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收集3篇)
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62-01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活动,它的产生、形成都是与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劳动及生活民俗等方方面面分不开的,由于民间舞自身的学科性质,独特的艺术魅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更强调教师应具备对舞蹈内涵的掌握,把动律、动作中所蕴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传统的教学使教师习惯了课堂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即元素、短句的传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授动作。笔者认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素质得到充分的调动,使风格、韵味,创造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动作的风格神韵,这个实践则是促使教学水平走向成熟的基础。
目前,为向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舞蹈艺术人才,迫切期望将这种实践纳入教师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进行实践呢?
一、“走出去”——“采风”的实践培养
要想切实的对民间舞有最为真实的了解,首先通过实地的考察,(又称“采风”)进行艺术实践来解决。这种“寻根溯源”体现的是对民间舞风格性的掌握最真实,最直接的有效方法,它能将民族民间舞与考察过程中,亲身体验当地生活与习俗联系起来;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而对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舞蹈风格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力求还民族民间舞蹈以本色。
以东北秧歌的采风为例,荣获东北三省、辽宁省荷花奖殊荣的东北秧歌剧目《小小上装》,此舞蹈描述一个可爱的东北小女孩活泼、热情、俏皮的心理情怀。“唢呐一吹,锣鼓一响,火红的秧歌扭的浪”,编导巧妙地将东北秧歌民俗表演形式和个人感受扩大到了适应生命本质的当代剧场艺术。运用东北秧歌“扭”的动作元素,抓住了“手绢、烟袋”这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凸显东北女孩的俊俏与顽皮,同时在灵活的转换角色换装更迭之间,看到轻松、幽默、滑稽、逗人的场景。
剧目《小小上装》的创作源泉就是海城著名艺人杨二浪的技艺绝活,笔者曾多次到鞍山海城采风,在与其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亲临现场观看其表演,和杨老艺人一起去跳,从审美上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从动作上去继承发展传统。杨老艺人在“上装”表演时,性格鲜明、情动于衷、身段丰富、节奏感强。他表演的“老蒯”更是诙谐逗乐,“俗中带雅”的表演风格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他提到:“要善于广采众家之所长,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
可见,采风是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民间舞资料的重要途径,获取民间舞准确的资料建立在采风基础上的民族民间研究,才是坚实可靠的。
二、“请进来”——邀请专家、民间艺人进行授课
笔者认为,这种“请进来”的做法,聘请专家、民间艺人进行授课讲学,尤其在民间舞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对民间舞如何自广场(原生态)-课堂(学院派)-舞台(市场),这三点一线在互动关系中演变的理性认可。此外,此做法应作为一种“传统”在民间舞教学中代代相传,从而将风个性的特点牢牢的掌握在头脑中,体现于肢体上。著名的舞蹈教育专家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实践见证人,在他们四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始终不忘扎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在“母体”中挖掘民间舞的魅力。但凡上过专家课的人都能感到课堂的鲜活、生动和丰富多彩。专家们从不只传授动作而动作,总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角度来给我们讲“故事”。比如他提到的服饰的文化对舞蹈体态的影响:傣族的筒裙布幅,迈大步就需送胯;苗族的头饰限制了头颈,要动头就要“细碎”。艺术家们这些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宝贵经历,让我们对舞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是一位民间舞教师没有进行‘采风’的真实生活体验,那么他的课堂必将‘穷’得只剩下动作!”所以说,聘请专家的交流学习是民间舞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学科,要有效的进行教学,教师就要寻求最佳途径去掌握其内在联系和本质特色所在,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的方式对情感角色进行体验,注重艺术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才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的艺术养料,在富饶的土地上寻觅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艺术魅力,使自身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独立的进行创造。目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不走样,惟妙惟肖再现民族民间舞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使多样的技术,随角色的思想情感应运而生,获得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显现光彩。
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发展途径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走廊,全县面积1265平方公里,山地约占九成,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限制,一直以来,连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广东其他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与此同时,连山却拥有悠久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连山东邻连南瑶族自治县,南交肇庆市怀集县,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北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同时又是西江、北江、沱江三江源头,地理位置独特,可谓“三省界、三江源”,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壮、瑶两个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连山境内山青水秀,峰峦林立,溪涧纵横,地势高峻,既有大旭山瀑布群、金子山等著名景区,又有鹰扬关、鹿鸣关、白石关等雄关古隘,旅游资源丰富。连山历史悠久,自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置广德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壮族“七月香”戏水节、抢花炮、“壮族三音”和瑶族小长鼓舞、拜歌堂等民俗文化蜚声国内。可以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古老浓郁的历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赋予连山地区旅游发展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一、连山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及成效
民族地区节庆活动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重要经济文化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甚至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产业。如何以地区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在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繁荣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有学者指出,所谓民俗旅游,是指借助民俗文化来开展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参与性旅游资源,它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从本质上说是参与性较强的、体现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文化活动,它往往成为狂欢、热闹、愉悦的代名词。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民俗节庆活动的过程,可以直接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经历和知识。同时,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增加游客量、塑造旅游形象、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
“七月香”壮家戏水节是连山当地著名民俗。相传,每逢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银河里沐浴嬉戏。此日,天上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河里流的都是圣水,对人类十分有益。人们沐浴后,有消灾、除毒、驱邪、润肤、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等好处。因此,每逢此节,壮家姑娘、都习惯在午时前后在河里用圣水洗头、洗澡。壮家的姑娘和小伙子成群结队也在河里用手水耍玩嬉闹,在戏水中寻觅意中人,暗定终身。据说此日取水制醋,醋香耐放,取水蒸酒,特别纯正浓香,故称“七月香”。近年来,借着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东风,连山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合力度,许多尘封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特别是2006年,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连山区域知名度,连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整合、推广“七月香”壮家戏水节这个传统节庆,把戏水节作为自治县固定的民族盛大节庆;同时,在保留传统祭水礼仪、戏水狂欢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壮族民俗民间艺术展演、旅游推介、壮家美食、名优土特产展销等内容,让“七月香”壮家戏水节成为连山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展示平台。应当说,此项活动正是连山县委、县政府通过民俗旅游实现“旅游旺县”战略的生动实践。
有民族学研究者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了戏水节现场:这天天空晴朗,绿水清澈。沿河两岸山歌嘹亮,锣鼓喧天;万众欢呼,山鸣谷应。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与美丽的壮家姑娘、健壮的壮族小伙欢聚一堂,戏水对歌。浓郁的壮家风情舞、欢快的壮歌声溢满了吉水河两岸。随着一连串“隆隆”的礼炮开幕声,吉水河的两岸顿时欢腾起来。连山县城凯旋门广场河段的拱桥上,美丽的壮族姑娘把绣球抛向河心,数十个壮家小伙子从四周向河中心的绣球游去。大家奋力争先,都想把姑娘抛出的含情绣球抢到手。绣球抢毕,载着壮家少女的10多张竹排溯江而上,穿过上吉桥前往戏水区。一路上,竹排里锣鼓喧天,两岸男女山歌对唱,此起彼伏。到达戏水区,水上舞台的壮家傩神高举各色旗幡伴随着“咚咚”鼓声隆重出场,众傩神跳起原始粗犷的壮家傩神舞。壮家“七仙女”翩然降临,“山姑戏水”、“耍水歌舞”……情意浓浓的山歌,壮家姑娘优美的舞姿陶醉了两岸游客。随之两名壮家师公起坛作法请愿:请水神,敬水神,拜水神,接圣水,赐圣水。象征“七仙女”的7名壮家姑娘接过师公赐予的圣水洒向四面八方。随着7声礼炮鸣响,姑娘小伙子们纷纷跳入水中,队伍里成3圈,戏水分为3道环节进行。从这段记录可判断,“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场面隆重而热烈,为当地群众及游客所喜爱。而根据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旅游局门户网站资料,仅2011年,参加“七月香”壮家戏水节的群众及游客近6万人次,其中旅游团102个,团队游客5千多人,自驾游车辆1000多台,酒店、餐厅、停车位全部爆满,直接拉动消费1200万元。《珠江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凤凰网》等50多家新闻媒体对这个节庆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这个角度看,连山通过民俗旅游实现“旅游旺县”的战略无疑是成功并值得称道的。他们精心打造的“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已成为连山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这张“名片”,认识连山、了解连山、走进连山,并最终成为连山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力量。
二、连山地区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的可行性及途径
从连山民俗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一方面,通过民俗旅游,连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区域经济、促进了社会建设、弘扬了民族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七月香”壮家戏水节这一节庆活动,而无法形成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那么,连山的“旅游旺县”战略将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因此,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探索民俗旅游进一步开发的可行性途径是连山亟待解决的课题。
1、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品牌效应
连山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俗语云:在连山你“能闻到湖南的辣椒味、游览桂林的山水、欣赏广东的粤韵”。如果能够积极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有效整合大旭山、金子山、鹰扬关等主要景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有机融合“七月香”壮家戏水节、抢花炮等民俗文化,瑶族小长鼓舞、拜歌堂、原生态山歌等壮瑶风情及特色村寨等民族建筑,以“大景区、大旅游”为格局,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特色,连山的旅游发展将更具潜力。更进一步讲,连山与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州市地域相邻,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如果能够彼此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那么将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三连区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切实提高市场影响力。同时,大区域整合又可有效避免民俗风情园、民俗博物馆等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最大程度节约发展资源。
2、创新旅游开发,打造产业集群
有学者研究指出,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集群在旅游业板块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连山如果要可持续实现“旅游旺县”战略,便必须以民俗旅游为推介,以“产业集群”为目标,切实推动饮食、娱乐、住宿、节庆文化活动等互动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地区名优特产优势,精心打造游客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民俗节目,通过特色浓郁的休闲度假群落来体现“宜游”文化,最大程度把民俗旅游与“吃、住、玩、购”等元素结合起来。此外,有学者提出,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后发区域追赶发达区域的机遇。这方面,连山可借鉴广州市黄埔区菠萝诞经验,以动漫文化演绎地区形象,既结合时代因素,又创新资源途径,易于为游客接受和认同。
3、加强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形象
有效宣传,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发展途径。纵观广州增城白水寨、肇庆德庆龙母庙发展,莫不如此。连山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力量,有效宣传以“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切实提高连山区域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同时,依据度假半径旅游理论,准确分析客源市场,明确市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营销。此外,还可联姻知名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团,通过旅游公司的策划打造及旅行社团的强势宣传,让连山旅游形象在更大程度上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三、小结
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的挖掘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当地政府与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打造。只有当政府完善规划、科学发展,而群众也因民俗旅游发展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时,两者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地区民俗旅游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效,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既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又带动相关产业,并最终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3)94-96.
[2]李英花,崔哲浩.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民俗旅游节庆认知态度的实证研究―以延边朝鲜族民俗旅游博览会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77-80.
[3]李筱文.壮族“七月香”戏水节[J].百科知识,2007(12下)53.
[4]黄文.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意形象与产业集群探析[J].软科学,2009(12)91.
[5]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6.
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范文篇3
关键字:中学语文、民俗文化、渗透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保障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切勿盲目的渗透民俗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华与糟泊共存的特点及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应掌握适当的原则。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