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收集3篇)
村居古诗范文篇1
一、创设氛围,培植学习的心境美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景,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新课伊始,我就伴随一段轻柔的音乐声情并茂地颂吟全文,让学生细细地听,细细地品,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和活跃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沉浸在诗人描绘的情景之中。接着,我用优美的导语过渡: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向几千年前的南宋,到那美丽的小山村,去领略那迷人的乡村生活情景。
二、多样解词,体会词意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以前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仍沿用着自己上学时使用的“释字—串讲—补缺—意译”这一套枯燥乏味的方法。这样做不但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甚至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现在,我尝试着让自己变个思路。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问:“老俩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俩口非常亲热,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填空题:(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媪”说:“”(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媪”夸“翁”说:“”。学完了下阕,我又引导学生以老俩口的口气来夸一夸三个儿子,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相媚好”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一个“媚”字把老俩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美好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体会了“相媚好”的含义,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相媚好”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发想象,再创图画的动态美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虽言尽而意无穷,留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外,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因此,我在教学此处时,让学生仔细体会“无赖”、“卧剥”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皮可爱的小儿子,会以怎样的姿态、动作在溪头剥莲蓬呢?”学生的想象和回答精彩纷呈,把小儿的手、脚、头、整个身体的动态美都说到了。为此,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小儿赋予变化的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画面,把一幅静态的图画变活了。
四、整体把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位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在《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完整画面。在学生交流之后,趁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意境后,追问:“假如你到了田园之中,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就勾起了学生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就真切而朴实。
五、探求意蕴,理解诗词的境界美
文学欣赏强调“移情”,即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词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词的“词眼”,那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醉”字,表面上可以认为是词中所描述的老夫妻俩喝了点酒略带醉意,但实际上是词人辛弃疾被眼前的美好景物、美好生活所陶醉。可再仔细探究一下,词人为何被眼前所描绘的这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所醉?此时,我补充了词人辛弃疾的另外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寄壮语以寄之》和他的相关背景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一生辗转流离,饱受流离战乱之苦,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可怜白发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补充这样的相关资料,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到此,全词的境界就豁然开朗了。
村居古诗范文篇2
1、全诗的意思是: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源:文章屋网)
村居古诗范文篇3
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首每个人在中学时代苦读过、熟背过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之名植入了我们年少的心灵。
唐诗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几乎都藏在了《全唐诗》中。天姥山也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密码”,也同样藏在了这一部浩浩淼淼的《全唐诗》中。
早在20多年前,一位叫竺岳兵的新昌人惊喜地发现,就在这部《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50多位诗人、1500多首诗,都将目光定格在了同一个地方——天姥山,远远超过《全唐诗》中收录的110余首关于泰山的诗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另一本《唐才子传》收录的278位诗人中,竟然也有170多位诗人,将目光锁定过这座天姥山。
真可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这无疑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谜,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人士深切探究:天姥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它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成为文人眼中一座不可不去的“神山”、不可不写的“奇山”?在交通并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数以百计的诗人奔天姥山而来,到底所为者何?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天姥山竟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又是因为什么?
唐代文化人心中的“圣山”
传奇,发轫于东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东山再起”故事的主角谢灵运。
1500年前,才华横溢、胸怀政治抱负的谢灵运,因官场不得志,被逐官还乡,开始放浪于山水。也是从那时起,“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他,第一次慕名来到了天姥山,还自创了一双木制的“谢公屐”,写下了著名的《登临海峤》等诗篇。
再之后,他又“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一度吸引了众多诗书画文人以及佛道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天姥山,“入剡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这条山道,就是后人世代相传的“谢公故道”。
羡艳于谢公的山水诗,竟让李白也慕名而来。“脚着谢公屐”,李白先后3次寻访天姥山,留下了诸多诗篇,最负盛名的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登临海峤》、《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终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自然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而更多的同道中人,则追随着李白的“太白屐”一路踏歌而来,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同样也是多次登临天姥山。
山水诗自此成了一时之风,天姥山也凸变为一座“诗山”,以至“升格”为唐代文化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传奇,也发轫于天姥山自身独特的魅力!
天姥山,连绵起伏,山连山,山迭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主峰拔云尖终年烟霞明灭,云缠雾绕。“天姥连天向天横”,一个“横”字,道尽了天姥山之气势与胸怀!
白居易诗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诗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由此可见天姥山之秀、之奇、之壮、之美。正因此,天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方外人士的梦想之地、神圣之地、心灵之地,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在这里喝酒品茗,吟诗作画,寄情山水,一抒胸襟,感念天地,感慨人生。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稻米之路”媲美的中国古代“三路”之一的“唐诗之路”,就这样一步步走了出来!
一个梦,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千古名山。天姥山,不再仅仅只是万山丛中一座风景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一座百读不厌的“诗山”、“仙山”、“圣山”,是“中国文人的走廊”。新昌,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代人心中的“仙之故乡”、“诗之故乡”、“梦之故乡”。
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
诗书画相映成辉,佛道隐相谐而生,晚辈后学不绝而至……充溢着意趣情趣的“浙东唐诗之路”,在天姥山下得到了最真情的呵护。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是“梦回天姥”的现实依归。
一座座古桥,一条条古街、古道,一处处古建筑、古村,如今,都在天姥山脚下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唐诗之路上的斑竹村,背靠天姥山,山势巍峨峥嵘,是道家的第60福地。村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泛着青光。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古代诗人的惆怅情怀早已随水东流,但“惆怅溪”的名字却保留至今。惆怅溪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这便是司马悔桥,桥边建有司马悔庙。相传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次诏见而出山,可到了这里却后悔了,桥名也就因此而来。
像这样的古村,在天姥山下还有不少。如已有1800年历史的新昌最古老的村子南洲村,藏着许多历史之谜的苏秦村,神秘而古老的回山村,处于古驿道上的边界小村关岭头,皇帝圣旨到过的真诏村,勤读之风盛行的胡卜村……走在这里,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打上一个照面。
山水,是自然之造化,也是文化之根基。新昌山水几乎都与文化相生、相荣,在传承中繁荣。从谢灵运所在的东晋开始,历朝历代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在新昌一一得到了光大与发扬,比如六朝的佛道文化、名士文化,唐朝的诗歌文化,两宋的理学文化,元代的隐士文化,明清的宗族世家文化,一波接着一波,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卷,在新昌一页一页地掀开……
弘扬唐诗文化的天姥山旅游文化节
据考证,“唐诗之路”从古城杭州萧山起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2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