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音乐教育(收集3篇)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艺术;近代基督教;音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西方现代音乐教育(以声乐为主)在中国的首次出现是1842年①。但近年来,随着对史料工作的重视和不断深入挖掘,一些新的史料相继被发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推论,使之成为史实。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②;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③对于“学堂乐歌”起源以及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音乐教育之影响、作用、地位等学术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新西兰宫宏宇在孙、刘两位的史料研究启发下,进一步挖掘国外的相关史料,撰写了《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④一文。文中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分析,对通常狭义学堂乐歌前的60多年教会音乐教育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考察。作者试图达到两个目的:(1)客观地审视传教士在中国学校音乐中所担当的角色;(2)重新评估教会音乐教育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显示,这一时间点被不断地前移。冯文慈认为,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以1807年为标志。这一年英国伦敦的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抵达广州,他是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但新教及新教音乐在中国影响之扩展,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⑤。
上述研究成果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声乐教育的事实存在作出了有益探索。一是回答了中国近代声乐教育是否存在的问题;二是回答了声乐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
在我们的意识中,所谓中国声乐教育大都指有西方歌剧艺术、艺术歌曲传入后的专业性声乐教育发展情况,它以西方现代声乐学科作为评价标准,对此的认同率和一致率较高,但对于这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我国开展的声乐教育情况,也即普及性的声乐教育情况却很少有人关注。笔者认为,该领域不应该被忽视,它是中国声乐教育从起步到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看到,虽然这一时期没有中国本土人士开展声乐教育,但大多受教者都是中国人,并且以儿童为主,所传授的声乐技能与知识虽然没有达到所谓的专业水平,但对于中国声乐教育而言,仍然具有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后期中国牧师的产生,对于圣歌中中国化、声乐教育观念的传播以及民族音调的广泛使用,做出不可否认的贡献。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声乐教育活动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基督教各个门派先后登陆中国。据相关资料和研究显示,正教会、伦敦会在厦门,北长老会、巴色会和礼贤会在广东,公理会和英圣公会在福州、宁波、上海,英长老会在厦门、汕头、台湾,美以美会在福州、江苏、浙江以及华中、华北、华西,循道会在两广、两湖,浸礼会在山东、宁波,内地会在西北、西南省份,南长老会在江苏、浙江,公谊会在四川,基督教会在南京、上海,浸信会在两广,贵格会在江苏、安微,英美会在四川,来复会在安微、江苏,遵道会在湖南,信义会在两湖各地,都先后设立规模不等的义学、主日学、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以“英华”、“中西”、“格致”、“三一”等命名的学堂或书院。除、青海、宁夏外,各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后来多渗透到全国各地⑥。
1814年6月28日,葡萄牙天主教神父江沙维(JoaquinA.Goncalves,1780-1844)抵达澳门,并开始在澳门的圣若瑟修道院教授音乐。1844年10月3日暴病身亡。在澳门的30年间,江沙维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华人神职人员,但同时也开设音乐课。尽管当时清政府还末正式允许基督教公开进行传教活动,但人们参与教堂音乐活动的热情可见一斑。作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培训基地,圣若瑟所传授的音乐应该是纯宗教性的。但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旧式教育模式和方法有着较大区别,即便是纯粹的宗教圣乐,其传授方式——如正式课、必修课、选修课、唱诗班(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歌唱、乐器演奏、乐理等,均与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有着诸多不同,因而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编创的歌曲。”①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小学中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改变了旧式书塾无歌无乐的暗哑氛围,为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学堂乐歌引进国外音乐品种,是西方音乐在我国广泛介绍和传播的开端。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也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悉。学堂乐歌的设课以及面向社会的广泛发展,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音乐人才的保证,奠定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乐歌引进的同时,各类音乐教材也逐渐被撰著和翻译,专业性音乐刊物也慢慢出现。同时,传统的封建乐教思想被批判,宣传提倡普及性国民音乐地位。
学堂乐歌对中国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先河,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音乐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的一次音乐文化传播现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的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的、当今的狭义的媒介现象。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学发展过程中,在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中人们研究音乐文化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侧面,这个新侧面就是音乐的传播:人的音乐传播活动、人的音乐传播行为以及这些活动和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因此,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③
二、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活动
(一)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④
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里,基本上都带有简谱、五线谱的介绍,并且附有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唱歌为主,伴奏的乐器为踏板小簧风琴和多维风琴。以上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学堂乐歌时期的青少年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和推广。
(二)专业音乐教育传播。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音乐教师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不高等矛盾的出现,更促进了政府教育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的完善,加速了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步伐。⑤
学堂乐歌在其萌发阶段,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并进,因而产生了一批对当时社会产生启蒙教育思想的作品,开了音乐之新风气,同时也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专业乐歌教育家,如沈心工、曾志搿⒗钍逋、萧友梅等。
学堂乐歌时期留日学生成为乐歌教育的最初传播者。如著名乐歌创作者沈心工,在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歌唱课和编写学校歌曲。留日学生的努力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宣传作用。⑥
(三)社会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唱歌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种群众歌咏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群众歌唱形。
学堂乐歌确立了最早的群众歌咏形式,为我国以后群众歌咏奠定了基础。在学堂乐歌之前,我国早期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倡“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思想下,把这种鼓舞民众意志的群众集体歌唱形式从欧美与日本引入进来,使中国社会过去几乎没有的集体歌唱形式在中国传唱开来。使得20世纪初的中国逐步被群众歌咏所唤醒。这些乐歌旋律与歌词内容,使学唱乐歌之风从沿海城市向内地省区广泛传播,越出了课堂,成为群众们在各种集会仪式上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受到社会民众普遍的欢迎。
在学堂乐歌的推行中,社会音乐教育也逐步跟进。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是当时影响较大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传授西洋乐器演奏技巧、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及活跃音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相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音乐机构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培养音乐师资,对当时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新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已萌发,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三、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行为
(一)西方乐谱的运用的传播。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美育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确立,西洋音乐理论,记谱法及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被我国人民所认识,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时是宗教音乐,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西方宗教歌咏传播到中国是由于传教活动编译和印制了大批赞美的诗集,才使得乐谱作为传播媒介角色进入到音乐的传播环节中。乐谱媒介的出现,给音乐自然传播的原始形态性质带来了变化,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它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记谱法成为保存音乐信息的方式和传播音乐的媒介载体。同时还可以用相同的符号理解,将乐谱“解读”,还原出与原创者创作成果基本相似的音乐。
(二)乐器演奏的传播。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等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各种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如军乐、管弦乐等逐渐被接受,各种西方音乐的品种如合唱、进行曲、舞曲以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逐渐被采纳,源于西方的乐理知识和记谱法中的简谱、五线谱,以及声乐、器乐和作曲技巧,逐渐被推广运用,等等。
随着当时五线谱和简谱乐谱的推广,同时一些歌唱集、音乐基础理论的印刷出版物的编译传播,各种西洋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铜管乐器等西洋乐器的初步概要的介绍和演奏法出版传播,某些教会学校设立了琴科进行技能的传授。在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注重传授乐曲和风琴、钢琴、提琴、铜管等乐器的演奏法,在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和活跃音乐生活方面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三)教材编写的传播。1904年至1919年期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80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0多种。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据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统计,自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夕,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版约40余种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内容包括乐歌、乐理、风琴演奏法等),收录学堂乐歌约1300余首。⑦而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的统计,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供学校教学用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已不下)70余种。⑧
综上,在学堂乐歌时期,中西音乐交流的事实表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有一般的音乐音响上的猎奇和音乐理论上的求知,开始转变到西洋音乐的所具有近代文化内涵以及西洋音乐形态体系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一批传播西方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而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们,才使得真正将西方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所认识接受。学堂乐歌运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从音乐教育到音乐社会生活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注释:
①转引自周贝贝,朱洪涛《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例》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②见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音乐传播媒介的广义解读》,载《黄钟》2011年第4期。“狭义的媒介现象”,是指只限于依靠“媒介”的音乐传播。这种“媒介”,是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中的媒介。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就是排除了音乐表演空间、音乐表演舞台来认识音乐传播媒介。这些音乐传播媒介是乐谱、唱片和电子媒介等。这种媒介观的认识基础,是基于对音乐作品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是基于“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传统观念。人类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强化和加深了这种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也为“音乐是时间艺术”带来了技术支持。
③曾遂今著.《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44页
④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⑤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⑥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⑦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⑧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01
参考文献:
[1]周贝贝,朱洪涛.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W堂乐歌”教育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106-110.
[2]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44
[4]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批判性思维音乐课程
Erdodu认为,在新形势下,需要受过教育的个人可以自我延续并且创造性地工作。教师的责任是建立创新的环境,以及发现自我。Halpern指出,当前科技和工作环境的改进对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形成比以往更重要,课程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将批判性思维的重点放在能力上,这种能力广泛应用于跨领域学科之间。在教育、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具备一些素质、知识和技能。素质和能力是思考的关键。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来自大量的教育研究文献中,定义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具有挑战性的。
批判性思维定义
批判性思维,通常用于解决问题,高阶的思维能力,推理,是指一定的方法技巧。然而,有些人认为个人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必须将批判性的意向放在首位。根据Y?Dld?Dr?Dm和Sensoy的研究,能在生活中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倾向。然而,要先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必须有一个简短的定义。有许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文献中,都有类似的定义,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细微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批判性思维定义有广义或狭义的区别,一些文献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如下。
在默特斯的研究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过程,用于解释或评价信息和经验的一组反射的态度和能力,指导思想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理性的和目标导向的。这种思维过程包括解决问题、制定推论、计算可能性、决策。在麦克派克的研究中,他将批判性的思维定义为从事怀疑论工作的倾向和能力。Chance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分析事实,生成和组织观念,辩护意见,作出比较,举一反三,评估参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工作中,几乎每个人产生了一系列的思维能力,他们看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例如,格拉泽罗列出的能力:⑴识别问题的能力,⑵解决办法的能力,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⑷承认未阐明的假设和价值观,⑸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准确性,清晰度和区别,⑹解释数据,⑺评估报告,⑻承认命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⑼得出必要的结论和概括,⑽把测试的预期值和结论进行对比,⑾将个人的信仰重新建立在更广泛的基础上,⑿提供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质量准确的判断。
Halpern指出,当我们批判性思考,同时我们也在评估我们的思维结果。一个人的思维过程的进化已经被看作是认知过程的指导,目的是要研究知识,认知过程与机制等一些因素如何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方法。对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如何发展这个能力,是最重要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与音乐教育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方面,即广义和狭义的。例如,杜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反思,是在广义基础上的思维能力。相反,杜威用反思的术语和描述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和仔细的思考。他认为,人在不成熟状态中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秩序的内在感觉会有不自然的倾向。从这一点看,批判性思维使他/她所有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个人的思维特征。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包括视听,音乐制作和认知音乐。一些教育家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音乐技能和个人的社交技巧,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能力。Serafine认为,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音乐都是通过听辨解决行为问题的。
费斯克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自我表达,促进学生和他人的更有效的沟通,通过艺术融合变换学习的环境,结合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提供学习的机会,在实际工作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新挑战。在Priest的研究中,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的社会交往的音乐教育,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一个合适的环境。
音乐课程需要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和记忆乐谱。学习音乐,包括节奏、音阶、和弦、和声等,以及在表演中培养娴熟的演奏技能和表现情感。此外,听音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风格的思想,模式和意义。听力是主动的,是听者对音乐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根据Zellner艺术的整体性质允许演奏者成为一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因此,提供了对整体结果的直接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成为教学的一个方面,由于课程的说教性质,包括多感官体验的认知反应,唤起教育和审美经验。Pogonowski建议在音乐背景下,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以及情感思维过程。她的观点是,“批判性思维是体验式学习的结果包含了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域”。而音乐教学包括执行和阅读技巧,Pogonowski提倡将音乐表达的经验纳入音乐制作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批判性思维
受传统教育的学生,纯粹的通过理论方法解决音乐的问题,错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这个原因,制定一些合理的方案才能为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音乐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技巧,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Small已经提出几个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案,可以应用于课堂。这些方案包括:⑴确定音乐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⑵确定的“点”,指的是必要的决策知识的收集。⑶识别,是指识别的基本假设。⑷检测不一致,指的是认识不一致的假设。
教师在音乐课堂里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创造合适的气氛便于学生批判性的思考。Pogonowski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作为催化剂,提供了学习的动机。在课堂环境中设置认知的挑战阶段,构造事件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激发和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一首优秀的曲目引发的思考可以激活学生的推理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借助他们的思考更好的参与音乐,这是教师的责任。计划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利用他们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创造性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根据Pogonowski,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能帮助他们在听音乐,研习音乐,以及发现来自音乐背后的意义。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整合音乐的理解,将会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音乐家和思想家的批判成为可能。
结论
在音乐课中,发展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本身必须计划教师的引导和个人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环境中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思想。教师必须围绕这个目的设计音乐课程,音乐课程这一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表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Y?Dd?Dr?Dm,H.i.,Sensoy,?i,“S?Dn?Df?i?zrencilerininelestireldüsünmeeilimiüzerineelestireldüsünmebecerilerinitemel-alan,”Ilk?iretim7,(2011).
[2]Mertes,L,“Thinkingandwriting,”MiddleSchoolJournal,22(1991):24-25.
[3]Serafine,M.L.Musicascognition:Thedevelopmentofthoughtinsound.(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8).
[4]Small,A.R.“Musicandcriticalthinking:whatdoweneedtoknow?”MusicEducatorsJournal,74(1989):46-49.
[5]Pogonowski,L.“Criticalthinkingandmusiclistening,”MusicEducatorsJournal,76(198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