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8-08 手机浏览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篇1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K928.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的大繁荣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打独斗式的旅游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以区域为主体的旅游合作开发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2008年7月湖北省启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工作,设想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湖北“一带两圈、两轮驱动”新战略中的重要一轮。本文试图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探析其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平稳较快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rouch和Ritchie认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维持和发展主要由资质性因素(如区位、成本/价值、感知/形象等),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发展,目的地管理(如服务质量、旅游者管理等),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因素与资源(如基础设施、企业等),微观和宏观环境等7大因素决定。Dwyer和Kim等吸收了Crouch和Ritchie的模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禀赋资源”、“创造资源”、“支持因素”、“目的地管理”、“需求状况”、“环境条件”等六大影响因素,同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还会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繁荣状况。国内学者易丽蓉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认为资源条件、支持因素、管理因素、区位条件和需求条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

国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过程中,无论是单个指标的分值还是权重大多来自于专家打分,缺少来自于游客的参与。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旅游区的产品形式、产品特色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的知觉、认识和偏好等主观因素,是旅游区调整自身来适应旅游市场的重要依据,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设置上,以旅游者的视角来研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该研究是对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新的探索与尝试。

1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文主要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学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史春云从游客感知视角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以旅游系统论、竞争优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旅游竞争力作为目标即因变量存在,它受到供给和需求两大系统共五个自变量的影响。

其中供给系统由两个维度(硬供给、软供给)共四个因素组成,包含区域资源因素、支持性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环境等。区域旅游资源和支持性因素是形成各种特色旅游区域的根本要素,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区域旅游管理和区位环境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资源和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促使旅游者形成更加满意的经历,从而产生重游和推荐,维持并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基础;旅游需求系统是与旅游供给系统对应存在的一个系统,是旅游地竞争力不断发展的动力。许多关于竞争力的研究都认为需求是影响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波特更是将需求纳入钻石模型之中,由此可见,旅游需求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推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促成区域旅游的不断发展。根据以上的叙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

H1a: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支持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

H1b: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1c: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旅游支持性因素

H2a: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2b: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2c: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2d: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管理因素

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位因素

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市场需求因素

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3研究方法

本文大部分变量的测量引用了前人研究的比较成熟的量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正式问卷发放调查之前,本研究选择了有过前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经历的朋友以及旅游专业部分同学进行了小规模前测,共收集有效问卷40份,通过信度检验我们发现,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值都大于0.8,符合我们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要求。修正后的调查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关于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32个测试项目的描述和评分,我们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探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问题,因此,按照鄂西各地区旅游收入比例选择宜昌、十堰、荆门、神农架等地发放问卷,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选择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里,作者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77.92%和69.17%。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04%与44.96%,以15-64年龄段为主。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国内旅游者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4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步: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的ReliabilityAnalysis的方法测度量表的信度。在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和区域旅游竞争力6个变量的Cronbach’sAlpha值除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值为0.606以外,其余均在0.7以上,根据Nunally的理论,alpha值高于0.7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这说明问卷中的各项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二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首先对自变量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KMO值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然后以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观察旋转后的因子符合矩阵表发现,“B5居民都很好客,很热情”间项的因子负荷小于0.5,故考虑将其剔除。重复进行以上操作,影响因素的RMO样本测度结果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的结果如表1。其中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的RMO值为0.816,很合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同时巴特利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说明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所得数据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对问卷中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研究,得到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它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64.813%。

第三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其中回归方程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是路径系数,表示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我们选用强迫进入法让所有准备进行强迫进入回归分析的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来估计路径系数并验证其显著性。其过程首先是根据可能的关系模式得到充足模式路径,同时得到路径系数以评价原有模型,剔除路径系数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的路径,然后重新分析验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路径系数如表3。

结合我们的概念模型,可以得到六个潜在变量的路径图(图2)。

最后,我们对结果中各种变量的路径系数进行观察,发现各路径的p值都小于0.05,显著性水平较高;并且通过F检验发现在0.001的水平上回归系数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实证研究,我们得到支持的假设有:H1a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支持性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H1e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a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不支持的假设有:H1b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2b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c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2d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此本文绘制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中包含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和旅游市场需求状况五个因素,由于该模型是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而得到了更为明晰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就避免在提升鄂西圈旅游竞争力的过程中做无用功。这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路径。

从本研究的结论模型来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但区域旅游资源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鄂西圈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鄂西文化,发展绿色旅游以形成鄂西圈特有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同时鄂西圈必须在现有的各种资源基础上推陈出新,从旅游产品的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更新,不断开发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情形,将具有不同特色和不同冷热度的产品加以搭配,通过整合资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来实现全区域的旅游发展。

(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激活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实现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旅游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离不开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方式的进步将大大提升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开展新型营销方式,比如通过网络营销我们可以及时向游客相关产品信息,同时可以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的产品完善和开发提供方向;联合营销方式在以大带小、以热带冷策略上的表现相当突出,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具效用的营销方式。此外,要更深入地激活潜在需求拓展旅游市场就必须做大规模的区域内景点、景区的传统营销以强化营销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3)发展旅游支持因素,提升区域旅游管理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支持因素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关旅游支持因素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区域旅游管理的效率。鄂西地区旅游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发达,为此,鄂西圈必须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可进入性。只有最先改善了交通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进入性问题。同时因为鄂西圈经济社会环境比较落后,居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鄂西圈要抓住这样一个点,通过不断的宣传和示范,来营造全民参与旅游服务的气氛。在强力有效的旅游支持因素的保证下,鄂西圈还要在战略高度上充分重视人才资源,通过引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管理、服务水准的人才队伍来充实区内的人员队伍从而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发展;旅游研究

一、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兴起源于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普遍出现制造业长期衰退、高失业率现象,在创新城市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型产业因其良好的产业特性和符合消费时代需求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在1990年代快速成长为一个显著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对城市旅游研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现实: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解决旅游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历史城市旅游的需求所带来的到访率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政策。

城市旅游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供给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市场和形象研究。城市旅游产品研究,包括城市吸引物研究、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城市遗产旅游以及城市事件旅游。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包括经济影响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影响研究、居民影响研究,以及其他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管理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等。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困难地区”的旅游、城市旅游统计的标准化和城市景观评估的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对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现状,选取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为线索,理清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梳理和勾勒出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学术前沿态势。

2000年和2001年的旅游研究侧重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与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市)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旅游业列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列为当地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现状有关。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旅游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有了深入地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研究朝着实证和规范的方向发展,旅游研究的视角更为宽泛,研究主题的趋热点不明显,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开发思路更为明确。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更多参与。

近年来对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城市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重视。对旅游经济和曾经对旅游业产业地位、产业政策、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的研究落在更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上。

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化、世界化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研究落定了座标,明确了方向,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对中国旅游城市如何登上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舞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对比,理论著述以及相关战略对策,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更为积极的抗争因素,有力激励了中国旅游城市创建的市场。

由于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存在着诸多外延,无明确一致的定义,又无成功的旅游城市发展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导致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使现实的城市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城市旅游学的系统理论。另外,我国对旅游城市的研究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缺乏以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国际旅游前沿问题,缺乏将需求导向型与技术导向型有机结合的理论平台;目前国内旅游研究尚未真正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旅游、与旅游等与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敏感性问题,但这是理论界在研究旅游与现代性之间关系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旅游所追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性需求刺激与理性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这是我国研究城市旅游活动国际化、市场化必须正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