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收集3篇)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范文篇1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特点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年长儿,其组织器官及相应生理功能均处于快速发展中,其药动学亦随日龄的增长而迅速变化。
新生儿期的生理学和药动学特点
酶系统功能不成熟或缺乏:体内酶系统不成熟,影响药物代谢灭活,产生不良后果。如氯霉素在成人体内通过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但在新生儿期,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影响氯霉素在肝脏的灭活,加之新生儿肾排泄功能也较差,致使氯霉素游离血浓度升高,发生灰婴综合征。
细胞外液容积较大:约占体重的35%,较成人所占的比例高。药物分布在较大容积的细胞外液中,清除相对缓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药效持久,不良反应增多。
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少: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及亲和力均较成人低,因而结合型药物少而游离型药物浓度高。
肾功能发育不全:此为影响新生儿药动学的重要因素,可使许多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清除减缓,使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
此外,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育不全、白细胞吞噬能力弱、免疫功能低下等,易患感染。
新生儿感染时抗菌药的应用原则
多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剂量应按体重计算,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随日龄而变化,故应按照日龄来调整给药方案和按照体表面积或体重来计算给药剂量。
避免使用毒性明显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多肽类(多黏菌素、万古霉素)、呋喃类、四环素类、磺胺药等。必须应用时应作血药浓度监测。不宜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避免肌注给药。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见表1。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替代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耳、肾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沉积在发育的牙齿和骨骼中,影响幼儿骨骼发育,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禁用于8岁以下小儿。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动物实验中发现此类药物可引起幼龄动物软骨关节病变,可能对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中因临床基层适宜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三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
为切实解决基层社区医疗问题,推广中医特色技术,弘扬中医药优势,《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将这些技术整理出版《中医基层临床适宜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系列图书,现第一、二、三批已经全部出版,共3册。
本系列书突出了以下4个方面:①准确的适宜证和禁忌证。⑦起效的关键要素、操作的关键环节描述清楚。④特色、优势描述明确。④可能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措施安全保障。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天然药物;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自我校药学系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三门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三门课程虽各自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天然药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药,少数是动物药和矿物药),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由于条件所限以及教学模式上的条块分割,几门中药方面的课程各自为政,不仅理论和实验教学脱节,而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也相互独立,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得不人为地把他们分成几块去学习和掌握,往往表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错,但一旦应用起来则很难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碰到问题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整和,加强了课程间的衔接减少教学内容重复并适当加入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增加了实验教学课时,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教材的编排,大胆、合理地运用教材,使其更具有探索性、新颖性。天然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供切造炮制或制成药饵的原料药物的称谓,实际上即指现今使用的中药材。中药课程实验教学就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名称、来源、生产、采集、加工、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毒性与临床医疗用途。它是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炮制学几门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并用理化手段对天然药物进行提取分离与精制,有效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以扩大天然药物的资源,减低原植物毒性,探索各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并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改造修饰,以便提高疗效。中药实验课程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鉴于药学专业的特点,为培养药学行业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对临床常用和重要的天然药物,能依其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进行准确的质量检测,同时搜集其化学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及工业生产方法,再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以确定其提取分离的最佳方法及优化工艺条件。长期以来,总结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经验,我们重点从以下环节抓起:
1开放教学环境,彻底改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向学生开放中药标本、定期到药用植物园参观,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药厂、医药公司先进的实验设备,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的实习基地进行见习,以弥补教学设备的不足,同时聘请上述实习基地的专家,定期对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开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本课程更有好奇心和迫切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开放的教学环境,也突出了天然药物的传统经验鉴别: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天然药物的外观性状,具有简便易行及迅速的特点,使同学们把传统鉴别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特别对未知名药材确定鉴别,真伪药材区分鉴别等。在实践中重视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彻底改变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2掌握天然药物各部形态特征,根据鉴定的目的,合理选择天然药材
由于中药材药品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严重地影响到天然药物的品质;同时中药材的品质又受产地及中药材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来源的药物,也可因批次不同而其品质存在着差异,这就很难保证临床应用,药厂生产以及科学研究工作所用中药材的正确性和质量;有必要对中药材进行鉴定。中药课程实验就是本着上述原因而对中药的真伪、纯度、品质优良度进行鉴定的工作,选择天然药物,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菌类、树脂类等。各类天然药物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具有一般形态规律。但由于植物来源不同及其本身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等因素,在外形和气味上又各有一定的特异点。如:党参皮松肉紧有狮子头,何首乌断面有云锦纹,粉防己断面有车轮纹,苍术断面有朱砂点,均能生动地表现出鉴别特征。由于天然药物气味的浓淡常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寡有关,故形状鉴别有时也能粗略地评价天然药物的品质优劣。又如:丹皮以皮细肉厚、亮银星多者为佳,甘草、党参以味甜为佳,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者为佳,黄连、黄柏以色愈黄、味愈苦为佳,肉桂以富油性、香气浓、味甜辣为佳,荜茇、黑胡椒以味辛辣为佳等。通过实践掌握各类天然药物的一般形态规律和各天然药物的形态特异点,并参照药典、课本、地方药品标准所描述的性状,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断面特征以及气、味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及不同种类的鉴别要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实验技能,从而能准确、熟练地鉴别各类天然药物。
3利用显微技术观察天然药物组织切片或细胞及细胞内含物
显微鉴别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能不易识别的天然药物,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天然药物,破碎的天然药物,粉末天然药物以及用天然药物的粉末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成药的鉴定。显微鉴定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标本片的制着技术。由于天然药物的内部构造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为构成天然药物的动植物体,绝大多数是不透明的,因此在显微镜鉴别时,首先应将样品制成显微标本,让光线透过,才能做显微观察。制片前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药物,制作不同的显微标本片。一般用徒手、滑走或石蜡切片法制作标本片。如石蜡切片法,它的基本过程: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透蜡及包理―切片―粘片―脱蜡―染色―透明―封藏;非切片法,利用适当的化学试剂进行显微化学反应,鉴定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性质,如纤维素性、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与淀粉粒、糊粉粒、草酸钙结晶还是碳酸钙结晶等,还可对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并确定其存在的部位及含量多寡的次序,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材料组织分离成单个的细胞,有时为了观察某些细胞、组织如纤维、石细胞、导管、乳管等,可按不同部位分别制着解离组织片,对于天然药物的粉末或由粉末制成的中成药,可直接取目的物,选择不同的试剂制片,观察粉碎的、具有鉴别意义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内涵物等显微特征。或者是将整个材料进行整体封藏,其基本内容包括:整体封藏法、粉末制片法、涂片法、压片法、磨片法等。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目的特征物用文字和绘图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鉴定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组织构造差别甚微的天然药物,可以测定一些显微常数,如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等。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中药;辨色论质;色度学;机器视觉技术
中药质量评价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现行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难以有效的评价中药质量,更难以反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质量评价模式主要依据药材的外观性状(形状、色泽、气味等),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必要时加用水试和火试法对药材的真伪优劣进行判断,即我国著名生药学专家提出的中药品种传统经验鉴别“辨状论质”论。其中作为最直观的外在特征,中药色泽与其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性状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辨色论质”的思想。
然而,中药色泽传统的经验鉴别法依赖于中药鉴定专家的感官评测,主观性强,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在大批量工业生产中可操作性差。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技术方法构建中药色泽客观化和数字化的方法,实现中药辨色论质简单、快速、实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1“辨色论质”的实质
由于中药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基于感官经验的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价方法,其中,色泽是中药最直观的外在特征,同时反映了丰富的内在质量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所谓“辨色论质”,“辨”即分辨、辨析,“色”指中药的色泽,“论”是判断、分析,“质”则分为2个方面,一是真伪,二是优劣,中药色泽是指日光下观察的药材和饮片的颜色及光泽度,古代人们就依靠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根据色泽来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方法。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鸡血藤“取药少许,投入滚汤中,有一线如鸡血走散者真”;《唐本草》记载秦皮“取皮水渍,便碧色,书纸看背,青色者是”。又如《本草原始》记载白术“凡用不拘州土,惟白为胜”;黄连:“凡用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丹参“其根皮丹而肉紫者佳”。木香“形如枯骨者佳,肉色青者优,黄白者次之,色黑油者下”等。由此可以看出,色泽是判断中药真伪优劣的重要指标。
2“辨色论质”的科学内涵
现代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中药的色泽与中药药性和有效成分含量、药效强弱密切相关,因此外观色泽与中药品质优劣存在重要的相关性。此外,中药的采收期、产地、加工炮制及贮藏方法均会对其色泽产生影响,反映中药内在品质的变化。
2.1色泽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
中药的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不同中药显示不同的色泽特征,具有不同的药性归经。如青黛色青属木,归肝经;朱砂色赤属火,归心经;麸炒白术及麸炒山药色黄属土,归脾经;白果及桔梗白属金,归肺经;熟地及桑葚色黑属水,归肾经。又有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山药、白术色白入气等论述,杨柳教授总结了欧阳恒教授“以色治色法”,即应用白色药物治疗色素沉着类皮肤病,应用黑色药物治疗色素减退类皮肤病,提出了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中药色象理论。
2.2色泽与有效组分含量的相关性
中药的色泽直接反映了其内含有效成分的含量,同种中药颜色越深者,说明有效成分含量越高,其质量与疗效更好。牛黄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记载“牛黄,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耳。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是真。”习称“挂甲”。这是因为牛黄主要含金黄色的胆红素较高的缘故。大黄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多为黄色的结晶体,故大黄色黄为佳。黄柏、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的含量越高,颜色越鲜明。姜黄要求色黄,因其根茎主要含姜黄素类化合物,既有药用价值,又可用作调味品及黄色着色剂。
丹参色红为好,因其主要含有红色的菲醌类衍生物,故药材表现出强烈的红泽,紫草主含紫红素成分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故紫草要求色紫。红花的花中含红花苷、新红花苷和醌式红花苷,当红花在开花初期时,由于花中主要含无色的新红花苷及微量的红花苷,故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由于花中主要含红花苷,故花冠为深黄色;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呈红色。
2.3中药色泽的影响因素
2.3.1色泽与采收期、产地名医李东垣有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说明中药产地及采收期与其药性疗效有关。
现代研究表明,产地不同的中药有效成分含量多有差异,使疗效也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道地药材的科学性。如枸杞,宁夏枸杞色泽红润;新疆枸杞色泽新鲜时红,后暗。一些中药采收期不同,色泽不同。如连翘有青翘、老翘之分。又如桑叶有青桑叶和霜桑叶,而一般认为霜桑叶品质更佳。
2.3.2色泽与加工炮制方法中药材经炮制后颜色多发生改变。如炒黄、炒焦、炒碳使中药材颜色逐步加深,蜜炙后变黄等,白芍与赤芍同属毛茛科植物,白芍经净制后须置沸水中煮后并除去外皮,因此白芍色白光滑,赤芍不去皮,故表面棕褐色,比较粗糙。附子经净制后分别加工为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不同的加工品颜色不同。
当然,加工或炮制方法不当也会造成中药饮片的品质受到影响。如黄芩主含黄芩苷,故黄色鲜明。采收后应蒸1h,再干贮较好,否则共存的酶能使其中的苷水解,苷元进一步氧化成醌类而呈绿色,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和疗效也随之降低。
2.3.3色泽与贮藏管理药材贮藏时间过长或贮藏方法不当常造成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同时伴随色泽的变化。如五味子、枸杞,储存不当或时间久后容易变黑;白术贮藏不当,会造成药材走油变色,颜色变黄。这类药材一般认为品质变差,但有极少数几种中药例外,如陈皮以经年陈久为佳,久放后颜色变深,气香浓郁。
3中药“辨色论质”传统经验鉴别法
传统的经验鉴别法是伴随中药产生的长期的临床用药经验总结,用于判断药材质量优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程序复杂的理化鉴别方法相比,具有直观、便捷、实用性、成熟、准确等优势,可称之为中药材鉴别的精髓。
中药“辨色论质”的经验鉴别法即通过眼观药材色泽或用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易红兵蚴提出目测法观察红花外观性状差异,并辅助水试法进一步验证,正品红花水溶液澄清呈金黄色,药材不变色,染色品水溶液浑浊呈橙红色,杯底有沉淀物样,药材褪色。等根据外观性状将不同规格黄芩分为枯芩和子芩,研究了其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枯芩和子芩药材粉末色泽呈逐渐变浅的趋势,二者黄酮苷元和黄酮苷含量有显著差异,证明了根据颜色判断不同规格黄芩的科学性。
然而经验鉴别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视法主观性较强,而且不能对颜色进行精确量化及客观测定,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及简略的语言描述,此外,在利益的驱动下,药材市场上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他方法技术进行综合鉴别。
4中药“辨色论质”新技术
4.1色度学分析方法
4.1.1概述色度学是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标准色度系统,它是基于每种颜色都能用3个选定的原色按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的基本事实建立起来的。CIE1976L*a*b*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是目前最常用的均匀颜色空间,已成为国际整理的测色标准。
4.1.2颜色测量仪器常用的颜色测量仪器通主要分为光电积分测色仪器和分光光度测色仪器2类。①光电积分测色仪器(色差计),通过滤光片积分直接测量得到物体色的3刺激值(X,Y,Z)和色品坐标(x,y)。光电测色仪能准确测出2个色源之间的差别,适用于测量精度要求不是很高行业的快速质检、在线检测。②分光光度测色仪器。可见光光谱利用窄带滤色镜(滤光片式)或衍射光栅(分散式)分为非常窄细的光谱间隔并进行测量。因此,分光光度仪还能输出物体的光谱曲线。分光测色仪精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色彩管理过程中对专色的评价、光谱分析与评价,以及设备色彩特性文件的制作。
4.1.3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中国药典》中收录了溶液颜色检查法,认为药物溶液的颜色与规定颜色的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纯度。采用的方法为目测法、分光光度法,从2000年版药典开始,首次收载了色差计测定药品溶液颜色的方法。在中药注射剂领域,已应用于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溶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溶液等的颜色检查,结果表明色差法与目视法相比较结果更精确、可靠,然而药典中并无色差计法应用于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颜色检查的规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有学者应用色差计法研究中药颜色与内在质量的关系,主要集中在颜色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1994年,日本生药学者Takaakitai等研究了茯苓菌核的颜色与茯苓中三萜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颜色越深的茯苓中2种三萜的含量越高。近年,吉光见稚代等应用测色计测定黄连粉末的色度值,并用HPLC测定药材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黄连粉末色度与生物碱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方法可作为中药材色度品质评价的一种新方法,特别对饮片中药和粉末中药。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中药及中药饮片的颜色测量。2007年,陈楚明等综述了中药饮片颜色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分光光度计测色技术应用于中药饮片颜色的客观化表达的前景及以颜色为依据的中药饮片品质评价方法。熊吟等使用色度计对金银花粉末进行测量,并结合药材内部物质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颜色值与所含总黄酮含量相关,陈梁等采用色差计测量仿野生及人工栽培防风饮片的总色值E*ab,结果二者外皮颜色差异显著,说明色差计可用于防风饮片颜色的客观量化和2类饮片快速鉴别。
然而中药饮片大多形态体积不一、表面粗糙不平,使色差计测量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对测量面进行预处理。另外,一般的色彩测量装置的测量窗口较小,使测得数据代表性较差,因此色差计测定中药饮片表面颜色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制约了中药颜色表达现代化发展进程,
4.2机器视觉技术
4.2.1概述机器视觉主要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同时集成图像处理等软件,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随着光电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4.2.2机器视觉原理及系统组成典型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通常由光源部分、CCD图像传感器、装有图像采集卡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控制执行装置组成。CCD(CMOS)照相机将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颜色、亮度等信息,将图像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提取目标的特征,如颜色、大小、位置等,再根据预设的允许度和其他条件输出结果,如合格,不合格等,去控制驱动执行机构进行相应处理。
4.2.3机器视觉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农业领域,机器视觉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农产品的品质检测及质量分级,主要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损伤及缺陷等,包括红枣、苹果、牛肉。然而在中药领域,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不多,起步较晚。吴纯洁教授提出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炮制领域,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快速鉴定,实现中药性状“形色”客观化表达的设想与展望。2014年,杨添钧等采用机器视觉技术结合电子鼻的方法对山楂不同炮制品的颜色和气味实现了数值化的描述,并建立判别模型进行区分,王茹茹等采用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分别采集藿香正气颗粒安慰剂和治疗药物的相关感官特征数据,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类别。
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易于自动处理,同时具有安全可靠、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等行业,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机器视觉技术自身的成熟完善,它将在中药现代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应用和研究。在中药应用领域,如何准确的提取中药颜色特征,降低系统误判率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5中药“辨色论质”面临新的挑战
辨色论质的目的是通过中药色泽来评价药材的内在品质。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点给劣质中药“化妆”后出售,达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目的。染色问题一直是中药材市场的潜规则。2013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4个省份进行了违法染色问题专项抽验,检验结果显示红花、延胡索、西红花3个品种共有22批存在染色问题,所用染色剂为金橙Ⅱ、金胺O等化工染料和柠檬黄日落黄等人工合成色素。文献报导丹参多用氧化铁水洗,把外皮染成紫红色,再用硫磺熏。还有用白薯块做成何首乌,加入工业染料,染黑后上锅蒸,其表面呈黑色,质较硬,味甜,经验鉴别法很难辨认。
染色熏硫的中药对人体造成极大地危害,而现行的检验方法不能准确、快速、现场鉴别,只能采用抽检的方式,使饮片染色熏硫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为相关部门及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6“辨色论质”在中药质量的识别和研究中的应用设想
由于中药质地的复杂性和表面测量困难的特点,本课题组拟采用机器视觉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方法对中药色泽进行客观量化,通过机器视觉技术采集得到的中药图像通常用RGB色空间来表示,因此采用图像处理算法转换到L*a*b*,HSV等色空间。然后计算中药在不同颜色空间的颜色参数,综合多个颜色参数对中药颜色进行表征,根据不同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低、颜色深浅,其颜色参数的特点不同。从而建立模式识别和定量模型对不同等级的中药进行质量识别和评价,该方法的优势在于综合了多个颜色特征,使颜色的表征更加全面,有利于中药的准确分级,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基础。
而在众多的颜色参数中,与有效成分含量相关性较强的颜色参数可作为该中药的颜色特征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中药颜色特征与质量(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制定该中药质量等级的颜色标准,最终实现依据外观颜色对中药进行快速的质量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