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北方的天空(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8-07 手机浏览

北方的天空范文篇1

关键词暴雨;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水汽条件;空中交通管制

中图分类号P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10-0142-02

0引言

天气原因是造成机场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遇到大风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飞机就可能无法起降,航班就要延误。夏季是暴雨天气多发季节,强降雨常伴随大风、雷电出现,对飞机飞行危害巨大,可使机身感应带电造成着陆放电危险,破坏飞机关键部位和地面导航设施,干扰飞机电子设备,磁化罗盘,使飞机无线电通讯中断,定向和导航失常等。2012年7月22日,济南机场出现阵雨、雷阵雨天气,暴雨造成机场能见度降低,受雷雨天气影响,一部分到点应当起降的航班暂时中止起降,待天气条件允许后才恢复正常。

对于航空气象和空中交通管制来说,气象部门应加雨等恶劣性天气的研究和分析,以提供精准的观测和预报,一旦遇到突发性强降水天气,气象预报值班人员通过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天气实况图等认真分析暴雨发生发展及移动情况,及时、有效、准确的机场预报、机场警报以及趋势预报。管制人员则结合气象情况,科学、合理调控飞机安全飞行。本文拟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为今后机场气象部门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和管制部门科学调控机场安全运行提出一些经验。

1天气形势分析

1.1高空形势分析

500hPa图上,7月20日08时,整个亚欧大陆呈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与日本海地区分别为一高压脊,我国北方存在一深厚冷涡,贝加尔湖附近为冷涡中心,有长波槽沿贝加尔湖南延至河套中部银川一带,且长波槽缓慢向东移动,日本海高压脊在不断加强,这对于低槽的东移和降水天气的出现十分有利;四川北部也存在一槽线,中尺度对流系统稳定维持在地面冷锋前的暖区,而山东省正处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缘,济南等地区上空正涡度平流明显。200hPa高空图上,济南上空存在明显的发散流场,而700hPa图上,一西南涡存在于四川西部,显示出济南等地为较明显的暖湿平流。21日08时,位于贝加尔湖、河套至青海一线的低槽加深东移南压,受其影响,700hPa图上,河套地区发展成一低涡并东移发展,形成一呈“人”字形的切变线;当低槽移至河套中部一带时,其槽后偏北气流增强,槽前以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之间形成一西南气流带,且势力较强;与此同时,850hPa低空于四川地区形成一低涡,700hPa~850hPa低涡在东移南压过程中生成一急流带,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从高空到低空的良好的水汽输送通道,有利于源源不断的输送南方暖湿水汽至我国北方地区。21日20时,低槽在不断东移中,出现主体北抬现象,低槽位于山东西部地区,500hPa与700hPa高、低空槽线位置基本对应一致,其不断东移导致副热带高压出现略微收缩,其西脊点仍处在山西东部、山东西部地区,且稳定少变,在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作用下,低槽移速减慢,在这种天气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交汇影响,使得济南机场7月22日多个地区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

1.2地面形势分析

暴雨天气发生前,济南市上空被一低压带控制,该市一直处于升温状态;21日08时,蒙古至河套北部地区存在一冷锋,锋后有大量冷空气积聚,随着影响暴雨天气发展的系统的缓慢东移,21日11时左右,冷空气快速南下,15时冷锋移出强降雨中心北京地区,低压系统继续发展,济南等地多为西南风,地面锋区温度梯度为4~5℃/100km,锋区一带温度露点差在1~2℃左右;至22日南压冷空气入侵并影响济南等华东地区,冷暖空气在此交汇触发了济南机场对流天气的出现。

2中尺度对流系统

随着河套地区低层涡旋的发展,20日20时,河套地区生成以热带气旋形态的中尺度涡旋,该系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涡旋结构,该涡旋结构垂直扩展至700hPa,并与上升气流结合形成较强正的垂直螺旋度,阻止了中尺度动能向较小尺度串级输送;低层暖湿平流、对流云团云顶辐射降温等因素使得对流稳定维持并加强,这些因素与对流垂直混合及非加热、绝热等致使对流消散的因素大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该中尺度对流系统处于地面冷锋之间的暖区以及地面低压槽内,同时稳定维持在天气尺度上升气流区域即500hPa低槽前正涡度平流区;直至22日14时左右,中尺度对流系统才消散在渤海西部上空。

3水汽条件分析

水汽是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暴雨的形成必须要有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而且还需要输送来的水汽在本地上空的辐合。在此次暴雨过程中,500hPa~700hPa中低层孟加拉湾一带的西南风急流源源不断的将印度洋和南海暖湿空气输送至我国北方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值达到了-14×10-7g/(cm2・hPa・s);从21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分布可知,相对于中层水汽输送,低层水汽输送能力更强,低层风场南风急流携带大量南海水汽向北输送,水汽输送通道水汽通量中心位于北京一带,最大中心值28g/(cm2・hPa・s),济南市在水汽输送通道中心,强度较中心有所减弱,但水汽通量梯度仍很大,水汽输送能力较强。两支水汽输送通道不断输送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空气在华北、华东地区交汇,济南等地出现强降水过程。同时,700hPa~850hPa低层存在较厚辐合层的辐合区,整个辐合区对应暴雨发生区域。

4结论

夏季暴雨等对流天气是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运行的恶劣性天气之一,2012年7月22日济南机场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暴雨造成机场能见度降低,使得一部分到点应当起降的航班暂时中止起降。

贝加尔湖低涡稳定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延伸并出现北退,在印度低压、西南涡的加强发展影响下,北方冷空气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南风急流携带的南海水汽在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交汇影响,使得济南机场7月22日出现了强降水天气过程。

起源于河套地区低层涡旋的发展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济南机场发生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史,影响范围广,且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涡旋结构,从形成到消散经历了44h,最后消散在渤海西部。

参考文献

北方的天空范文篇2

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雾霾势力将进一步向南北扩张。

近几天,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空气质量数据怎么看?空气污染如何应对?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33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北京PM2.5浓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记者查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21时更新)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微克/立方米。面对高的监测数值,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也有人表示看不明白。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意味着空气污染程度吗?

专家介绍,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空气质量指数与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单以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1月1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计74个城市,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并数据,并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描述空气质量。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的空气质量实时平台显示(1月12日21时更新),城区空气质量指数大多超过400,首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等可吸入颗粒物。按照技术标准,空气质量指数大于300,指数级别为六级,属于严重污染。

截至13日零时,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与气象、污染排放有关,PM10和PM2.5是近日空气首要污染物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这几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专家介绍,PM2.5是比PM10更小的细颗粒物,它的一次生成,基本来源于工业排放和面源污染。建设项目增多,也是造成PM2.5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

“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浓度和排放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由于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这样危害更大。

需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从大的方面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王金南说。

针对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同时防御指南,提醒公众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影响身体健康,居民需适当防护;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应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大雾预警升至最高级别

将进一步向南北扩张

雾霾笼罩中东部

北方的天空范文篇3

关键词寒潮灾害;天气过程;冷空气;环流形势;成因分析;中国;2013年1月

中图分类号P45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0-0218-01

寒潮天夤程是我国冬春季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是极地或寒带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的活动过程[1-2]。可造成沿途地区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天气,有时还会伴有雨、雪、风沙、霜冻等。与此同时,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对服务于国防、经济生产部门具有重要意义[3]。

1研究方法

主要是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法,着眼于全国范围,对寒潮天气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寒潮变化的主要原因[4-5]。

22013年1月1―4日天气过程

2.1天气实况

2013年1月一股新的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自2012年12月20日起,我国西北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华南等地先后出现大幅降温,10多个省会城市的最低温度均低于-10℃,南方部分地区最低温度也已经降到冰点。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东部、陕西北部伴有4~6级的偏北风,部分地区出现浮沉或扬沙天气。华南、江淮、沿海等地则出现大范围的中到大雪。

2.2降水

1月1―4日,降水量多分布在江淮以南地区,普遍在2mm以上,局部地区达到10mm;四川东部有少量降雨,内蒙古中东部、西北大部降水较少,降水量不足1mm。

2.3气温

1月1―4日温度下降明显,尤其是1日,华北南部地区降低了7~9℃,江淮地区降低5~7℃,而江南、华南等地在2日开始降温,华北北部、华北南部地区相对于1日温度有所上升,3日温度逐渐回升。

2.4环流形势

本次天气过程是强冷空气大范围侵袭我国的一次过程,其天气形势为典型的横槽转竖型。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东亚倒“Ω”流型建立,极涡向西伸展出一个东西走向的横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发展,脊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加强,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建立起的横槽附近聚集,位于乌拉尔山以东至贝加尔湖地区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波脊,此为阻塞高压,在阻塞高压后部有暖平流北上,到1月2日阻塞高压仍稳定维持。贝加尔湖南部的冷平流加强,冷空气逐渐向南移动,峰区也开始南压至我国东部,预计未来24h内,将继续南压入海。到1月2日夜间时阻塞高压西退,横槽将转竖,并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6]。横槽于3日迅速转竖,在日本海附近,冷高压和冷锋均加速南下,冷锋已完全进入南海,江南地区受短波槽活动影响,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截至4日寒潮影响我国天气过程结束。

2.5环流演变和我国天气

亚欧中高纬地区呈现倒“Ω”型,乌拉尔山为一冷高压,冷高压前部,西西伯利亚地区受强的阻塞高压控制,阻高开始西退,东北部的低涡冷中心不断东移入海,造成1―4日全国范围的1次大的强冷空气过程。

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受东亚大槽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呈现出负距平,气温较常年偏低,南支槽向东移动的同时,不断有短波槽分裂出来,自高原南侧向东移动,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相遇,给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造成冰冻雨雪天气,气温持续降低,贵州中部、广西北部、四川南部等地出现冻雨天气。3日,西西伯利亚高压脊减弱崩溃并缓慢东移,预计未来24h南方地区气温将有所回升。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有波动,与南支槽波动相结合,缓慢加深,引导冷空气向东移动,、青海等地呈现负距平,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受此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天气,温度降低明显,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3结语

2013年1月1―4日主要的环流形势是横槽转竖型,位于乌拉尔山以东贝加尔湖地区的长波高压脊,后部有强大的冷平流,阻塞高压强烈发展并东移,引导冷空气向南移动,峰区开始南压,横槽转竖,冷空气南下,是造成我国1―4日持续低温的主因。

4参考文献

[1]董全.2012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5):635.

[2]关月,何立富.2013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3,39(4):531-536.

[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1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689-690.

[4]胡海川.2012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3,39(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