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细分的含义(收集3篇)
旅游市场细分的含义范文篇1
我国面积广阔,因此存在很多的自然和历史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在假期到不同的旅游地享受生活。为此我国旅游局已经相关部分对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会采取多多种手段在社会上收集大量的旅游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通常只会被用在简单的统计和查询上,这些信息的内部所蕴含的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现,导致资源浪费,要想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就必须强化对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升管理技术。
时空数据的模型主要是在概念方法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化,在一组现骨干联系动态特点以及实体集基础上,包含了几何数据和语义数据模型。集合数据模型的作用主要是描述空间实体,包含了现象、时态等集合与空间的关系。语义模型描述的是空间实体、现象等。时空数据中所表现的世界和计算机数据库逻辑单元是不一样的,时空数据在建模内要采用抽象、概括和逼近等方法。
一、时空数据
(一)时空数据抽象和不稳定特性
时空数据抽象表达了现实世界时空和过程。其具有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但人类表达能力有限,造成了空间数据显示世界空间、属性以及时间和三个相互统一程度上的表达存在相对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时空数据中有着比较多的缺值,这是由于某种不可抗外力下,数据无法获得或是出现了丢失。
(二)时空数据的尺度性
时空数据尺度特点是在不同观察层次对相应的规律进行遵循,同时对各个规律的不同也正进行体现。利用这一性质能够研究时空信息概化和细化的特征变化规律。时空数据基于多尺度特点对地球空间现象和实体不同尺度形态、范围、细节等进行了表达和反映。
尺度越小,表达的现实目标就更精细;尺度越大,表达会更宏观和概阔。尺度操作内,主要经历的过程是对时空数据从精细到粗略的计算、变换、概括、综合。
(三)时空数据时间特点
时空数据不但存在空间拓扑关系,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时态关系。时空数据存在周期性,时空对象会对产生、发展和消亡等阶段实现经历,生命周期中的时空数据有效。时空数据内时间是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并且在时间变化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二、游客流量数据的时空规律
在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中,时空分布模式是旅游市场的关键特征,能够反映出市场需求特点,并且可以针对旅游地开发、产品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改善实现反映。随着旅游业发展,时空分布模式成为了旅游市场上最重要的特征,可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反映。要想扩展旅游市场就需要对旅游市场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时间分布规律
研究旅游流量时间分布规律,其中包含着旅游地游客数量、接待人数、等流量数据变化、年、季、日旅游经营变化等多种特点,这些都是是更好的规划旅游地、管理景区的前提条件。大量流量信息时间分布会受到不同季节的影响,季节变化规律表示客流量的年变化。就时间上来看属于短期变化,充分反映出季节旅游资源开发特点,并且可以反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年当中的波动。年季节的变化规律指的是客流量以年为单位的年度变化情况,在时间段上来看,是长期的变化。可以对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进行反映。
(二)空间分布规律
客流量、等流量数据、客流量数据空间分布可以被旅游地旅游价值、可进入性、客源同旅游地的距离、居民的出游能力和医院、旅游地存在的不同障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还存在一定的衰减规律。旅游地流量的时空和经济中存在着固定特点,这一特点同样存在于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旅游地上。新兴旅游初期发展中,该种规律以及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可以有效促进旅游业流量时空规律和变化,是发展旅游地的前提。
三、时空数据模型
首先要对描述时空系统形式进行表达,时空对象代表的是时空数据模型内的语义对象,语义上对自身特征进行标识,不具有特定时间、空间状态等的紧密联系。时空对象表示对现实世界的实体抽象,其中主要有对象标识符、属性数据等。假如集合OBJ={}表示了时空系统内全部对象集合;SPACE为失控系统中空间定义范畴;TIME所表示系统内的时间定义范围,那么时空系统就可以表示为{}元素指的是对象在时间存在空间上,如图1。
支持时空特点的数据和模型多种多样,经过对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文献实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了下面几种模型:
(一)立方体模型
在集合立体图像基础上对二维图形的时间维发展整合进行标示,对世界的各个平面位置在时间中的变化进行表达,标记时间为空间坐标点位置。在数据量不断变多的进程下,立方体操作会更加复杂。在建立文件基础上,时间标记自身是多余的。
(二)连续快照模型
大量数据状态集合可以对全部的空间状态实现反映。这一模型可以标记有效时间在全部空间状态上,并且可以保存全部发生以及未发生变化的特征。该模型将会出现十分多的额外数据。且不能对单一时空对象进行表示,同样会难以表示时间和空间对象的关系。
(三)基态修正模型
存储在某时间点数据状态,以及相对的基态的变化量。只可能存在时间发生和对象出现变化中,才能够将变化数据保存于系统中,时态分辨率刻度、事件、对象出现多种变化时刻都全部对应着很不容易处理给定时刻的时空对象空间关系,检索很久之前的状态,基本上能够实现全部历史状态阅读操作,只是效率比较低。
(四)时空复合模型
将每一次的独立叠加操作转化为每一次的合成叠加,在累计后出现了最小变化单元,基于这一单元构建图形文件,对历史文件实行记录,数据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对时空特征进行表达,最小变化单元为空间范围中最大同质单元。结合时间内的各种不同空间以及时间状态,实现地理实体的碎分。在多次变化后形成了大量碎片。
(五)时空对象模型
合并时间维实,并且正交二维空间后,将现实世界作为一系列包含时空具体的对象。时空原子是时空内存在一定性质的最大同质单元。时空对象是变化着的,因此只能够表示独立具体和线性时间结构的突然变化。时间空间渐进变化内不能在时空对象模型基础上显示出没有进行描绘的,变迁和过程概念。
四、旅游客流量的面对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一)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采用运用对象、类、继承、多态性概念等模型实行构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显示的世界内基于客观事物,并且在模型的构造中采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其描述是在面对对象内以及类型对象下进行的,在类的引用和创建对象中,以数据模型为基本单位,这些对象和现实内的各种事物是相互对应的,其属性和操作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特点实现了操作。
(二)对象模型
面对对象模型内,其中的基本元素有类、类与类的关系、对象等。其中对象和现实世界的独立以及分离实体相互对应,类所描述的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指类的实例。类与类之间一般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概括、依赖、聚集关系。每个类都是一个属性集合,每个属性代表着类对象的具体特征。属性代表着需要处理数据,操作对数据描述了具体处理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其最重要的是抽象对象和操作。它需要具备表达复杂对象和相互关系的能力。数据模型内主要存在着四种对象:泛化、特化、聚合、联合。面对对象来讲,泛化和特化抽象都会形成对象间的一般特殊关系,聚集和联合抽象形成对象间的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面向对象数据模中的四种抽象操作对空间实体和联系实现了模型化。
(三)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该数据模型主要存在与时空立方体、基态修正、时空复合、时间快照等模型中。各种模型时态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时间纳入时间维归入模型内,另一种是将时间作为其内部属性。本文中使用的是后者,时空数据模型通常会表示成在其中,ID代表的是对象标识,是唯一可以实行标识的时空对象;表示在时间变化的非空间属性内;Spatial(t)表示对象时间属性,在对象产生中会出现一定的反应,出现状态和生命历程消亡的改变,有效时间Tv以及事物时间Td为正交的;Actions代表的是对对象实施的相应操作,其中有定义对象时间、空间、属性的运算和操作,同类对象与不同类对象间会存在一定联系,这样会造成对象数据和操作数据更紧密。
五、小结
本文在当前时空数据模型状况和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现有的集中建立时空数
旅游市场细分的含义范文篇2
摘要由于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在我国许多地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且有数据表明,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旅游活动的人数在我国国内旅游者中占73.53%,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着重阐述体育旅游的含义,在弄清体育旅游的界定之后,分析了目前体育旅游的形势,然后根据对本溪市体育旅游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本溪市体育旅游存在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完善的政府政策扶持、体育旅游场所的体育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在调查的基础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本溪市体育旅游开发问题
一、体育旅游内涵
从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情况来看,还把它看作是一种旅行活动,基于一种游览的方式,但事实上并非于此,体育旅游有它自己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自身的科学体系。我们应该把“体育旅游”合在一起看而不是看“体育”和“旅游”两个名词。现在很多研究者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以参加或观赏体育赛事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但是由此一些在度假过程中含有体育要素的活动就无法包括在这一定义中。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应该由体育的特性和旅游的特织在一起,对体育旅游中的“体育”的范畴和活动来进行研究。
(一)体育旅游的含义
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活动,广泛的说,它是指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参与的各种娱乐性、锻炼性、竞赛性、冒险性、刺激性、健康保健、体育赛事观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总和;狭义来说就是具有能够满足旅行者各种体育活动条件设施等的服务。它可以使人们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满足。
(二)体育旅游的形式
体育旅游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普通的自身加强健康锻炼式的旅游,如登山、野营;有激烈的竞技式比赛式旅游,如俱乐部之间的比赛,有颐养天年的休闲体育旅游,如高尔夫、钓鱼;还有观看具有观赏性的国际等其它大型赛事的体育旅游,如奥运会、世界杯。体育旅游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时光,也改善了人们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本溪市体育旅游现状
(一)本溪市现有体育旅游的现状
由于本溪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目前有多家滑雪场,漂流,游泳场营业。另外还有大峡谷,名山可以去攀岩探险。但由于本溪市属二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这就使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偏低,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略低。因为人口有限,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拥有滑雪场,临近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有大型的设施完整的高级滑雪场,使得本溪的滑雪场的客源都集中在本市的人民。较大的成规模的滑雪场有2家,都同时拥有滑雪场、游泳场、健身房等一些体育项目,不同的是同泉还有一个温泉游泳池是本溪第一家小鱼温泉鱼疗。他们在本溪形成了两家对峙的现象,因为消费人口有限所以在竞争上,除了在项目上互相参照一致外,在门票和价格上也互相打压,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旅游策划人员,使得竞争处于低劣的价格战上,这是商家最忌讳的商战,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二)不足之处
1.目前本市对体育旅游没有一个完善规划和管理;2.没有专门化的服务人员;3.风景旅游与体育旅游没有很好的结合。
三、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建议
(一)目前现状不足的改善
就目前情况来讲,体育旅游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经济产业链。不知道怎样开发怎样利用,导致有很多旅游资源潜力的闲置和错误利用。
(二)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定出长远的规划
应该制定出几个强有力的计划,比如几年内要建成一个成规模的体育旅游场所,比如在现有的体育旅游场所要有一些什么样的提高,一旦有了计划有了目标这个产业才会发展。这些计划要符合市场经济基础,不能超脱发展规律,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进行。
(三)大力培养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本溪市可以在就近几所体育院校中选取或定向委培一些体育旅游专业人员,把他们安排到各个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中去,或各个场所自己去聘请一些专业相关人员,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运动技术指导等加强科学的管理。
(四)合理细分市场,搭配出多样消费产品
体育旅游要强调地方特色,为了迎合不同游客的年龄性别爱好,本市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该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项目,用来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康体、健身、休闲、娱乐、养生、寻求刺激等等的多种项目,没有哪一种体育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的,所以我们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我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可以细分出多个体育旅游产品市场,
(五)加强宣传,培养人们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观念
现实生活中有时酒香也怕巷子深,体育旅游的经营者和政府方面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的体育活动意识,让人们把体育旅游活动成为自觉行为,大力宣传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进来,全方位的讲述体育旅游的优势和前途。使游客接受体育旅游进而养成习惯,树立他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观念,更好的发展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马志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
[2]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张道顺.旅游产品与操作手册[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琪延.休闲经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市场细分的含义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研究综述;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5-0116-1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5.016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游客在境内外购物消费逐年递增,相关的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关于旅游商品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这种研究的停滞,主要源自国内学者们对于旅游商品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旅游商品的概念边界比较模糊,虽然出版了近十本旅游商品相关的教材,但仍存在几个相关概念混用的现象[1]。在旅游研究中,存在一些来自经验生活的概念,往往难以进行统一的定义,从最为核心的概念“旅游(tourism)[2]”,到旅游研究中的一些常用概念如“旅游者(tourist)[3]”“旅游吸引物(tourismattraction)[4]”等,都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概念性定义,学者们则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讨论,这些不同的角度也有利于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以及解释不同的现象。在国内,一方面,由于对“旅游商品”的关注较少,所以概念的混淆尚未引起重视,但由于概念上缺乏共识,不仅给旅游商品的研究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另一方面,“旅游商品”术语应用的个人化,还会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对话,难以形成知识的积累。因此,厘清“旅游商品”概念上的分歧显得极为必要。
在旅游产业中,旅游商品是旅游六要素中“购”的重要环节,旅游商品的消费是旅游总消费中重要的一部分,旅游商品的发展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5]。由于旅游商品的消费主要为弹性消费,所以促进旅游商品消费可以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增加旅游地社区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理论研究中,旅游商品则是旅游学独有的研究对象之一,与其相关的现象和规律是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讨论并厘清旅游商品的概念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不仅有助于将此前模糊的、不精确的概念明确化,还可以明晰旅游商品概念的应用,加深与之相关现象的理解。
1概念的共识与分歧
从国外研究梳理可以看出,与旅游商品对应的研究往往被分为两个重要的议题,分别是旅游者艺术(touristarts)与旅游纪念品(souvenirs),前者主要研究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相关的旅游商品,后者则是与旅游者相关的旅游商品。而由于国内术语应用的重合,便常常出现混淆。国内的学者们往往通过直接整理国内相关学术论文与旅游专著中对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将其列举、梳理、比较,来认识概念之间的共识和分歧,进而总结得出旅游商品的定义。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共识有两点:第一,购买行为的异地性;第二,商品的属性有别于服务产品,具有有形性,且这种实物的所有权可以在购买过程中发生转移。分歧则基本有三点:第一,对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旅游购物品、旅游纪念品各术语的定义及其适用的争议;第二,对旅游商品所对应的购买行为的发生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争议;第三,旅游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的争议[1,6-9]。但这种通过列举总结的方式界定出的概念由于在列举概念时脱离了语境与具体研究问题,虽然能在总结中达成部分共识,但分歧依然存在,难以在之后概念的应用上给予指导。对于现存的三点分歧,可以进一步做以下的辨析。
对于第一点分歧,由于许多学者在研究时缺乏共同的语境,存在同一个术语联接了不同的定义,或同一个定义下有不同的术语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和旅游纪念品这几个语意相近的术语中,因此容易产生概念的分歧,以下总结了这几个术语较为常用的用法:首先,从旅游者维度出发,一般认为旅游购物品与旅游商品(tourismcommodity)1是等同的概念,旅游购物品所代表的是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对象,即是旅游商品的另外一种说法[10]。第二,对于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之间,旅游产品(tourismproduct)指的是旅游产业生产的所有商品[11],其概念内涵包括旅游产业中有形的商品以及无形的服务,而旅游商品指的是可流通的有形商品[7,12-14]。第三,旅游纪念品(souvenir)的概念在国内外定义有略微差异,国内学者基本将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某一种品类[1,15],而国外研究中旅游纪念品具有两层含义,除了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者的商品(touristcommodity)外,旅游纪念品还被定义为是某种事件或者经验的象征性的纪念物,可以提醒旅游者记住那段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旅游经历[16-17]。它与商品存在交集,但不具有包含关系,它也可以是一些具有纪念功能的非商品类的物品。
在科学研究中,对概念的详述依赖于概念性定义(也被称为名义定义)和技术性定义(也被称为操作定义)。概念性定义是指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而技术性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18]128。以上对旅游商品相关概念的辨析主要是概念性定x上的分歧,主要代表了有关如何使用这些特定术语的某种共识或者惯例。在此共识之下的约定俗成将有益于研究成果间的交流。
对于第二点分歧,旅游商品所对应的购买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争议属于技术性定义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源自对资料收集的要求,这种操作使得概念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尽可能的清晰,一定程度来说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这些技术性定义存在差异,或者不同学者对技术性定义有异议,但并不影响概念的一致性,因为这些技术性定义是清晰的,可以明确地解释结论。由于技术性定义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具体的研究或统计,所以脱离具体的研究问题来讨论这些技术性定义上的分歧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单纯讨论旅游商品是否应该包括旅行前为旅游所购买的商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在讨论旅游消费统计的问题时,在操作上便可以包括旅游前购买的为旅游所准备的商品,但在讨论旅游购物动机的问题时,在操作上则不包括旅游前所准备的商品。
经过这几年旅游学术界的讨论,大多数学者已认同“一个现象的本质应由其概念性定义而非技术性定义所界定”的观点[19],而且,将技术性定义的结果变果为因地讨论概念性定义,也是造成旅游概念长久以来混乱的原因[20],所以对于旅游商品概念的讨论主要应该放在其概念性定义的共识。
对于第三点分歧,旅游商品概念被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对相应现象和经验更有效的概括。因此,“旅游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分,也是旅游商品概念被建构的主要意义。对于一个商品来说,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从规划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到废弃[21]10。由此可以得出旅游商品概念的三个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指的是旅游商品概念的一个可以指明的方向[18]125。第一是需求者维度,因为旅游情境与日常情境的不同,导致了旅游者会在旅游情境中表现出与普通人日常购物不同的行为特征,因此所需求的商品会与一般商品有差别。第二是供给者维度,因为旅游生产系统[22]中的商业或公共机构,通过赋予一般商品“旅游”的意义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所供应的商品会与一般商品有所差别。第三是商品流通维度,一般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是由无数个流通主体的共同行为来完成[23]65,旅游市场较之一般市场存在特殊性,因此所流通的商品会与一般商品有所差别。
当前,对旅游商品概念的讨论主要基于旅游者维度对旅游商品进行定义,但仅从这个维度进行定义是不完全的。为了进一步厘清旅游商品的概念,本文将通过对旅游商品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旅游商品在不同研究中的含义与应用,进而总结旅游商品的不同概念性定义。从以上分析来看,旅游商品存在需求者、供给者与商品流通三个不同的视角,以下主要通过对这三个视角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以展现旅游商品概念的含义及应用上的差异。
2概念讨论
2.1需求者维度
从需求者维度出发,旅游商品是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在这个维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主要用来区分“旅游者”作为购买主体的商品特殊性。在此视角下,旅游者与商品的购买关系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者的购物行为与动机,旅游者所购买商品的分类以及商品的用途与意义。
2.1.1旅游者的购物行为与动机
在旅游者的购物行为相关的研究中,与旅游商品相关的研究问题主要在于旅游购物者的类型区分与动机探索,旅游商品被作为旅游购物的对象涉入其中。对于旅游购物者的动机研究,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主要的动机:
第一类动机是基于旅游者对物品的需求,动机要素主要在于商品的物理和审美特征,与商品相关的经历或知识,商品的价格,商品的原真性等[24-25]。不同动机的旅游者所选择的商品也有所差异,Littrell[26]对四种风格的游客购买的商品类型与选择标准偏好进行了整理(表1)。此后,还有一些学者也通过类似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与类型的样本,对旅游者类型与其所购买的商品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旅游者与商品选择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得出了一些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购物行为差异[27-31]。
第二类动机基于旅游者对待购物体验的需求,这里包含了购买(buying)与购物(shopping)的差别。严格来说,购买是指从销售者那里获得特定的物品,而购物还包含了分类、对比、询问价格、挑选款式、浏览商品、行走、与其他人交流等活动。因此,购物不仅在于获得新的商品,它的目的还包含除了获得物品之外的服务性需求,包括社交、感受期望以及与亲人和朋友在一起度过休闲时光等[25]23。购物所展现出的不仅是“购买一个商品活动”中“购买”这个点,通过交易获得物品仅仅是很小的部分,购物行为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不但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还是一种社会的交换。对于旅游购物来说,它除了包含商品的购买活动外,往往还包括参观、游览、娱乐等体验当地文化和传统的行为,这些行为共同构成完整的旅游购物活动[32]。
由此,一些学者便直接将旅游购物行为分为产品导向与过程导向两种类型进行分析,其差在于产品导向的购物行为注重了解商品的材料以及背后的制作过程,而过程导向的购物行为较为注重寻找当地的手工艺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体验现场的制作过程以及了解商品本身的文化与历史的意义等[27,33]。
2.1.2旅游者购买商品的类型
目前,学者们在讨论旅游商品的分类时,一般都从“旅游者购买了什么?”出发进行分类。在这种分类方式下,仅仅强调把“以商业目的的购买”排除在外,而没有其他的限制。所以旅游商品的分类标准较为模糊,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从当前学者们的旅游商品分类来看,其共同点都会包含旅游纪念品与旅游日用品两种商品类型,差异点在于,有的归纳中还包括旅游准备品、旅游消耗品、旅游专用品、旅游工艺品、仿古制品、旅游食品、土特产等不同的商品类型[1,6,10,34-38]。这些分类往往存在两种分类方式的混合,一种是以旅游活动为标准的分类,包括了旅游日用品、旅游准备品、旅游消耗品和旅游专用品等;另一种是以商品特征为标准的分类,包括了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仿古制品、旅游食品与土特产等。
但是,这种对于“被购买”的商品进行区分很容易重合且难以穷尽,常需要用“其他商品”来代表不能预测的部分,且对所有类别的商品进行分析也没有太大意义。由此,学者们往往针对旅游市场中较为重要且普遍的、满足纪念需求的旅游纪念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如Gordon[16]将具有符号功能的旅游纪念品细分为五种类型:图片类纪念品(pictorialimages)、天然类纪念品(piece-of-the-rock)、象征类纪念品(symbolicshorthand)、标识性物品(markers)与当地特产(localproduct)。正如此前讨论,国内外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定义存在差异,在这种分类中有部分纪念物(如图片类纪念物、自然纪念物)并不一定是商品。而国内一般则将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子类进行分类,如石美玉将旅游纪念品细分为四类:旅游景点型、事件依托型、名优特产以及品牌商品[34]76-79。
2.1.3商品对于旅游者的意义
另一部分旅游者视角下的商品研究着力于探索商品在被旅游者购买后商品对于旅游者的意义、用途和价值等。Littrell[24]通过大量的访谈资料总结出旅游者从旅游中带回的纺织品对于旅游者可能存在以下八种象征意义: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体验,对某种文化的原真生活取样,拓展视野,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将自我融入他者,提升自信的感觉,表达自我的创造力以及体验审美的乐趣。这些纺织品对于旅游者的意义则可能源自五个方面:购物的体验,手工艺品的原真性,旅程的特殊性,手工艺品本身的品质以及这些工艺品可以为旅游者表达独自的个性。
商品的购后用途与购买目的是直接相关的,Wilkins[39]指出,旅游商品购买行为中的三种主要目的在于将其作为礼物,作为记忆与作为证据。同时,商品的目的也一定程度决定了旅游者对其价值的衡量,Paraskevaidis和Andriotis[40]根据购买目的的不同将旅游商品的价值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使用价值,其购买目的在于将之作为旅游经历的纪念物以及旅游过程中和回家后的日常使用;第二类是交换价值,其购买目的在于价格因素以及出于投资的考虑;第三类是符号价值,其购买目的在于增加个人声誉和社会地位;第四类是精神价值,其购买目的在于以及相信某些宗教纪念品可以让其获得超自然的力量。
2.1.4需求者维度的定义
总的来看,从需求者角度出发对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与其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商品。从这个维度可以将旅游商品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这种定义方式与当前国内大部分对于旅游商品的定义相似。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旅游者与商品之间的“购买”关系。由于旅游者是商品的接受者,所以这个定义难以对商品的范围有所限定,旅游商品可以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任何商品。因此,这个定义在旅游者与商品的关系研究中较为适用,如对旅游者的购物行为以及商品对于旅游者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
2.2供给者维度
从供给者维度出发,旅游商品是旅游生产系统为旅游者所提供的商品。这里的旅游生产系统,指的是提供旅行或旅游者体验的商业或者公共机构[22],这种命名的好处是可以整合供应体系所有的旅游机构,同时绕开是否将旅游当成是单一产业或者产业间的混合体的问题。在这个维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主要用来区分“旅游生产系统”作为供应者的商品的特殊性。所以旅游生产系统与商品的生产关系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商品的内涵,旅游商品的特征以及商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2.2.1商品的“旅游”内涵
在旅游商品的界定上,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如果旅游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仅在购买者上,便会把旅游商品概念中的“旅游”含义的界定泛化,包括了对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泛化;对旅游活动的外延界定泛化以及对旅游实际持续时间的界定的泛化[41]。囊陨闲枨笳呶度的定义来看,旅游商品的“旅游”内涵指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只要是处于这个活动中,商品便具有“旅游”内涵,便应该被认为是旅游商品,这便明显显示出了在旅游商品界定时对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实际持续时间的泛化。
从供给者维度来看,其对于“旅游”内涵的生产并不是针对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而仅仅是针对其中具有“旅游”本质的活动。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一般是狭义地认为只有旅游者的内在体验才能概括旅游现象的本质[20]。所以,世界上不存在某种东西,仅仅因其自身的某种或某些属性就成了旅游商品,而是需要通过旅游生产系统将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物质商品打包在旅游生产活动中,将“旅游”体验整合进商品而成了旅游商品。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旅游商品的“旅游”内涵应该是“文化因素”[42]、“配景”[43],或者是“符号价值”[44]。
2.2.2商品的双重特征
从供给者维度来看,这种“旅游”内涵可以通过生产与加工体现在商品本身特征中。胡铁生[15]最早提出旅游商品应该具备“三性”“三风”,“三性”指的是纪念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三风”指的是中国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综合其他一些国内学者们所归纳的旅游商品(或旅游纪念品)的特征:纪念性、实用性、艺术性、地方性(或地域性)、便携性(或轻便性)、民族性、文化性、经济性、时尚性、独特性、礼品性等[6,10,34-38],可以将其归为两类,一类为功能特征,即实用性、便携性、经济性、礼品性,这些特征主要展现了旅游商品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另外一类为符号特征,即纪念性、艺术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独特性,这些特征则主要展现了旅游商品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不论是否是旅游商品,每一个物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这里的个性主要指的是非功能性的,使该物区别于其他同类物的特点[45]。而旅游商品区别与其他商品的特点即是其符号特征,从以上的归类来看,这些符号特征主要与地方性、艺术、民族等文化要素相关,也与商品的“旅游”内涵息息相关,也被认为是旅游商品(或纪念品)最为本质的特征[1]。
2.2.3商品的变迁
事实上,许多商品在旅游产业出现之前便已经存在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这些商品经过旅游生产系统的加工成为旅游商品,而这种加工的过程可以笼统地称作是商品化的过程。在旅游发展中,商品化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它体现了一种经济资本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本逐渐被广域的经济资本所取代的过程[46]。
这种商品化的过程较为典型地体现在旅游地传统手工艺品或者艺术的变迁上,往往最后变成了常见的旅游商品类型。Graburn[47]将功能性艺术转变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功能性艺术转变为商业性的艺术。在大多数的传统社会中,手工艺品最初以功能性为主,比如陶瓷被用作盛水容器、烹饪用具以及储藏食物的物件,纺织品被用来制作毯子,遮蔽物或者衣服。而随着旅游者(或者外来者)开始购买一些传统的艺术品,这使得当地居民开始制作一些复制品作为销售,许多物品在形式上以及功能上发生了改变[17]110。第二个阶段,是从商业性的艺术形式转变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为了回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往往以远离传统和生产的流程与材料的改变为特征。这些商品的基本设计和图案被保留,而尺寸和其细节复杂性可能减少。
旅游生产系统对传统手工艺品和艺术的加工改造往往引起较大的争议。对于这种争议,Cohen[48]认为并不是所有商品化都是负面的,他根据传统商品本身的活力,以及引致变化的外在力量类型,总结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商品化模式:补充的商品化(complementary),替代的商品化(substitutive),侵蚀的商品化(encroaching),复原的商品化(rehabilitative)。这些商品化的主要影响是由于偏好、品味的差异引致的新手工艺人对商品革新以及商品中文化重要性的下降。但如果因此就此认为商品化过程一定会对原有文化产生破坏,则有失偏颇,除了侵蚀的商品化外,其他形式的商品化并没有对文化的原有意义造成很大的影响,替代的商品化与复原的商品化反而拯救了正在消亡的艺术。
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商品化过程都可以认为是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之一,会致使传统商品本身发生变化。Cohen[49]总结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传统商品与艺术变化的八个方面:主题坚持传统或革新,形象倾向于自然主义或抽象主义,商品变得标准化或个性化,设计变得简单化或复杂化,颜色与设计变得收敛或夸张,商品形态变得巨大化或缩小化,使用新奇的材料或本土的材料,商品功能为了展示或为了使用。这些变化进一步引发了学者们对于商品原真性(authenticity)的探讨[50-51]。
2.2.4供给者维度的定义
总的来看,从供给者角度出发对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旅游生产系统与其所生产的商品。从这个维度可以将旅游商品定义为:旅游商品是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体验)的有形商品。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旅游生产系统与商品之间的“生产”关系。供给者维度的定义与需求者维度定义的差异在于界定旅游商品时,对商品的“旅游”内涵是由供给者赋予的还是由需求者赋予的。因此,这个定义在旅游生产企业(者)与商品的关系研究中较为适用,如旅游商品的内涵研究以及旅游商品的变迁等问题的研究。
2.3商品流通维度
从商品流通维度出发,旅游商品是在旅游市场中流通的有形商品。这里的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商品交换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52]399。进一步来看,旅游市场是在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为消费主体的商品市场。在这个维度下,旅游商品概念主要用来区分“旅游市场”作为流通场所的商品的特殊性。所以旅游商品市场与商品的流通关系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商品市场的结构与特征、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等。
2.3.1市场的结构与特征
市场结构是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53]。旅游产业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等往往被作为同一产业进行分析,但鲜有学者将旅游商品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市场分析。因此,当前研究中对旅游商品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等市场结构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只是针对旅游商品市场特征的定性描述。结来看,旅游商品市场相较于一般市场有两个特点:第一,消费群体主要为旅游者,所以其销售网点的布局往往设置在旅游者活动较多的场所,如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周边区域。同时,由于旅游者活动的季节性,市场需求的波动性较大。第二,消费场所具有异地性特征,所以存在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有较高的退换商品的成本[54],这一定程度导致了旅游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55]。
2.3.2市场的行为与绩效
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上的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53]。市场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针对团队游客的市场行为以及针对散客的市场行为两个方面。团队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服务产品,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诸多方面,一般情况下,游客完成了旅游线路的全程支付以后,旅游线路中团队消费分段产品的交易都是旅行社与供应商间的私下交易,是一种“黑箱”交易行为[56]。所以旅游商品企业针对团队游客的市场行为,普遍需要从旅行社购买旅游者的“接入权”[57],便是所谓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55]。针对散客市场,主要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宰客、欺客)。由于游客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工艺、材质等信息的获取渠道有限,使得部分商品企业可以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而是通过降低质量或模仿来降低成本,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一定程度引致了旅游商品市场的“逆选择”[54],使得“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市场绩效来看,这些市场行为都会导致消费者满意度、市场效率、利润水平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如零团费、强制购物、劣币驱逐良币、商品同质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历来是学者以及舆论关注的焦点,旅游商品的中文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学者们对治理旅游商品市场行为的探讨与建议[54-60]。
2.3.3商品流通维度的定义
总的来看,从商品流通角度出发对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旅游市场以及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从这个维度可以将旅游商品定义为: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旅游商品市场与商品之间的“流通”关系。流通维度的定义与需求者与供给者角度的定义的差异在于界定旅游商品时,它不以“生产”与“购买”的关系成立为标准,而是以“流通”的状态为标准,所以它包含了旅游者购买的但不是旅游生产系统生产的,或者旅游生产系统生产的但没有被旅游者购买的商品。这个定义指代对象的范围较生产维度与供给维度的定义所指代的对象更广。因此,这个定义在旅游市场与商品的关系研究中较为适用,如旅游商品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等问题的研究。
3概念总结与研究框架
在一般的定义陈述中,结构是“A就是B”,其中A为“被定义项”,“就是”为“定义联项”,B则是“定义项”,定义项的构成是“属加种差”的方式,“属”表示被定义事物所属于的更大的类[61]。对于旅游商品的定义来说,它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维度,便是由于对“商品”之前所冠以的“旅游”的含义所产生的“种差”界定。本文认为旅游商品是不同“角色”的商品,不仅仅是“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它还可以是“旅游生产系统”生产的商品,以及“旅游商品市场”流通的商品。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义由于商品所联接的“角色”与所联接的“关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可以从需求者、供给者和商品流通3个维度的概念性定义组成旅游商品全面的概念框架,来适用于广泛的研究中(表2)。
对于这三个概念性定义,可以进一步通过商品的层次对各旅游商品概念的层次进行分析(图1)。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它存在商品的功能/效用、商品体、有形的附加物与无形的附加物四个层次[21]4。以上所总结的不同维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义,实质上是在不同层次对商品的限定结果。商品流通维度下的概念限定在商品体层次,其指代对象需要存在于旅游市场上,面向游客开放;需求者维度下的概念限定在有形附加物的层次,其指代对象需要添加与旅游活动有关的有形附加物,如相关的标签与包装;供给者维度下的概念限定在无形附加物的层次,其指代对象还需要有与“旅游”w验相关的无形附加物,如相关的文化元素与符号意义。
旅游商品概念层次体系的建立,回应了开篇旅游商品概念分歧的问题。由上可知,旅游商品的概念分歧主要存在于三个维度,不同的维度的概念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概念层次体系的建立,并不致力于得出一个统一的“旅游商品”概念及概念适用,而是将其进行了分层,一方面确保了不同的视角研究的存在,有利于新观点的产生;另一方面提供了整合的框架,有利于各种观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此外,层次模型使旅游商品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旅游商品的概念在研究中的应用,还能便于该领域学术成果的整合。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总结,笔者尝试用三个要素:旅游商品、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来建构旅游商品框架(图2)。总的来说,对于旅游商品的研究主要在于三个方面(表3):单要素的研究,即关于旅游商品本身的研究(商品类型、商品特征、商品结构等);双要素的研究,其中包括旅游者与旅游商品的关系(旅游者的购物行为与动机,商品对于旅游者的意义等)以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商品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对商品市场的管理以及旅游商品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表征);三要素的研究,其中包括两条回路,旅游者-旅游商品C旅游目的地,即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与体验;旅游目的地-旅游商品-旅游者,即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商品的目的地形象建构。
通过这三个要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基本可以将现有旅游商品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包含在框架中。而旅游商品三个维度的概念性定义的分层体系,则可以用来明晰旅游商品相关问题的建构和研究路径。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与旅游者相关的研究较适宜从需求者维度下的定义出发,而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研究较适宜从供给者维度下的定义出发,而基于商品本身等普适性的研究则较适宜从旅游市场维度下的定义出发。总的来说,研究框架有助于发现现象中的问题,而概念体系则为分析问题提供了钥匙,均具有相应的应用价值。
此外,通过该研究框架还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丰富当前旅游商品研究的内容体系。从现有研究来看,旅游商品更多的被作为一个研究其他旅游现象的媒介,如旅游者购物行为,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等,而极少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主题)被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就旅游商品为研究主题的研究进行专题的探索,如旅游商品对旅游者的作用,旅游商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等的作用,以及旅游商品的市场结构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主题的研究在当前是相当匮乏的。此外,对一些旅游者相关的和旅游地相关的理论,也可以通过旅游商品来做进一步的论证与讨论,如旅游者动机与旅游商品类型的联系,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商品的变迁等,这类讨论将有利于对部分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
4结论
“旅游”本身是个多元的概念,涉及了多个学科对其的研究,旅游本身也代表了多重含义。在这种多元的研究环境中,旅游商品的概念也是多元视角并存的。多元环境下的探索虽然容易产生新的知识,但也容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由此,通过厘清不同情境的概念对相关研究的整合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当前旅游商品概念的分歧进行了辨析,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分别总结出旅游商品在三个维度下的定义:在需求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在供给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维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最后,分析了各维度下旅游商品概念的层次与关系,并尝试构建了旅游商品研究框架,以求对概念的应用提供一点参考与启示。
由于“旅游”概念的多重含义,本文回避了旅游商品概念中一些技术性的限定,对“旅游”内涵、“旅游”活动、“旅游”市场等定义,对这些术语的使用仅仅是基于广泛的理解。因此,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中,仍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界定。总的来说,当前对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相当缺乏,本文也希望通过对旅游商品概念的辨析,能引起学界对旅游商品研究的关注与讨论,进一步推进旅游商品的相关研究。
致谢:感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崔庆明博士,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翁时秀博士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意见和帮助;向外审专家以及编辑们的工作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iaoXueling.Tourismmerchandiseandsouvenirs:Discussionontheconceptualdefinitionsandlocalfeatures[J].TourismTribune,2004,19(1):27-31.[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2004,19(1):27-31.]
[2]CooperC,FletcherJ,GlbertD,etal.Tourism:PrinciplesandPractice(the2ndEdition)[M].London:Longman,1998:8-16.
[3]CohenE.Whoisatourist?Aconceptualclarification[J].TheSociologicalReview,1974,22(4):527-555.
[4]LeiperN.Touristattractionsystem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2):367-384.
[5]ZhaiFudong.Probeintothesixcomponentsintourism[J].TourismTribune,2006,21(4):18-22.[翟辅东.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J].旅游学刊,2006,21(4):18-22.]
[6]ZhongZhiping.TourismCommodity[M].Beijing:ChinaTravel&TourismPress,2005:3-10.[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3-10.]
[7]ChenShengrong.Conceptanalysisanddefinitionabout“thetourismcommodity”[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2006,17(5):516-519.[陈胜容.“旅游商品”概念内涵之辨析与定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516-519.]
[8]ChenXin.Aliteraturereviewoftourismcommodityondomesticresearch[J].TourismResearch,2013,5(1):19-23.[陈昕.国内旅游商品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3,5(1):19-23.]
[9]WuRulian.AreviewofresearchondomestictourismcommoditiesinChina[J].TourismResearch,2012,4(3):90-94.[吴儒练.国内旅游商品研究述评[J].旅游研究,2012,4(3):90-94.]
[10]LiuHuiyu.TouristCommoditiesDevelopmentandMarketing[M].Kunming:YunnanUniversityPress,2007:5-7.[刘慧余.旅游购物品开发与营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5-7.]
[11]SmithSLJ.Thetourismproduc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4,21(3):582-595.
[12]XuChunxiao.Thoughtsonthetheoryofthelifecycleoftouristproducts[J].TourismTribune,1997,12(5):43-46.[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1997,12(5):43-46.]
[13]LiZhou.On“thetheoryofthelifecircleoftouristdestinations”:AdiscussionwithYangSenlin[J].TourismTribune,1997,12(1):38-40.[李舟.关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深层思考――与杨森林老师商榷[J].旅游学刊,1997,12(1):38-40.]
[14]LiuGansheng,FuJianqing.Onth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protectionfortourismproducts[J].TourismTribune,2004,19(3):37-41.[刘敢生,傅剑清.论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旅游学刊,2004,19(3):37-41.]
[15]HuTiesheng.Givingadviceaboutdevelopingsouvenirs[J].JournalofSocialSciences,1984,(3):27-29.[胡铁生.开发旅游纪念品之管见[J].社会科学,1984,(3):27-29.]
[16]GordonB.Thesouvenir:Messagerofextraordinary[J].JournalofPopularCulture,1986,20(3):135-146.
[17]SwansonKK,TimothyDJ.Souvenirs:Iconsofmeaning,commercializationandcommoditiz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12,33(3):489-499.
[18]BabbieE.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the11thEdition)[M].Beijing:HuaxiaPress,2009:125-128.[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5-128.]
[19]XuJufeng.Ontheconsensusofthebasicconceptsoftourismdiscipline[J].TourismTribune,2011,26(10):21-30.[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20]XieYanjun.Ontheessenceoftourismanditswayofcognition:View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disciplineitself[J].TourismTribune,2010,25(1):26-31.[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25(1):26-31.]
[21]WanRong.EssentialsofCommodityScience(the5thEdition)[M].Beijing:China’sRenminUniversityPress,2013:10.[万融.商品学概论(第五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22]BrittonS.Tourism,capitalandplacetowardsacriticalgeographyoftourism[J].SocietyandSpace,1991,(9):451-478.
[23]WangXiaoping,RongSuyun,ZhangShumei,etal.CommodityCirculation[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11:65.[王小平,戎素云,张淑梅.商品流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5.]
[24]LittrellMA.Symbolicsignificanceoftextilecraftsfortouris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2):228-245.
[25]TimothyDJ.ShoppingTourism,RetailingandLeisure[M].Clevedon:ChannnelView,2005:23.
[26]LitirellMA,BaizermanS,KeanR,etal.Souvenirsandtourismstyl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4,33(1):3-11.
[27]AndersonLF,LittrellMA.Souvenir-purchasebehaviorofwomentouris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2):328-348.
[28]TurnerLW,ReisingerY.Shoppingsatisfactionfordomestictourists[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1,8(1):15-27.
[29]HuB,YuH.Segmentationbycraftselectioncriteriaandshoppinginvolvement[J].TourismManagement,2007,28(4):1079-1092.
[30]LiangXuecheng,HaoSuo.Ananalysisofthedifferencesofdomestictourists’demandfortourismcommodities:TakingXi’antourismcommoditymarketasanexample[J].TourismTribune,2005,20(4):51-55.[梁W成,郝索.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商品需求差异性研究――以西安市旅游商品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4):51-55.]
[31]WangRui,SuQin.Researchonsegmentationofshoppingtourists:AcasestudyofdomestictouristsofHuangshan[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10,30(2):313-319.[王蕊,苏勤.旅游购物者分类研究――以黄山市国内旅游者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2):313-319.]
[32]ShiMeiyu.Atheoreticalresearchontourismshopping[J].TourismTribune,2004,19(1):32-36.[石美玉.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4,19(1):32-36.]
[33]YuH,LittrellMA.Productandprocessorientationstotourismshopping[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3,42(2):140-150.
[34]ShiMeiyu.ResearchonTourismShopping[M].Beijing:ChinaTravel&TourismPress,2006:74-81.[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74-81.]
[35]XinJianrong,BiHua,ChenYangle.IntroductiontoTourismCommodity[M].Harbin: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Press,2012:45-50.[辛建荣,毕华,陈扬乐.旅游商品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45-50.]
[36]ShanShan.IntroductiontoTourismCommodity[M].Beijing:ChinaTravel&TourismPress,2013:63-92.[山杉.旅游商品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63-92]
[37]LiuDunrong.IntroductiontoTourismCommodity[M].Beijing:Capita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Press,2013:208-216.[⒍厝.旅游商品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08-216.]
[38]FangBaishou,ShenLijing,ZhangFangfang.TourismCommodityandShoppingManagement[M].Beijing:TourismEducationPress,2011:20-22.[方百寿,沈丽晶,张芳芳.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0-22.]
[39]WilkinsH.Souvenirs:Whatandwhywebu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11,50(3):239-247.
[40]ParaskevaidisP,AndriotisK.Valuesofsouvenirsascommodities[J].TourismManagement,2015,48:1-10.
[41]XieYanjun.Thetendencyandtheinfluenceofthegeneralizationofthe“tourism”concept[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1999,10(1):18-20.[谢彦君.旅游概念存在的泛化倾向及其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1):18-20.]
[42]WuKexiang.Theculturalelementsandthedevelopmentoftourismcommodity[J].TourismTribune,1994,9(3):38-40.[吴克祥.旅游商品开发与文化因素[J].旅游学刊,1994,9(3):38-40.]
[43]CaoGuoxin.Onontologyoftouristcommodities:Astudybasedonontology[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2004,15(5):28-30.[曹国新.配景:旅游商品的本体存在――一种基于本体论的考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5):28-30.]
[44]MaXiaojing.Aninterpretationofconsumptionoftouristcommod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anthropology[J].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5,25(4):58-61.[马晓京.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58-61.]
[45]KongMing’an.Fromtheconsumptionofthingstothatofsigns[J].PhilosophicalResearches,2002,(11):68-74.[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2,(11):68-74.]
[46]XuHonggang.Atheoreticalmodelofpathdependenceforculturalheritagetourismcommercialization[J].TourismScience,2005,19(3):74-78.[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旅游科学,2005,19(3):74-78.]
[47]GraburnNHH.Theevolutionoftouristar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3):393-419.
[48]CohenE.Thecommercializationofethniccrafts[J].JournalofDesignHistory,1989,2(2-3):161-168.
[49]CohenE.Touristarts[J].ProgressinTourism,RecreationandHospitalityManagement,1992,4:3-32.
[50]CohenE.Authenticityandcommoditizationin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8,15(3):371-386.
[51]LittrellMA,AndersonLF,BrownPJ.Whatmakesacraftsouvenirauthentic?[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0(1):197-215.
[52]ShaoQiwei,etal.ChineseTourismDictionary[M].Shanghai:ShanghaiLexicographicalPublishingHouse,2012:399.[邵琪伟,等.中国旅游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99.]
[53]ZhangAnmin,LiYongwen,LiangLiuke.OntheoperationalmeasurementofChina’stravelagencyindustrybasedonSCPmodel[J].TourismTribune,2007,22(10):44-49.[张安民,李永文,梁留科.基于SCP模型的我国旅行社业的经营测度[J].旅游学刊,2007,22(10):44-49.]
[54]YangYong.Thehomogenizationofsouvenirsandtheconstructionofthereputationsystem:Adesignbasedontheinformationeconomics[J].ResearchonDevelopment,2006,(4):83-86.[钣.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与信誉机制的构建――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和机制设计[J].开发研究,2006,(4):83-86.]
[55]LiZhifei,LiJiangmin.Ananalysisandoptimizationsolutionofinformalchainofprofitdistributionintouristshoppingsystem[J].ConsumerEconomics,2003,(3):46-49.[李志飞,李江敏.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与优化[J].消费经济,2003,(3):46-49.]
[56]NingZequn.OntheparadoxofthemarketaccessintoChina‘travelservicemarketandtheblack-boxpricing’patternoftravelserviceenterprises[J].TourismTribune,2006,21(5):80-85.[宁泽群.我国旅行社市场的进入悖论与旅行社企业的“套中套黑箱定价”模型[J].旅游学刊,2006,21(5):80-85.]
[57]CaoGuoxin.AnanalysisonthemalfunctionofgovernmentguideoftheChina’stourismproducts[J].TourismScience,2006,20(2):6-9.[曹国新.解析中国旅游商品的政府失灵[J].旅游科学,2006,20(2):6-9.]
[58]MiaoXueling.AstudyonthekickbackofChina’stourism[J].TourismTribune,2001,16(2):31-34.[苗学玲.对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反思[J].旅游学刊,2001,16(2):31-34.]
[59]RaoYong,HuangFucai.Onadverseselectionandrepeatedgamesintourismmarket:AcaseofHainantourismindustry[J].TourismTribune,2006,21(6):33-38.[饶勇,黄福才.旅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重复博弈――以海南旅游业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6):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