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育背景(收集3篇)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篇1
作者简介
张生太,男,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曾任山西省跨世纪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简称山西省政府333人才),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专家,山西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已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目录
上篇基础篇
第1章绪论
1.1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1.2为什么要学习互联网思维?
1.3“互联网+”是什么?
1.4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如何?
1.5本教材的创新之处
第2章“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和商业背景
2.1“互联网思维”的技术背景
2.2“互联网思维”的商业背景
2.3“互联网思维”的基础设施
中篇思维篇
第3章用户思维
3.1背景
3.2用户思维的含义
3.3用户思维的应用
3.4得粉丝者得天下
3.5小米的粉丝思维
第4章*致思维
4.1背景
4.2*致思维的含义
4.3从产品的角度谈“*致”
4.4从服务的角度谈“*致”
第5章迭代思维
5.1背景
5.2迭代思维的含义
5.3围绕用户的需求进行迭代
5.4迭代需要“快”
5.5迭代就是微创新
第6章平台思维
6.1背景
6.2平台思维的含义
6.3网络效应
6.4确定“付费方”和“被补贴方”
6.5平台思维的赢利模式
6.6如何维持平台成长
6.7案例
第7章流量思维
7.1背景
7.2流量思维的含义
7.3流量思维所涉及的领域
7.4门户网站与流量思维
7.5移动应用平台与流量思维
7.6如何获取大量流量
7.7与免费模式结合
第8章跨界思维
8.1背景
8.2跨界思维的含义
8.3寻找低效点,重塑利益分配格局
8.4跨界思维的创新之处
8.5传统企业应该如何运用“跨界思维”
8.6顺丰嘿客——“线下网店”的跨界颠覆
第9章大数据思维
9.1大数据思维的背景
9.2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9.3大数据的应用
9.4大数据的影响
9.5大数据应用的关键路径
第10章社会化思维
10.1背景
10.2社会化思维的含义
10.3社群红利
10.4社会化网络
第11章碎片化思维
11.1背景
11.2碎片化思维的含义
11.3时间碎片化的含义
11.4需求碎片化的含义
下篇应用篇
第12章互联网+教育
12.1“互联网+教育”概述
12.2“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12.3“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第13章互联网+餐饮
13.1“互联网+餐饮”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13.2雕爷牛腩的真相
13.3“互联网+餐饮”的未来
第14章互联网+金融
14.1“互联网+金融”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14.2小米金融基金理财产品“小米基金宝”
14.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第15章互联网+医疗
15.1“互联网+医疗”概述
15.2“互联网+医疗”的应用
15.3互联网在医疗中的未来趋势
第16章互联网+农业
16.1“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16.2“互联网+农业”的应用
16.3“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第17章互联网+工业
17.1“互联网+”给工业世界带来了什么
17.2网络时代全新的工业世界
17.3“互联网+工业”的未来
第18章互联网+零售业
18.1“互联网+零售业”的概述
18.2“互联网+零售业”的应用
18.3“互联网+零售业”的发展
第19章互联网+媒体
19.1融合时代的“互联网+媒体”
19.2“互联网+媒体”的商业模式
19.3“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工商管理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实现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教学也要实现相应的改变,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高工商管理教学的水平,笔者通过和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工商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学下的一个专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也实现了新的发展,国家的有关部门也加大了重视力度,在经济新常B背景下,各个高校要培养出和时展相适应的人才,笔者通过和自身教学经验相结合,分析了现在的工商管理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工商管理教育规模不大
在我国教育体系里有了工商管理专业以后,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不过现在的教育规模仍然比较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实用性比较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从现在来看,工商管理专业都是设置在经济学校内部的,并不是一个主流专业,所以其实际的发展过程里会受到阻碍。
2.工商管理教学实践里缺乏专业化实践场所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过程里过分重视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教学来说,其本身是一种文科专业,所以相应的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由于专业化实践场所的缺乏,学生们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难以和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相符合。
3.工商管理教学实践里没有准确的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专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和备课过程里,教师难以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满堂灌”的形式传播知识,所以学生难以掌握知识,同时还会讨厌学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工商管理教学课程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工商管理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重视工商管理教学的时效性,尽可能的符合社会需求。从现在来看,很多工商管理的教学教学课件是几年之前的,难以坚持与时俱进,更不利于学生们掌握专业的知识。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工商管理教学的改革策略
1.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从现在来看,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人才,同时还要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快速提高国内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通过一些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开展相关的交流培训活动,使教师引进一些经验,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更加丰富。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思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教学思维也要坚持发展,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吸取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国际思维。具体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学到的知识,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特别的,教师自身要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自己多阅读一些国外的文献,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
3.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
在工商管理教学里不能单纯重视目标,还要重视过程。第一,在开展课堂的过程里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践,使学生们自己模拟公司的日常状态,在这一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下一步重视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其特长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的就业,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和企业进行协调,使学生可以在假期到企业里进行实习,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更好的就业。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机遇,所以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文章通过分析现在的工商管理现状,和实际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进行改革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的部门和学校提供合理性参考。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工商管理教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互联网+;跨境电商;实践教W体系
一、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搭建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在国家“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有序推进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对接市场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外贸发展业态,与传统外贸相比,其实操性、与企业的对接度有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搭建并不断完善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对接企业、对接行业,是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9.1%。而,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商品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而2017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由此看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将极大程度地提高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跨境电商大规模发展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商规模的飞速递增也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该类人才的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说来目前的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前开设跨境电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跨境电商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少,一般以在国贸专业中开设1-2门跨境电商课程为主,不仅开设跨境专业或专业方向,还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校就更少了。即便开设此实训课程也是以理论或仿真实训教学为主,与实际脱节较严重,而且设置依据欠科学。
2.跨境电商实训软件与实际脱节
目前跨境电商业务操作平台主要依靠类似于POCIB和SIMTRADE这样的虚拟商业模拟软件,具有简单,虚拟化的特点,其实用性与真正的市场交易环境相比相差甚远。缺点在于:一,在模拟操作训练中,对方基本上都是学生,而实际环境中的交易对手通常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人,在业务熟练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学生不能感受到真正的货物运输过程,资金运作和利润损失,很难真正刺激学生的热情;三,模拟操作软件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的实践,学生无法理解团队合作所需的实际工作。
3.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指导用书较为缺乏
目前,跨境电商在学术界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资源相对落后,仅仅依托于国际贸易专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而国际贸易专业所使用的基础教材,以及在外贸业务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传统业务流程为主,内容覆盖面不广。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实际上以信用卡,银行汇款,第三方付款等方式为主,而我们现在的主要教科书对美国第三方支付系统PayPal,以及我国的银联、支付宝都没有做出具体的介绍。
4.“双师”素质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双师”素质教师是对相关专业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具有最新综合知识,同时又在相关专业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或从事过具体工作,且具备一定学术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素质教师,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国际营销、国际贸易理论和操作基础。同时能将跨境电商相关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跨境电商方面业务熟练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网络营销理念和方法、产品选择、产品页面的维护和运行、平台使用、客户服务等方面经验不足,对于实际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不十分了解。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合理设置跨境电商实践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课程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因为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财务管理与分析等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学生。另外,由于订单生成需要产品预选,市场操作和销售作为基础,建议课程设置为36课时4学分,模拟操作小组每组由3-6人组成,组长负责决策、协调和管理,市场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目标市场定位、拟定营销方案以及产品筛选等,市场运营方面主要负责营销推广和分析市场数据,客户服务主要负责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培养了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管理能力。
2.校企共建跨境电商校内外实习基地
要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必须从构建和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入手。选拔跨境电商培训外的一些优秀学生真正参与到跨境电商项目中,分散和弱化校园培训机制,甚至还可以选派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面对面的向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业务知识,加强其操作技能。
3.探索构建跨境电商“双创”平台
跨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应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途径,全方位的连接产品、财务、知识和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新的商机,当前互联网+业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云技术的发展迅速,应积极组织学生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参加各种技能操作竞赛,配合企业创建跨境电商合作项目,为其今后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邓志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创新――以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82-88.
[2]张倩,詹浩勇.我国高校国际经贸类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实训探索[J].对外经贸,2016,(12):131-1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