棚422.6公顷,已超额完成任务;定植养殖进展顺利,已完成362.45公顷。近几年来,天祝县在大力发展中草(藏)药材生产,种植黄芪、当归、板蓝根、党参等中药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来,天祝县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坚持打绿色无公害特色牌,着力推进“草畜强县”发展战略,不断加快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广泛推广育肥技术,使该县特色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草畜产业成为全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县累计建成养畜暖棚12500多座,进棚畜达到80多万头只。新建规模养殖企业5家、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建立规模养殖示范点12个、示范户1000多户,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10300户。2009年通过育肥出栏的牲畜达到26.4万头只,育肥羊只均增收50元、牛头均增收400元左右。初步建立以规模养殖户为基础,规模养殖小区(场)为龙头,带动专业化特色养殖乡镇、村(组)的发展,“六畜兴旺”小而全的分散养殖逐步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转变,畜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天祝白牦牛保种扩繁工作扎实开展,组建白牦牛核心群20群1000头,选育群60群4000头,天祝白牦牛养殖量达到4.15万头。天祝县依托区域优势,着力实施畜牧养殖、草原围栏与综合治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种草,建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自2004年以来,该县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共建成草原围栏203333公顷,完成草原补播改良66666.7公顷。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10940公顷。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养殖大户少,养殖业为当地农牧民的增收效果也不甚明显。
二、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分析
㈠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天祝县以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畜牧养殖,可是农户养殖还在凭经验,养殖观念落后,效率低下,没有技术支持。另外畜牧养殖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由于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的缺乏,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就是,专项运作资金投入太少,在人才的引进上投入少,对人才的待遇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样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也使得该县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品种落后、缺少专业知识培训。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无法获取较高的收入,这不仅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而且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枷锁。
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天祝县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普遍偏低,农民仍然是在凭经验种植,耕作粗放,而且粮食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对天气、雨水等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当依赖,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技站萎靡不振,政府对科技宣传力度小、缺乏重视,由于农户文化程度低缺乏经营思想,加之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导致天祝县农业经济落后的原因。生产技术低,抗风险能力差,就意味着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销路不畅通,无法提高价格,广种薄收,农民收益甚少。农民不能从农作物中获得增收,使得他们无力扩大再生产,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天祝县经济得不到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㈢种植业规模小在农业方面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总量上看上去大,但事实上人均种植面积少且布局分散,这无疑增加了种植成本。天祝县培育的高原蔬菜,食用菌、人参果等特色种植业和暖棚舍祠育肥养殖业经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种植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种植业大多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增收的空间不大。
㈣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面狭窄天祝县经济作物中,红提葡萄、人参果、高原蔬菜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主要的销售市场还在本地区内,很少一部分销往在临近的县、市。高原反季节无公害优质蔬菜、人参果、红提葡萄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仍停留在初加工的阶段,还没有进行精加工,形成一定的品牌,再加上农产品交易渠道、方式滞后,造成农产品出路少,产品增值低。因此经济作物没有给农户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不能达到刺激农户对经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
三、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㈠资源优势农畜土特产品丰富,有农作物品种资源400多种,林木品种资源100多种,家禽家畜品种资源20多种(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名贵中药材品种100多种,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目前已具规模生产的家畜土特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马铃薯、蚕豆、猪、牛、羊等。天祝森林广袤,林木资源种类繁多,有天然水源涵养林18666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72万立方米,植被覆盖率达80.7%,森林覆盖率为33.08%,是甘肃省平均值的4倍。境内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条内外河流,年径流量8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35万千瓦,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㈡区位优势天祝县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10多座,年平均气温3.5℃,相对无霜期90天~145天。由于天祝海拔高,气候冷凉,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低下,发展工业制约因素多。但滩平地较多,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草原和森林覆盖面积大,工矿企业少,大气、水源、耕地无污染,有机肥料充足,太阳辐射紫外线强,病虫害较少,变高原气候冷凉的劣势为优势,生产的高原蔬菜无公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特别是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贯通东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尤其是我国南方每年6月~9月为高温季节,蔬菜供需矛盾突出,天祝生产的蔬菜正好从空间和时间上弥补南方市场不足。
㈢经济效益天祝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不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运输、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蔬菜生产销售旺季,运输车在天祝来回收购贩运蔬菜,当地运输户从蔬菜运销中增加收入。开小餐馆的农户不断增加,餐饮业有了较快发展。蔬菜收获季节邻近村的剩余劳动力在种植大户、蔬菜公司和保鲜库打工,可为群众增加收入。
㈣政策环境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减粮增油扩草菜,发展种植业和药材”的总体方略,全面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农业、集约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产品的的无公害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
四、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对农业发展至关重大。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集约化经营管理,需要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而这对于文盲充斥的民族地区是很难办到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根本措施是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农村应坚持普及小学教育,要在办学方式、学制、教材等方面采取符合民族区地实际措施。对农户、各种专业户,要进行培训、扶持,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农产品;溯源;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9-0296-03
AbstractMineralelementsfingerprinttechnologyhastheadvantageofhighsensitivity,fastanalysisspeed,lowdetectionlimitandhasbeenwidelyusedintheoriginofagriculturalproductstraceability,ithasgreatsignificancetodistinguishagriculturalproductsfromdifferentregionsofChina.Intheparallelcomparisonandanalysisoftheequivalenttechnology,theadvantagesandlimitationsofmineralelementsfingerprinttechnologyhasbeenelaborated.Theapplicationsituationoftheoriginofagriculturalproductswasbrieflyintroducedandtheprospectwasputforward.
Keywordsmineralelementsfingerprinttechnology;agriculturalproducts;origintraceability;applicationprospect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原产地的追踪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地溯源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有效手段[1]。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疫病疫情、污染事件等发生的区域密切相关,在发生食品安全时确定食品的来源和发生区域尤为重要,食品产地溯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其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产地溯源对原产地的保护及监管非常有利[2]。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由Baxter等[3]于1997年创立,近些年,随着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不断成熟,逐渐成为了农产品产地溯源的重要鉴定方法。
1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是不同的土壤质地是由不同的地层岩石背景形成的,土壤与岩石风化的母质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不同地域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及比例等具有地理地质特异性。生物体内自身不能合成矿物元素,需要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矿物元素受当地水、地质因素、土壤环境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域生长的生物体内有各自的矿物元素指纹特征。基于此原理,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近年来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受到重视。根据矿物元素的含量可分为3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痕量元素[4]。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生物体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再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出有效指标,进而建立判别模型和数据库,实现食品溯源和确证。矿质元素的分析主要是利用无机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在数分钟内即可得到大量的元素信息。常用的有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CP-AE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F-AAS)。与其他方法相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特别是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因其操作简便、检测限低(10-12~10-9级别)、测定范围广,具备同位素分析能力等优点[5],因此也逐渐成为元素指纹图谱分析的首选仪器。如Chudzinska等对波兰16个地区蜂蜜中的15种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蜂蜜样品能够按照类型得到较好的区分,正确分类率可达100%,因此ICP-MS可作为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方法[6]。此外,ICP-MS得到的元素指纹图谱还可被用来鉴别商业啤酒的来源,使其得到较高的正确分类率[7]。
2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2.1优势
良好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应满足可操作性好、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要求,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具有其他产地溯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是该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定量性好、测定高浓度元素时干扰小、操作简单、信号稳定等;二是选择性好,几乎可分析地球上所有元素,线性检测范围宽、检出限低,并且可进行多元素分析等;三是适用于液体、固体等各类样品的分析,分析的结果准确性好、基体效应小、还能进行无损分析等;四是常用的痕量分析技术具有化学预处理简单、取样量少,可直接分析高粘度液体及固体试样等;五是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易于推广。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采用Ducan多重比较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且近些年在检测仪器的更新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越性更加突出,能快速地从种类繁多的元素中筛选出与农产品生产地域密切相关的、稳定的元素指纹信息[8]。赵海燕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用于小麦产地的判别[9]。王洁等探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茶叶产地溯源的可行性,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10]。
2.2局限性
利用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农产品产地进行鉴别,容易受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气候环境、栽培管理措施及加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想实现该技术对农产品的产地溯源,必须要有相应的试验田,并对农产品的生长气候环境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良好控制,从而构建农产品产地溯源矿物元素指纹技术模型,建库,这必须要建立范围广泛的试验田,同时还要连续多年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高;其次,不同地域一些关键元素的含量会有差异,且这种差异会有某些变化,而食品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牛在育肥期间往往会更换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说服力,因此对农产品产地来源的判别应综合多个元素[11];最后,该技术前处理复杂费时,花费较高,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可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12-14],可为各地从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该技术在以下农产品上应用广泛:Brescia等用15种元素结合同位素分析对mozzarella奶酪和水牛奶进行溯源,建立的模型正确预测率为93%[15];Arvanitoyannis等研究指出痕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有效指标[16]。蜂蜜多利用Ca、Zn、Cu、Mn、Fe、Pb、Ni、Cr、Cd、Al和Se元素进行原产地判别[17-18];Ariyama等分析了市售的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的矿物元素含量,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矿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中国和日本大葱[19];Franke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鸡肉中Rb、As、Na、Tl的含量不同,对鸡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7%,而牛肉中Cd、B、Ca、Cu、Dy、Eu、Ga、Li、Sr、Ni、Pd、Rb、Te、Yb、Tl、Tm、V、Zn的含量不同,对牛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9%[20-21];Heaton等测定了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牛肉样品中的Na、Al、K、V、Cr、Mg、Sr、Fe、Cu、Rb、Mo、Ni、Cs、Ba及生物样同位素含量,通过筛选,δ13C、Sr、Fe、脂肪中的δ2H、Rb、Se6个变量对上述来源的样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78.1%、55.6%和91.7%[22];矿物元素产地溯源在牛羊肉等食品的产地溯源中应用较多,判别效果较好,对原产地的正确判别率在90%以上[23];万婕等分析了4个省份大豆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发现4个省份的大豆中矿物元素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4个省份的大豆[24];Gonzálvez等建立了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方法,对日本、巴西、西班牙、印度大米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的研究[25]。Bontempo等利用该技术对阿尔卑斯地区奶酪原产地进行识别,样品正确归类率为94%[26];Llorent-MartinezEJ等测定了西班牙地区的食用油,结果显示葵花油、原生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橄榄渣油等不同类型食用油能够按照各自的特性聚为一类[27];龚自明等采用ICP-AES法对来自湖北四大茶区35份茶样中的K、Ca、Mg、Mn等9种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K、Ca、Mg、Mn、Fe和Mo可用于绿茶产地判别的矿物元素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样品整体检验判别率为100%[28];Latorre等测定了来自西班牙北部Galicia地理标志保护产区的土豆,分析了土壤及块茎中Li、Na、K、Rb、Ca、Fe、Mg、Cu、Mn、Zn10种元素含量,并对同一品种2个产区、同一产区不同品种的土豆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同一品种(Kennebec)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元素指纹,同一地域(Galican产区)的不同品种土豆也有不同的元素组成[29];沈丹萍等对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及异黄酮含量进行分析[30]。
4前景展望
近些年,农产品的产地来源与其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原产地信息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农产品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受到农民及农产企业的密切关注。因此,研究快速、准确的鉴定农产品产地的方法迫在眉睫。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大力推广该技术可以有效鉴定农产品的产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产品企业良好形象,保证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建立农产品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数据库十分重要,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该技术有望在各类农产品和食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5致谢
本文得到鹿保鑫老师以及师兄付磊、师姐刘雪娇的支撑,特此感谢!
6参考文献
[1]张晓焱,苏学素,焦必宁,等.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271-278.
[2]郭波莉,魏益民,魏帅,等.食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新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
[3]BAXTERMJ,CREWSHM,DENNISMJ,etal.Thedeterminationoftheauthenticityofwinefromitstraceelementcomposition[J].FoodChemistry,1997,60(3):44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