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收集3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督导评估;慢性病管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5-02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在社区的慢病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经费问题,基层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组织管理问题,基层社区对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完整的计划和实施配档,很多事都处于走形式、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评估问题,没有落实好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使基层社区没有感觉到慢性病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自我管理等慢病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1.2认识与宣传力度不够,各实施单位对项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上门建档、年体检工作和随访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致使我区项目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1.3老年人病人管理率、高血压病人管理率、糖尿病人管理率都达不到年目标要求。
1.4有部分社区服务站(中心)没有设立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汇总和管理致使资料比较散乱,较难找到。
1.5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慢性病管理工作起步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经验不足,社区管理人员不固定,很多人身兼数职。多项工作认为人员不足,时间不够就可以随意臆造。
1.6部分实施单位缺少技术人员和设备不足,使辅助检查项目难以开展;档案质量不高,随访质量不能保证,档案信息与体检表内项目填写不完整、漏项、缺项、错误填写,从我们对档案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每季度的一次随访记录墨迹相同,年初与年终随访记录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造假迹象一目了然,电话访问部分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与指导,甚至联系电话是空号。
2慢性病社区管理模式
2.1组织管理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③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④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
2.3重点人群患者的健康管理现场查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资料,随机抽查10份档案,核查档案完整性和动态使用情况,完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4次面对面随访,血压是否得到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回访核实档案的真实性。
2.4慢性病患者信息收集多措并举,提高慢性病人的发现率,增加自助点的建立,每个村、居建立一个自助点,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主动筛查等形式,提高病人的发现率,使慢性病病人早诊早治。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建立重点人群档案,并由社区专业人员每年为患者提供4次随访,1次免费体检。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对发现的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落实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综合干预项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规范,进行高血压与食盐摄入量相关因素调查、高血压患者低盐膳食干预,继续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抓好自我管理小组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5考核评估为了把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我区加大了督导评估的力度,每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每季度进行慢病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挂钩,从而促进了社区管理慢性病的积极性,提高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
3结论
近年来,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7):669.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范文篇2
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补偿机制研究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的现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偿机制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与策略分析药品费用控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研究现状分析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零差率销售与卫生经济补偿的探讨药物销售零差率“陷阱”柳州市柳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调查广州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的意愿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现状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妇幼保健机构财务收支的影响及对策基本药物“零差率”基层医院会受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观察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晓率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04-14.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27.
[4]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75.
[5]黄业姣.北京地区18所高校医院2007~2008年口服降糖药采购数据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0):1534-1536.
[6]白德华,徐俊杰,郑淑美,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35-13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现状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一种最基本、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这与医院定向的专科服务有所不同,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为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1服务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体现社区全科医生提供的"全方位"或"立体性"服务,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就服务内容而言,不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服务范围涵盖个人、家庭和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就服务手段而言,可以利用一切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和工具。
2.2服务的持续性持续是从生前到死后的全过程服务,其持续性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②健康-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③在任何时间地点、对各种健康问题的服务。这种持续性照顾使全科医生可以利用时间作为诊断工具以鉴别严重疾病和一般问题,同时由于其诊断和治疗能获得全程反馈,使全科医生可以谨慎地、批判地应用现代医学成果。
2.3服务的协调性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居民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卫生服务,但并不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服务。要实现对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全科医生成为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重要枢纽。患者需要时可为其联系有效的社区支持;它还需要熟悉患者及其家庭情况。一旦患者需要,全科医生将调动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
3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3.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经费不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拨款,其资金投向仅限于医疗设备的配置。尽管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诸如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功能,但获得的经费却非常有限。
3.2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全科医生不足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方面:①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办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而是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政府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②社区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度不够,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医护人员更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而不愿意到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3.3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识不足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缺乏预防和保健意识。多数居民认为社区机构在医疗技术、实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综合性大医院,宁愿在大医院排队,也不远去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却呈现萎缩发展态势,政府用于预防、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的支出越来越少,出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贡森.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