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收集3篇)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篇1
关键词灵武长枣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1-0080-02
枣树原产于我国,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第果树和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树种。目前,除了黑龙江省没有栽培,其他地方均有枣树栽培,由于枣树抗逆性强,立地栽培几乎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枣树还是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经济林栽培的首选树种。
灵武古称灵州,长枣栽培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灵武长枣作为枣果中的一个鲜食品种,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高。灵武长枣果实色艳、肉厚、质脆,酸甜适口,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4%,含糖量28%,含酸量0.44%,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VC含量最高,高达642mg/100g,被誉为“活维生素丸”,有“百果之王”之美称。2006年5月,灵武长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带布局由以灌区为主向山川沙荒地并重发展。由个体栽培逐渐向大宗集体栽培管理发展。因此,灵武长枣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灵武市将长枣栽培当作“一号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庭院栽培发展至面积达6666.67hm2的支柱产业。
1灵武长枣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盲目扩大栽培种植面积,管理措施及技术指导严重滞后
2012年灵武长枣的价格达到了7元/kg,且只是初步分选后的价格,极大地增加了枣农种植灵武长枣的积极性,部分果农和国有林场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在栽植过程中不按技术规程操作,随意缩小株行距,将以前株行距为3m×4m的枣园统统改造成2m×1m的密植枣园,极大地降低了枣园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枣农管理意识淡薄,重栽培轻管理,导致树势衰弱,新梢生长量小,果个小,产量低。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使灵武长枣的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境地[1]。
1.2种植过于分散
灵武长枣虽然目前规模已逾6666.67hm2,但除了市属的几个国有林场人均栽植面积在5333.36m2,其他每户经营面积大多在666.67~1333.34m2之间,由于栽培的面积小,管理措施相互不协调,整形修剪以户为单位自成体系,病虫害防治手段鱼龙混杂,尤其虫害发生时,一家受灾,家家受牵连,造成大面积的残次枣果,极大地破坏了灵武长枣的市场形象。
1.3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枣果质量
灵武长枣最初上市期在9月下旬左右,而最佳的采摘期在10月1―7日,一些枣农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在长枣白熟期开始喷施各种促红剂及各种激素类生长剂,造成长枣口感下降,在冷链运输阶段枣果就已经变质发霉,损害了部分商贩的经济利益,抹黑了灵武长枣的市场形象。
1.4技术指导滞后、培训力度不够,市场开发不健全
长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全市林业系统从事长枣栽培研究的科技人员极少,全市只有大泉林场一家长枣研究所且由于研究资金不到位而处在闲置的状态,在农闲时间很难开展灵武长枣的各种技术培训,造成枣农的管理经验老旧僵化。在市场开发上只注重开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不注重二、三线城市的开发,造成许多客商和消费者对灵武长枣这个品牌不认可。各村的长枣生产经纪人由于缺乏组织和引导,很难发挥作用;辐射的周边市场有限。
1.5物流运输不健全、加工滞后,枣果产品附加值低
灵武长枣目前的物流运输还是以塑料周转筐覆盖篷布的原始运输方式,造成长枣的损失在1%左右。目前,灵武市仅有1家长枣加工厂,以生产枣酒和枣醋为主,对枣果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长枣大面积上市阶段,造成枣果的严重滞销,生产的枣酒、枣醋等产品由于宣传不到位,市场占有率低,枣果加工的附加值也很低[2-3]。
2对策
2.1政府主导建成集中连片的标准化长枣示范基地,加大枣农培训力度
从2013年起,灵武市政府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现状要求,举全市之力,科学规划,在沿山8个乡镇(东塔镇、临河镇、白土岗乡、宁东镇、郝桥镇、崇兴镇、梧桐树乡、马家滩镇)和6个国有农林场建立起了长达数百公里的长枣产业带,在枣农培训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和宁夏大学农学院进行院地交流,农闲时间进行理论课的讲解,农忙时间将田间地头作为第二课堂向专家教授请教,同时配合印发长枣栽培技术资料,开展各种技术培训,让广大果农及时掌握长枣栽培的技术要领,进一步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使新技术及时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4]。
2.2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规模化经营力度
有规模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经济,培育和扶持个别优秀良心企业,加大经济林流转力度,不断转变零星分散的种植方式,逐步转向专业大户,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以此带动全市长枣产业的发展。
2014年成立的中玺枣业和2006年成立的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灵武长枣种植的大型企业,积极和基地枣农进行土地流转,加强长枣的规模化管理,为灵武长枣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且注册了“沙漠鲜”和“灵丹”2个著名商标。
2.3建立灵武长枣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市场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灵武长枣质量追溯体系,统一制作使用二维码,统一授权使用长枣证明商标和地理保护产品标识,规范灵武长枣商标使用和销售行为,对使用冷链车及泡沫保鲜销售的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市林业局协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对枣农或销售商冒充灵武长枣销售、施用膨大剂及催红素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并设立有奖举报热线,从源头上保护灵武长枣。
2.4加大灵武长枣技术培训,大力拓展开发市场
在抓好基层林业站点建设的同时,积极和区内外的一些知名院校进行合作,每年选派长枣种植大户去外省(市)学习先进的枣果栽培技术,切实提高灵武长枣的栽培管理技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积极对接CCTV-7农业栏目等主流媒体,深入挖掘灵武长枣特色特点、品质品味、历史沿革,同时录制灵武长枣宣传片,多层次、多角度、高密度地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经贸交易会,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拓宽灵武长枣销售渠道。采用多种促销手段,促进灵武长枣的销售是推进灵武市长枣发展的重中之重[5]。
2.5加快灵武长枣冷链运输平台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的方式积极打造灵武长枣冷链运输平台建设,对每户新建新购的气调库或冷链运输车进行适当经济补贴,大力培育、建立和扶持一批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增加果品加工量、贮藏量,实施产业化经营,加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加大枣果研发力度,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枣农为基础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机制。
3参考文献
[1]魏天军.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9(2):52-53.
[2]杨文奇,朱志玲,张宏霞.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2):4.
[3]喻菊芳,陈卫军,朱连成.灵武长枣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宁夏农林科技,2003(4):60-61.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篇2
关键词平菇;夏季;栽培技术
平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多适合于秋冬和春季栽培,夏季为平菇生产的淡季。随着育种工作的进步,我国出现了高温型平菇菌株,并且在生产中逐步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夏季市场平菇的短缺状况,也为菇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杂菌容易繁殖,易感染菇体及培养料,而菇农往往采用正常季节的平菇栽培管理模式,导致原料污染,虫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为此,笔者结合生产经验,总结了夏季平菇栽培技术,以期为夏季平菇生产提供参考。
1菌种选择
不同平菇菌株发菌期要求的温度条件相差不大,多以25℃合适,但是不同温型的品种出菇温度差异较大。夏季栽培平菇时,应选择在23℃以上能正常出菇的高温型品种,而且耐旱、耐湿、抗杂,可选择P40、高平1号、夏王40、江都71、夏优l号等[1]。
2场地选择及设施要求
夏季平菇在室内外均可栽培,出菇场地应选择遮荫、通风良好、保湿及降温效果好的场所,如遮荫凉棚、半地下式菇房、防空洞、地下室均可。栽培设施应以降温为主,同时要求能有效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湿性能好,出菇期相对湿度能保持在80%~90%,能控制一定的温差和散射光,有干净的水源及排水的条件,栽培地多撒些石灰粉,门窗和通风口处需安装纱窗防止害虫进入。
3原料配制及装袋
夏季栽培平菇,对原料配制及装袋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用新鲜没有霉变的原料,拌料以前在阳光下曝晒3~5d;二是氮素高容易引起杂菌污染,不应添加麦麸、玉米面、尿素等含氮量高的原料;三是培养料中适当提高生石灰的用量,以适当升高pH值,创造不利于杂菌生长的环境;四是培养料含水量要比秋冬季栽培的低些,以改善培养料的透气性;五是拌料后进行发酵处理(有条件的可进行湿热灭菌),既有杀菌、杀虫卵的作用,又有利于菌丝生长,播种前一天发酵料中可喷入多菌灵或克霉灵,另外要加入防虫杀螨剂,辛硫磷1份加杀螨醇2份,用量为0.10%~0.12%;六是由于小袋相对表面积较大利于散热降温,菌丝发满袋所用时间也较短,采用小菌袋较好,一般采用18cm×22cm的菌袋,每袋装干料1.00~1.25kg。
4接种及发菌管理
夏季栽培平菇接种时要适当加大接种量,以提高发菌速度,增强与杂菌的竞争力,减少污染概率。发菌管理时要注意:一是环境温度应控制在24~30℃,料内温度不超过32℃,杜绝烧菌情况发生。温度过高时,室内可采取加强通风、空中喷雾或地面洒水等措施降温。二是发菌期间菌袋一般采用“井”字形双层堆放,温度高时菌袋要单层摆放。三是发菌期间要勤翻袋,每3~6d翻1次,翻袋时检查杂菌感染情况,发现杂菌及时清除。四是菌丝发满后加强通风、降温、增湿,以促进子实体原基发生。
5出菇期管理
菌袋发满后再放5~7d,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有少数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则进入出菇管理,这一阶段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平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在管理过程中应重点调节好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环境条件。一般要在菌丝长满后应给予降温和尽量大的温差刺激,以利于子实体原基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间温度也不宜过高,否则菌盖薄脆、纤维多,品质下降;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子实体形成初期靠空间喷雾加湿为主,应少量多次,菌盖长到2cm左右时,可直接喷水,但动作要轻柔;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否则子实体难以形成,但不能有直射阳光,菇房达到七阴三阳,大约能看报纸即可;子实体生长期间呼吸量加大,应加强通风。原基产生初期不能进行大通风,随着菇体生长逐渐加大通风。
6采收及采后管理
由于夏季气温高,子实体生长快,出菇管理后的3d左右第1批菇即可开始采收。子实体成熟后要及时采收,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采收不及时会导致品质下降。菇体采下以后要及时清理残留在料面上的菇柄及枯菇,掉在地面上碎菇也要清理干净,防止腐烂导致的病虫害发生。头潮菇采完后,停水养菌3~5d,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第2批菇在长到2cm左右时,可喷洒营养液如增产素以增加产量[2-5]。以后每采收1次均需补充1次营养液,可采收多潮菇。
7参考文献
[1]胡云峰.平菇夏季反季节栽培关键环节[J].农村新技术,2009(7):14.
[2]高巨,刘菊花,王彦伟.反季节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07(8):50.
[3]曹京立.夏季平菇栽培技术要领[J].河北农业,2006(9):17.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篇3
关键词核桃;芍药;夏枯草;间作模式;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4.104+.7;S682.12;S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9-0077-03
核桃是世界有名的“四大干果”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核桃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养生保健功能认识的深入,人们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涨,核桃的栽培面积迅速增加。但是,核桃前期生长较慢,其收获等待期需要4~5年。因此,要在此期间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减少土地荒芜,提高种植效益,需要适时开展科学间作,发展林下经济。经过多方研究、考察、试种和筛选,选定了核桃—芍药—夏枯草的立体间作模式。
经在河南省伊川县试种,核桃—芍药—夏枯草立体间作模式初步显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间作模式实行集约化种植,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既充分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间资源和水、肥、气、热资源,又实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缩短收获等待期,提高了种植效益和群众收入,是一种适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高效种植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大力推广。
1核桃、芍药、夏枯草的生长习性及价值
1.1核桃的生长习性、价值及发展前景
1.1.1生长习性。核桃属胡桃科核桃属落叶乔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核桃是温带树种,要求温暖、凉爽的气候,喜光、耐旱,抗病能力强,不耐湿热、严寒。核桃喜水、肥,同时对水、肥要求不严格,能适应多种土壤。核桃是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核桃为雌雄异花同株,雌花和雄花常有花期不遇。因核桃幼树生长较慢,4~5年后生长加快,所以核桃幼树期间适合开展林下种植。
1.1.2价值。核桃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重要的药用及医疗保健价值。核桃仁味好,营养丰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含油率63%~80%,核桃油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核桃仁中还有锰、锌、铬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的功效;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核桃油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核桃仁的镇咳、平喘效用明显,对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病疗效极佳,并有润肺强肾、降低血脂的功效。核桃仁中含丰富的生物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物作用,如激素作用、免疫调节、抗血栓、抗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病毒、抗癌以及提高免疫力、稳定情绪、修复细胞、延缓衰老的功效,长期食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抗衰老,对某些疾病还有显著的辅助疗效。因此,核桃又被称为“万岁子”、“长寿果”。
1.1.3发展前景。核桃木材坚硬,纹理美观,是军工及高级家具用材。核桃树冠稠密,根深叶茂,寿命较长,有良好的生态防护效益,是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核桃因具有较高的价值,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010年全国核桃种植面积达240万hm2,年产核桃约120万t。但我国的核桃的种植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平均产量约450kg/hm2,其中优质产品仅占总产量的30%~40%。虽然我国人均核桃占有量达到380g,但除去出口、加工、医药等利用外,人均消费量仅50g,分别是美国的1/10、法国的1/8、英国的1/6。预计未来30年,核桃需求量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而目前核桃的发展速度根本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因此,发展核桃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2芍药的生长习性、价值及发展前景
1.2.1生长习性。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近年有学者将芍药属独立为芍药科paeoniaceae),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野生于山坡、山谷和灌丛中。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适宜温和湿润的气候,喜温耐寒,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芍药具有粗壮的肉质根,适宜土层深厚、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芍药是长日照植物,生长期需要充足的光照,但芍药在轻荫下也可正常生长发育,在花期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使其免受强烈日光的灼伤,从而延长观赏期,但若过度荫蔽,则会引起徒长、生长不良。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忌水涝、积水。芍药忌连作,若多年连作,既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
1.2.2价值。芍药是著名的草本花卉,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超过4900年,是我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芍药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我国的情花芍药不仅美丽,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闪着中华民族如玉如芍药一样的品德和性格,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上巳节的习俗和“赠之以勺药”的情歌,从诗经的吟唱一直沿袭到汉唐明清至当代。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药用。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痉、镇痛、通经药。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位列草本之首。“杭白芍”更是滋阴补血的上品,因此芍药被誉为“妇科之花”。
1.2.3发展前景。芍药花大艳丽,品种丰富,是重要的鲜切花和公园、花坛花卉;芍药的叶也具有观赏价值,“红灯烁烁绿盘龙”中“绿盘龙”就是对叶的赞美,因此也可作为观叶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芍药价值认识的深入,对芍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芍药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1.3夏枯草的生长习性、价值和发展前景
1.3.1生长习性。夏枯草是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3~40cm,全国各地均产。夏枯草适应性强,耐旱,不择土壤,生长于荒地、路旁、草丛。
1.3.2价值。每年5—6月,当花穗变成棕褐色时剪下,阴干或晒干,又名“夏枯球”,是常见的中药,用药历史超过2000年。夏枯球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等功效,对赤目肿痛、头痛眩晕以及高血压、赤白带下、乳痈乳癌、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痔疮等症均有较好疗效。
1.3.3应用前景。随着科技创新,夏枯球的应用还拓宽至化工、食品、饮料等诸多领域,特别是饮料行业开发新型产品所用夏枯球数量猛增,是常用的凉茶组分之一。进入21世纪后,夏枯球需求量每年递增15%左右,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核桃—芍药—夏枯草立体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2.1间作模式
根据核桃、芍药、夏枯草的生长习性、株型特点以及发展前景,试验了核桃—芍药—夏枯草立体间作模式,发挥3种植物株型、习性以及生长利用期长短的不同,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以及风、光、水、热资源[1]。具体的间作方式是:核桃按4m×1m的株行距,栽495株/hm2;核桃行间间作芍药,株行距40cm×50cm,栽4.5万株/hm2;芍药行间栽植夏枯草,株距30cm,栽53355株/hm2。实现了3种植物互不影响、增大地表覆盖度、减少杂草、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2效益分析
2.2.1经济效益。前4年,只有芍药和夏枯草的收入。每年夏枯草可收获夏枯球2250kg/hm2以上,按单价8元/kg计,收入1.8万元/hm2;芍药4年后可收获白芍12t/hm2,按16元/kg计,可收入19.2万元/hm2,平均每年收入4.8万元/hm2。合计每年收入6.6万元/hm2。其中夏枯草的收入及部分芍药的收入可抵消每年管理的投入,平均每年净收人可达4.5万元/hm2。在主营产品收获前,这样的经济收入已相当可观。
2.2.2社会效益。该间作模式的实施,可有效地调整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了当地农作物秸秆的产出,破解了“禁烧”难题,有助于环境保护;大量增加芍药和夏枯草种植面积,既可美化当地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又可加快当地中药产业并带动花卉观赏业、运输业、加工业及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模式大量的用工需求可以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和农村经济发展。
2.2.3生态效益。该间作模式因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群众发展核桃等经济林木的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林木覆盖率,加快造林绿化事业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模式因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强大的植物根系结构,使核桃林在幼龄时就能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促进碳氧平衡等生态功能。
3核桃—芍药—夏枯草间作模式的栽培技术
3.1造林地选择与整理
选择土层深厚(100cm以上),坡度25°以下、土壤pH值在7.0~7.5的阳坡、半阳坡开阔丘陵山地和平地建园。造林地周围及附近无污染企业,有水源及灌溉条件最好。栽前深翻土壤,犁耙平整。挖宽1m、深1m的栽植沟或1m×1m的栽植穴,施入腐熟的有机肥75t/hm2或压入秸秆90t/hm2,将肥料与表土充分混合后,由下而上回填到沟中。
3.2品种选择
核桃选择清香、香玲、中林等新近推广的名优品种;芍药选择亳州芍药、菏泽芍药、红花杭芍药、白花杭芍药等品种;夏枯草选择近年的栽培品种。
3.3栽植
栽植时间以每年的秋冬季节10—12月栽植为宜。
3.3.1核桃栽植。秋季按照设计的株行距挖好栽植沟或栽植穴后,施好基肥,把起好的苗子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及时栽植,浇足底水和保活水,必要时可以铺盖地膜,以保墒增温。栽植后选择主干60cm的饱满芽处定干,并在伤口上涂抹油漆,以减少水分散失和伤流,促进伤口愈合[2]。
3.3.2芍药栽植。用芍药头栽植。栽前将芍芽按大小分级后,分别下种,有利于出苗整齐。按行株距50cm×40cm挖穴栽种。穴内要撒施毒饵防治地下害虫,毒饵与底土拌匀后,每穴栽芍芽1~2个,芽头向上摆于正中,然后覆土,并稍高出畦面,呈馒头状,最后顺行培垄防寒越冬[3]。
3.3.3夏枯草栽植。秋季栽植幼苗。在幼苗高4~5cm时移植。在芍药行间按照30cm的株距栽植。注意坐水增加底墒,把土壤与根部挤紧,使根系与土壤密接,以提高成活率[4]。
3.4林地管理
3.4.1核桃幼树管理。一是整形修剪。核桃修剪应在核桃采收后到开始落叶前进行。香玲等品种属早实类核桃,其分枝力强,结果早,易抽生二次枝,造成树形紊乱,因此常采用疏散分层形和自然开心形树形。修剪时除注意培养好主侧枝外,还应及时控制二次枝和徒长枝,疏除过密枝,处理好背下枝。结果期树注意结果枝组的更新复壮,采用去弱留强、放缩结合的方法更新枝组,同时疏除干枯枝、病虫枝、重叠枝及细弱枝。二是中耕除草。幼树期一定要及时除草,既可防止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争光,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树体生长。第1年中耕3次,分别于5月、6月和8月进行,以后每年在5月和7月各进行1次。从定植穴处逐年向外进行深耕,深度以50~60cm为宜,不要损伤直径1cm以上的粗根。三是合理施肥。每年秋季结合施基肥进行深翻,深度30~50cm,施基肥时按60~75t/hm2的施肥量并加入少量速效氮肥和磷肥。每年追肥3次,发芽前施尿素450~600kg/hm2,幼果膨大期和硬核期分别追施硫酸钾或果树专用肥600~750kg/hm2。为了促使其生长,在追肥的同时要进行叶面喷肥,第1次在叶片长成后的4月中下旬,第2次在5月中旬,各喷尿素300倍液,第3次喷尿素200倍液,第4次在8月上旬喷尿素200倍液+磷酸二氢钾300倍液。四是适时浇水。一般1年浇4次水,分别在萌芽前、果实膨大期、硬核期、上冻前。核桃是深根性树种,抗旱不耐涝,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不要让园内长时间积水,否则会造成烂根或死树现象。五是病虫害防治。核桃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溃疡病、云斑天牛、刺蛾、举翅蛾等,应适时防治。
3.4.2芍药管理。一是中耕除草。栽后第2年早春开始中耕除草,尤其是一至二年生幼苗,要见草就除,防止草害。中耕宜浅不宜深,要做到不伤根。二是追肥。芍药喜肥,除施足基肥外,栽后从第2年开始,每年至少要追肥3次。3月结合中耕除草,施人畜粪水22.5t/hm2,5—6月施人畜粪水30t/hm2,12月施人畜粪水30t/hm2+饼肥300kg/hm2。从第3年开始,每次施肥要加施过磷酸钙和饼肥各225~300kg/hm2。在5—6月芍药生长旺期和开花期,可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根外追肥,增产效果明显。三是培土、晾根。每年10月下旬,将芍药枯死枝叶剪去,并于根际培土15cm厚,以保护芽头不受损害,保障其安全越冬。从栽后第2年冬季开始,每年当芍芽长出土层3~6cm高时,把根部的土壤扒开,使根部露出1/2,晾晒7~10d,晒死部分须根,使养分集中于主根,促进其生长。四是摘花蕾。除留种外,于第2年春季现蕾时,摘除全部花蕾,使养分集中于根部,促进根部生长,有利于增产。五是病虫害防治。白芍易发生灰霉病、叶斑病、锈病、软腐病等,可采用增施磷、钾肥的方法,增强植株抗病力;也可用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等药剂防治。虫害有蛴螬、地老虎等,可用甲拌磷对水拌菜籽饼粉于傍晚撒施诱杀。
3.4.3夏枯草管理。出苗后经常除草,并松土1~2次,生长期中可追施稀粪1~2次,雨季注意排水。
3.5适时收获
3.5.1夏枯草收获。夏枯草在栽后第2年即可收获。初春破土生长,4月穗出,5月便枯,生长期为3个月。当夏季花穗呈半枯时,选择晴天割取全株,剪下花穗,分别晒干。注意不可遇雨露或潮湿,否则夏枯草的颜色变黑会影响质量。
3.5.2芍药的采收与加工。芍药栽植后3~4年收获,一般在9月间,过早会影响产量,过迟根内淀粉转化会导致干燥后不坚实,重量减轻。选择晴天,割去茎叶,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切下芍根,先放到开水中煮5~15min,煮后取出立即放在冷水里,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褐色表皮,然后切段晒干或切片晒干。加工好的白芍,以质坚、粉足、表面光滑、白色、无霉点者为上品。用麻袋分级包装贮运,放于通风干燥处。
3.5.3核桃的采收。核桃前3年会有个别结果,要及时去除花果,以促进营养生长,早日培养好树形。第4年核桃就会有一定的产量,此时芍药和夏枯草都已收获,核桃树也接近郁蔽,以后则专门培养核桃。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当核桃果青皮由绿变黄并有1/3以上开裂时即可采收加工。
4参考文献
[1]王照平.河南适生树种栽培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181-192.
[2]郭忠选.核桃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2-23.