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收集3篇)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篇1
然而,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不少高校和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如狭隘地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双创”教育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资源等配套h远不能满足需求。如今,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可以说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要在“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
首先,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的建设。坚持把通识教育视作“双创”教育的基础,设置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双创”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融合。高等院校可以探索“双创”通识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双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高等院校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并非鼓励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创业,而重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经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坚定创业想法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挑选与创业有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研修,目的就是切实在专业课中锻炼创业能力。
其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二级院系应探索专业与“双创”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交叉和渗透。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融入创业的相关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创业创新能力契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创业创新的能力,并有机会参与实践。在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偏向设立能启迪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及创新创业管理的课程,在中高年级,可以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创业沙盘模拟等实训实战课程。课程可以专业选修的方式,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
再次,教师要将教学、科研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为增强教师本身的创业能力和对行业的了解,切实实施“双师型”教师深度培养制度,选派教师参加“双创”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本职工作基础上,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来,或是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响应国家的政策支持,允许并支持高等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探索将其与大学生“双创”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让大学生在导师的企业中学有所获,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篇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慢慢融入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但是在教学手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面临着要与一些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融合的局面。在众多先进的教学手段中,通过做实验这一教学手段不失是一个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要求的教学方法。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数学实验来帮助加深理解的。
在中职数学中圆锥曲线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总是把圆锥曲线的学习看成是纯粹的数学研究,而这一部分的知识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都显得枯燥难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上,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动手实验,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以改变一下这种学习的状况。那么数学实验怎样才能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在双曲线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的实践,效果很好。
二、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以前肯定做过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那么有没做过数学实验呀?
生:没有。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数学折纸实验——折纸画双曲线。请同学们把课前印有一个定圆F1的纸片(图1)拿出来,并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在定圆F1右侧取一个点F2(图2)2.在圆上任意取一点P1,对折白纸,使得P1点与F2点重合(图3)3.连接P1与F1,并延长,交折痕处为点M1(图4).4.继续参照第2、3步骤任意取点P2,P3,P4,……,相应的找出点M2,M3,M4,……5.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点M1,M2,M3,M4,……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5分钟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我们先来看看甲同学的作品(图5),你能看出这些点M1,M2,M3,M4,…连线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吗?
生1:一段圆弧生2:双曲线的一半
师:为什么只画出双曲线的一半?
生:画图时只取了圆F1的左半部分圆周上的点P。
师:我们再来看看乙同学的作品(图6),画的很漂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线吗?
生:双曲线。
师:乙同学画的精确吗?怎么样能做到精确无误呢?
生:不精确,应该取遍圆上的所有点才会非常精确。
师:说的很对,但是要想取遍圆周上的所有点,这个工作量很大,远非人力所能及,下面老师可以借助电脑几何画板软件,让电脑来完成作图。(教师打开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已做好的几何画板动画,改变图中的定长2a的大小,可以画出不同的双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刚才的折纸实验作图中,︱PF1︱-︱PF2︱的值始终等于多少?你能归纳一下双曲线是满足什么样性质的点的轨迹吗?
生:︱PF1︱与︱PF2︱差的绝对值等于圆F1的半径,双曲线是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一个定长(圆F1的半径)的点的轨迹。
师:说的很对,这就是双曲线的概念。
三、案例反思
大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传统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以上案例中讲到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折纸实验,可以再现数学发现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篇3
安岳石窟造像始凿于唐,而盛于宋,其艺术风格在借鉴融合的渐变过程中,由最初的质朴的程式化构图形式逐渐发展,自成体系,艺术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被称为“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窟”。
(一)题材多样安岳的两万多躯造像中
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主为显教观音、密宗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观音经变等。唐朝以显教观音和密教千手观音为主,其中卧佛院第45号11面千手观音最具特色,造像身高135厘米,呈立姿,分三层排列,身前两臂双手合十,身后有四阴刻千手掌,掌心各有一眼,在观音左右手下方有一穷叟手持口袋接钱状、一夜叉作惧怕状,此题材与《大正藏》《十一面神咒心经》等经中所言均不相符合,有着地方特色。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较少,题材主为观音和千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圆觉洞内的第21号龛的千手观音经变相和59号龛内西方三圣左侧的观音造像,其中圆觉洞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跣足善跏趺坐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之上,左右两侧上方有十方佛坐于祥云中,下有夜叉、穷叟、吉祥仙女、婆薮仙。进入宋代,随着造像的繁盛,题材逐渐多样,有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又叫紫竹观音)、千佛寨的观音菩萨像,圆觉洞的宝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观音等。宋代题材逐渐丰富,雕刻者在佛教题材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其规模较大,尤其是毗卢洞第19号的观音经变窟,其“紫竹观音”坐于铺有蒲叶之石上,背景为普陀山紫竹林,左右两侧壁刻有八难图,在四川尚属首例。
(二)龛形各异唐代造像布局基本以单龛为主
单口略呈弧形,龛内以主尊为中心,两侧对称构图,同时匠师又利用两侧的动态、法器等变化打破对称的板滞构成,追求自然与和谐;五代时期造像规模较小,主为平顶双重龛;宋代时期造像窟龛形单一,主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龛),平面呈方形,三面墙壁基本刻有造像,也有三壁凿坛,其上设像。
(三)雕刻精湛安岳石窟观音刀法圆润
衣纹装饰追求质感,讲究衣纹转折起伏。雕刻师充分利用造像体、面、线的关系,将细密繁琐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造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到了唐代,匠师在单龛造像细部采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更是借助线条对衣着进行疏密转折、形体特点的艺术表达。进入宋代,安岳石窟造像在唐、五代对川北石窟的借鉴融合基础上,逐渐进入自成一脉的成熟期。布局更具代表性,此时期匠师已突破了前期布局,在对称、均衡、和谐基础上,追求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这种融合线条的雕刻体现出了一种韵律之美。
(四)塑造细腻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独特
形象刻画细腻,艺术语言简练、写实,其形象塑造既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又借鉴融合中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神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渐增强。唐朝佛教盛行,造像相对较多,造像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审美基调。综观其安岳唐代观音造像,其基本是体态圆润丰盈,高贵端庄,大多身着半臂式天衣,下着羊肠大裙,跣足立于三层仰莲瓣莲台,面颊饱满,下颌丰圆,两眼半闭,眉骨、颧骨低平,细眉小口,耳廓下垂,颈部粗短有二道蚕纹。由此可见,唐代观音造像造型细腻中又透露出唐代的雍容华贵之风姿。此外,唐朝时期观音造像与以往造像有所区别,不再是印度佛教之像,已具有中国味道的人性美。如华严洞高冠观音依据女皇武则天身形雕刻,体态既有唐人特有的丰满圆润,又有女皇的高贵端庄,气质神态既融入了审美要求又融进了亲近和蔼的人性,将神性与人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
(一)造型之美所谓造型之美
即指观音的形体、结构、装饰的美。安岳石窟佛教造像中的观音造像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每一造像传神逼真、雕刻技艺出神入化,观音情态让审美主体心境如水,唤起种种美的意象。首先,安岳石窟观音造像人物比例匀称,面部神态刻画写实传神,肌肤丰腴细腻,整体形象逼真传神、端庄典雅。观音形体美在于雕刻者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凭借优美的曲线、气质姿态将静态观音涌动出内在激情,营造出动态柔静和谐之美。其次,为了突出形象之美,把装饰重点转移到观音衣饰、宝冠及手印、手中执物等衣饰器上,雕刻之精美复杂,刀法洗炼,有较强的质感且式样繁多。特别是观音宝冠,多为镂空化佛花冠,造型结构简单中不失精美,花冠中央有形式多样跏趺坐于莲花座的化佛,以化佛为中心,卷草纹、宝相纹等蔓形植物呈镂空状纹对称加以装饰,这是印度佛教雕刻及中国其他石窟艺术中所不能比拟的。最后,采用象征、暗喻艺术表现手法,在浓厚写实性、人性化基础上,突出神性特征,使观音造像更加形象、更富有神性魅力,以此吸引大批信众,如雕刻者借用服饰、手印、坐式、台座等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佛教物品与当地特色相融合。
(二)世俗之美世俗之美即为神性与人性相结合
追求现实审美情趣,逐渐走向世俗化,呈现出一种美的特质。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流传不仅在道义中渗透中国观念,也在造像上不断发生变化。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雕刻者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些观音菩萨形象,雕刻中既融入了“人性”的表达又兼顾到“神性”形象,甚至脱离神的味道,对现实生活审美趣味逐渐加浓,走向世俗化。尤其是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从造像形象来看,善良慈爱中透露着几分洒脱和开朗,具有世俗的翘脚侧坐更是打破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定性,俨然像一个洒脱俏皮的四川姑娘,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的具体化和客观的人文主义化的思想,使紫竹观音构成了现实人性和理想佛性的的自然融合及神人合一审美追求。
(三)韵律之美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最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